2019/12/19 浏览量:
裴金同同志今年73岁,曾先后担任湖北省襄阳市原襄阳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正处)。2005年4月退休后仍不甘清闲,以人民利益为重,走马担任襄州区老促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8月至2019年9月任老促会会长。十几年来,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老区人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把党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爱,春风化雨般播洒到老区人民的心中,为老区人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老区干部群众高度赞扬,并多次受到全国、省、市表彰。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对老区工作的认识
裴金同同志一接手老促会的工作,就首先认真学习襄州的革命历史,经常用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来鞭策自己,教育大家。为了加深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增强感恩回报的思想,提高服务和促进老区建设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裴金同同志始终把学习中央和省、市对老区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放在首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区建设工作,对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老区工作的指示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落实到实践中去。为了弥补退下来参加会议少和文件看的少的不足,常常主动找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各个时期的文件和简报学习阅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政策业务水平跟上形势的发展。
二、深入调查,热情为老区建设建言献策
裴金同同志始终把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作为促进老区发展的主要活动之一。先后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老区贫困村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解决老区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看病难、道路硬化、发展红色旅游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亲自动手和组织撰写出10余篇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并在《中国老区建设》、《湖北老区简报》等刊物刊登推广。
三、关注老区民生,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好事
襄州区有10个老区镇,在老区镇中不少的老区村地处边缘、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仍存在着行路难、吃(用)水难、看病难等诸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区人民迫切需要解决。裴金同同志采取“向上级老促会争取一点,向区直部门协调解决一点,老促会自己筹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能为老区人民多办点实事就多办一点,为老区人民排忧解难。
一是先后筹资310万元,为老区村新建和维修五个泵站,解决4000亩水田用水问题。其中,扶持和协调210万元,为峪山镇姚岗村修建姜营泵站、扬程21米,输水管道长1900米,流量0.25立方/秒。由于是跨镇工程,涉及20多亩30多户管道占地,协调难度十分艰巨,裴会长恁借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保证工程如期完成。解决了该村2400多亩耕地生产用水问题;市、区老促会筹集25万元为峪山镇陈集村修建一座泵站,解决了1500亩水稻用水问题。
二是扶持和协调130万元为峪山镇姚岗村、星火村修“断头路”5.5公里,扶持8万元为张家集镇徐窝村滚河桥脱险加固。
三是扶持峪山镇黄洼村、朱洼村8万元,解决农户安全用水经费缺口问题,协调资金30万元,为徐窝村打井、建水塔解决该村人民安全饮用水问题。
四是市、区老促会筹资21万元,为峪山镇金寨村建一所超标准的卫生室,解决老区人民看病难问题。
四、扶持养殖大户,培养一批小康路上的带路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周边老区农户富起来,是符合我区农村实际。近年来,在裴金同同志的带领下,区老促会每年拿100万元以上扶持基金,有选择地扶持20多个种养大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度过难关,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达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这些种养成功的农户,多数愿意帮扶周边的农户、成为周边农户学习的榜样,客观上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黄集镇耿寨村三组农民耿全合。2001年以一个单身汉、到林场租了一间房、借了100元钱、赊了一头小母猪开始养猪。经济十分困难,2003至2019年区老促先后扶持60多万元,使养猪场发展到现在的不锈钢猪栏、恒温控制、饲料自配、防疫一体化现代养猪场。年出栏3000头肥猪,年收入100万元左右。耿全合现在住的是小别墅、穿的是西服、坐的是小轿车的现代农民。富起来的耿全合,不忘乡邻,先后帮助20多户养猪户脱贫致富,现在到该场参观学习的人络驿不绝。耿全合在省、市老促会领导到他家调研时说:“我在最困难时,只有老促会帮我解决资金困难,使我才有今天,我要感谢共产党,感谢老促会。我要把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传帮给养猪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目的”。
五、多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
1、培植老区科技带头人。
裴金同同志1984年到襄阳县政府工作,长期分管农业。襄阳县养殖业品种差,规模小,效益低,一直是他的心病。2014年11月24日,裴会长到峪山镇调研,无意间听该镇组织委员李金秋介绍,朱洼村中国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刘比一,返乡创业创办良种养殖基地。心有灵感的裴会长认为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典型,午饭后,裴会长冒着漫天的飞雪,踏着泥泞的路赶到朱洼村刘比一养殖场。在座谈时,了解到刘比一目前经济十分拮据举步维艰时,裴会长当即表态,区老促会先给帮你3万元,以后继续扶持你克服创业中的困难。从2015年开始,区老促会每年扶持刘比一创业资金8万元,襄阳市老促会每年扶持10万元。经过几年帮扶,刘比一的养殖场走上了稳步发展轨道。目前,刘比一建羊舍五栋,年存栏羊600多只,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年为社会提供200多只种羊,为周边15户个养羊户无偿提供防疫技术、饲养技术和配种技术。由于刘比一的突出贡献,2017年他被襄州区委评选为道德模范,201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大楷模,2018年上了党员生活封面,2019年6月下旬,由中组部推荐、中央电视台二频道介绍了他的事迹。省、市老促会把刘比一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作为典型,在全省、全市推广。
除刘比一外,裴会长先后走访和扶持了双沟镇程冢村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的周星、黄集镇黄集村西南商学院毕业的王北川、黄集镇耿集村华中学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的耿改革四位大学生返乡创业搞养殖业。正是由于这些知识型、科技型人才回乡创业,使我区养殖业初步呈现五个转变的态势。即:由零星养殖(一户养2-3只)向规模养殖转变;由散养、放养、向圈养转变;由乡土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由粗放喂养向科学喂养转变;由自养自食向商品型转变。
由于科技人才的推动,襄州区的养殖业成为农民致富重要途径,该区跃升湖北省养殖大县(区)。
2、扶持产业发展,让老区人民富起来。
抓好产业的发展,是振兴老区的关键。2015年以来,裴金同同志带领区老促会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是积极推广花生高垄栽培技术,使花生产业逐步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一个途径。花生高垄机技术具有省工、省投资、抗灾、高产的好处。2014年,我们投资两万元在峪山镇姚岗村推广该技术80亩,当年产量、效益提高20%。深受老区人民的欢迎。2015年区老促会又投资4万元,扩种到200亩,效果十分明显。2016年区老促会帮助该村买两台播种机一台收采机。现在该村花生高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使50几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此项目获湖北省老促会和湖北省扶贫基金会2016年思源回报工程优秀项目奖。由于试验成功,该技术正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是扩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程河镇乔庄村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由于受投资的不足制约,大棚维持在60个左右,从2014年到2018年,襄州区老促会年每年扶持5万元,使大棚发展到2017年的100个,年纯收入增加40万元,有42户贫困户在此打工,年收入在18000元左右,使他们走出贫困。
三是抓了黄龙镇向湾村冬桃基地扩大。
黄龙镇向湾村有种植冬桃的经验和适合冬桃生长的土质,每亩冬桃年收入8000元以上,效益较好。2016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从2017年开始到2019年,每年投资5万元,帮助该村发挥优势扩大面积,增加收入,现已达到2300亩,再过2-3年,每年可增加收入300万元左右。
3、暖心行动,让老区群众“两不愁”。
“两不愁三保障”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基本的要求。2017年3月初,裴金同在峪山镇姚岗村调研脱贫工作时发现,该村三组老党员,烈士后代刘光山夫妇俩均70多岁老人(4个儿子全部招到外村),住的是两间进门要弯腰、室内望星球的危矮房,吃的靠捡粮 (无地农户),用钱靠母牛(养一头母牛,一年产一头牛娃,卖2-3000元),属绝对贫困户,当时和村支部书记裴顺英商量,老促会出资2万元,村组织劳力,帮两位老人盖两间60㎡的砖瓦房,解决了住房问题。3月28日,又免费为姚岗一组特困户陈太兴、四组王兴发各送两只母山羊(价值6100元),解决两户生活费用问题。
六、强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转
裴会长常说,“基金”是报恩钱,是老促会的硬实力,有了基金就能为老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十几年来,裴会长在基金管理上主要采取了“四抓”,克服了不会管、不想管、不善管、不敢管心态,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益,保证了基金使用安全。
一是抓制度,实施“1241”管理法。“1”就是基金由一名副会长分管,1万元以下分管副会长有权开支,1万元以上由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开支一支笔,分管副会长签字,没有分管副会长签字,任何人不能开支;“2”就是老促会配一名会计、一名出纳,实行钱、帐分管,建立严格的会计手续;“4”就是“4不借”,即:没有具体的借款法人不借,没有具体的担保人资格不借,没有还款资金来源、信誉度差的人不借,不惠及老区人民的不借;“1”就是对每一个资助项目实行跟踪监督,采取一年一结帐,确保帐、钱相符,人、事两清。
二抓合同,搞定三个人(放款人、借款人、担保人)。裴会长要求对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和扶贫到户(借款人)的借款,必须先向所在镇老促会提出申请,由镇老促会经初步考察论证,认为项目可行后,再向区老促会申报;区老促会分管副会长(放款人)意向性同意后,必须实地考察项目的市场前景、投资者的还款能力、信誉度等。经初步认定,由会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后,通知借款人和镇老促会会长(担保人)同到区老促会签订借款合同,合同一式三份,借款人、担保人和放款单位各执一份,然后才由财会人员办理付款手续。合同到期前一个月,镇老促会要履行问访提醒,合同到期后,借款人和担保人一同带上合同和现金到区老促会办理还款手续。若因特殊情况,借款方确实无力偿还,由借款人写出延期还款申请,经区老促会分管副会长同意后,再签续借合同,方可缓还。如合同过期不还,又无其他理由,区老促会可申请法院依法追缴。
三抓严管,咬定“三贷三不贷”。为保证基金投放安全,裴会长提出了“三贷三不贷”:就是贷小不贷大,一般情况一户中投放2-5万元,最高不突破10万元;贷短不贷长,基金的投放时间限制一年内,还款后可再贷,不搞无限期的长期贷款;贷私不贷公,基金投放只投老区群众个人(私)不投单位和集体(公)。襄州区老促会由于采取上述办法,基金回收率近100%。
四是抓奖惩,确保基金回笼。裴会长认为,镇老促会是老区建设的前线,直接与老区的干部群众打交道,许多工作要靠他们去落实。投放的资金收不收得回来,镇老促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上,裴金同同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支持他们,为他们的工作排忧解难。为了鼓励他们回笼资金和清收欠款的积极性,从2015年开始,裴会长决定推行激励机制,即:①合同到期后,凡收回投资款和拖欠款的,按万元年4﹪利息全部返还给所在镇老促会,一半作为办公经费,一半作为工作人员下乡的补助。②镇老促会收起来的钱,继续借给哪个镇滚动使用。③对投资款不能按时收回的,区老促会不再对该镇进行投资。④把收回的投资款好与差列入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这一措施的推行,大大增强了镇老促会的责任心,激发了他们按时收回投资和催收欠款的积极性。2014年,张家集镇老促会改选后,镇原纪检书记梁志东任老促会会长,把清收欠款作为第一要务,经过8个月的跑腿磨嘴的艰苦努力,终于收回了呆滞5年的两笔10万元欠款。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襄州区老保会累计投放的537万元扶持资金全部收回、基金回收率近100%,并收占用费21.4万元。
七,修建和保护革命遗址,使革命星火代代相传
革命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2005年初,襄州区老促会常务副会长的裴金同到峪山镇姚岗村调研时,该村党支部书记裴顺英反映,姚岗村是鄂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成立于1930年7月。姚岗村在土地革命时期,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有67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强烈要求重建襄阳县苏维埃政府。裴会长带着老区人民的期盼,先后向区老促会、区人民政府和襄阳市老促会汇报,反映老区人民的意愿。在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后,裴会长主动承担建设重任,他多次走访老区的长者,了解苏维埃政府的旧貌,走访设计单位,勾画苏维埃政府的轮廓,和施工设计人员一起多次参观古建筑,制作建筑草图。当筹措到20多元资金时,于2008年3月8日开工,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2008年8月8日竣工。随后,区老促会又投资3万余元,布展了襄阳县苏维埃革命老区史,被襄州区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统计,每年有3000多人在此接受教育。
石桥镇崔岗烈士陵园是1947年第一次解决襄阳时20多位烈士的安葬地,陵园面积约3亩。2003年,崔岗村三组农民崔殿军因二轮承包时在外务工,没有分到土地。为此,他强行耕种陵园地。园内树木被刨,坟茔被犁。2007年清明节前,裴会长到园内瞻仰革命烈士时看到。陵园内一片狼籍,十分寒心。他当即与镇村领导商定,镇村领导做好工作,区老促会出资补偿,收回所占陵地。经过协商,由区老促会出资3万元对崔殿军进行青苗补偿,收回了陵地,开挖了界沟,栽种了40多棵界树,培高了坟头,恢复了陵园的原貌。2014年,裴会长又协调区民政局投资150多万元,竖立了纪念碑,盖了三间展览室。现在,崔岗烈士陵园成为襄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襄阳市襄州区老促会 朱德成)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