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图说长征在芦山

2021/07/14  浏览量:     

  四川省芦山县是革命老区县,1935年至1936年,中央红军、南下红军先后在芦山停留屯驻100多天,留下了厚重的红军文化。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共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会同县建设局邀请绘图专家共同绘制红军在芦山系列组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红军墙、出版连环画,再现红军长征在芦山的光荣历史。

  【红军长征在芦山】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芦山;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二月,南下红军在芦山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革命斗争。红军长征在芦山,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奇袭芦山】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央红军攻占天全后直逼芦山。红三军团从天全十八道水至思延坝,与潜伏城里的红一军团一部分红军里应外合,于八日凌晨发起总攻,占领芦山县城。

  【进驻芦山】 红一、三、九军团先后进驻芦山县城,救出被关押的穷苦百姓,烧毁田契地约档案,并筹足粮饷,为翻越夹金山作好准备。

  【分兵北上】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北进。红一、三军团经双河场至灵关;红三军团一部翻灵鹫山进灵关;红九军团经双河场、太平场、大川场佯攻大邑,掩护主力北上。

  【十日血战】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日,徐向前指挥南下红军中路纵队在仁家坝七里山至城北一线,与国民党川军刘湘部激战十昼夜,攻占芦山县城。

  【青龙场大捷】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五日至九日,红九军二十五师、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在甘溪头、石山寺一带,三面夹击围歼国民党川军石照益旅两个团以上,伤亡、俘虏石照益、周重生两旅五千七百余人。朱德总司令撰文称赞:“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

  【大川场战斗】 1935年11月,红九军二十七师在左纵队司令陈海松指挥下,巧取杨坎门,勇夺飞仙阁,追敌横山岗,血战梅子岭,拒大邑、邛崃之敌于芦山之外,确保南下红军北翼的安全。

  【退守芦山】  南下红军百丈关战役失利后,被迫退守芦山,坚持武装割据,开展革命斗争近三个月,筹粮150万公斤,在芦山度过了一九三五年大雪过膝的冬天。

  【建党建政】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中、下旬,红军在芦山建立中共四川省委和芦山、太平县委。四川省委机关设在骆家营。一九三六年一月,四川省苏维埃政府在芦山成立。县、区、乡、村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军事中心】  “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设在清仁乡石家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双河场,“红三十军军部”设在青龙场。芦山成为红军南下时期的军事中心。

  【朱德劝俘】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的一天,朱德在芦山县城东狱庙,向三百多名被俘川军宣传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并号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起去打日本人。当场就有许多俘虏被感动而报名参加了红军。

  【红军题壁诗】  一九三六年二月,红军在双石期间,有位叫彭家模的重庆籍红军战士在马家大院二楼的泥巴墙上留下了感天动地的诗句:“别了,我的故乡……。感谢你饯行的三杯美酒,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誓死不休。倘若凯旋重聚首,再行握手……。”表达了红军战士“永远跟党走、不死不休”的决心。

  【王维舟当医生】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王维舟在芦山北街天主教堂成立抗日救国大同盟,组建抗日救国义勇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王维舟还召集当地医生,为老百姓医治瘟疫,被称为“王大善人”。

  【仁加坝会议】  一九三六年初,南下红军在仁家坝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瓦窑堡会议和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统一全军思想,决定回师北上。

  【红军纪律严明】  红军据守芦山期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深受群众拥戴。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红军在川西军纪严明,每拔一个萝卜都必置一枚铜元于土中。

  【红军标语】  红军在芦山城乡石刻、墨写了大量标语、口号,宣传共产主义、抗日救国、工商政策等内容。宝盛乡五通碑红军石刻标语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

  【红军铁索桥】  在太平镇有一座铁索桥,是当年红军运送伤员、物资支援前线的重要通道。红军在桥两头刻有“实行共产主义!”等宣传标语,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二O一二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向前题词】  一九八七年三月,徐向前元帅为芦山革命老区题词三幅:“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

  (中共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骆志勇)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