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8 浏览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似强劲东风,吹拂祖国大地,给乡村文化大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沙县老促会今年四月就乡村文化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问题,先后到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夏茂、富口、青州等老区镇及荷山、澄江楼老区村调研。通过听汇报、座谈、实地察看,认真分析探讨,去粗存真,撰写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沙县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沙县建县有160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一是历史文化名人多,如闽学四贤之一罗从彦,明代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陈山和名闻朝野的陈瓘、邓肃等名臣,宋代名相李纲曾谪居沙县;现代的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将军,厦门大学教授邓子基等。二是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如淘金山、大佑山、七仙洞、松柏岩、沙阳乐园等。三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革命遗址、遗迹。如夏茂的中共福建省委沙县特别支部旧址文昌宫,红军桥、传薪阁、桃源洞、革命烈士纪念碑;富口荷山村是“中央红军村”,留下了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司令部、医院、造币所、通讯站、红军亭、革命烈士墓等;沙县一中校园内的兴国寺等。四是产业特色鲜明,沙县小吃名扬海内外,竹业、鸭业各具特色,是著名的“中国小吃文化名城”、“中国小吃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优秀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一) 重视基础建设,舍得花钱投入
县委、县政府重视打造文化强县,于2011年动工兴建沙县体育公园,占地面积330亩,投资4亿多元。整个工程分两期,第一期营林景观公园,青少年校外体育中心已基本完工,第二期正在建的有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商务中心等。最近,出台了《中共沙县县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阐述了文化大发展的重大意义、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该县把文化阵地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拨款70万元用于文化阵地建设。乡镇建有文化中心,每个乡镇配备1—2名工作人员。已建夏茂、湖源、南阳、虬江、郑湖等5个标准综合文化站;改造高桥、富口、大洛、南霞等4个文化站;正在建的有高砂文化站。全县180个村(居)有文化活动室,每个村配有一名文化协管员(每月补贴100元)。已建农家书屋132个,今年再建38个,实现村村有。每个书屋购置图书千余册,免费向群众开放。网络文化有电脑宽带,城乡全覆盖,多数村已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各乡镇、街道配置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载优秀文化题材节目,搜集农民所需的信息及科技知识,及时拷贝或刻录,到各村免费播放,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乡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如夏茂镇投资280万元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大楼,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其中文化服务设施面积760平方米。青州镇澄江楼村投入110多万元,建成面积580平方米的村文化中心楼。内设影像室、图书室、健身房、电脑信息室、书画室等。涌溪村投入100多万元,兴建村文体活动中心。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活动平台。近年来,对县革命博物馆,沙一中的兴国寺(红军司令部),夏茂镇的中共福建省委沙县特别支部旧址、传薪阁、红军桥;富口镇的荷山红军村革命遗址、遗迹等进行修复,投入资金达一千多万元,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活动形式多样,民俗文化独特
利用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春节举办“迎新春”系列文艺活动;元宵节举办民间民俗专场文艺演出,如舞龙、迎烛桥、游春牛、唱山歌、肩膀戏等。韵味独特,妙趣横生,活泼健康,寓意深刻,深受群众青睐。三八节、六一节、国庆节、重阳节、小吃节,分别举办各具特色的专题文艺演出;举办“革命歌曲大家唱”广场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目前,城区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空旷地,每天清晨和夜晚,到处可见中老年人跳健身舞、打太极拳(剑);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如夏茂镇先后出版《夏茂镇志》、《夏茂历史文化丛书》、《夏茂民间文学》,今年将出版《夏茂古今名人》、《夏茂小吃文化》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对“迎龙、迎烛桥、游春牛”等,做好民间艺术挖掘和传承工作,让子孙代代相传。
(三)不忘老区历史,继承革命传统
沙县有9个老区乡(镇、街道),124个老区村,是全国36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8年夏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沙县就率先在闽西北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特别支部)。1933年6月被毛泽东列为红四军活动区域。1933年、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两度攻占解放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央红军开展东方战局的战略要地。全县红色政权区域占总面积75.1%,苏区人口占全县人口78.7%。在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彭德怀、腾代远、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老区革命遗迹(遗址),是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好教材。每年清明节、六一节、寒暑假,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分别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青少年不忘老区历史,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立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据统计,仅去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各种活动183场,受教育人数达4.3万人。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深入 ,促进了老区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乡村文化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乡村干部认为抓经济是硬任务,抓文化是软任务,闲时抓一下,忙时放一边,时紧时松,抓而不紧。二是文化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少,一些文化干部身兼数职,在岗不在位,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三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平衡,不能满足群众求知、求乐的文化需求。四是筹资渠道较狭,有待于拓宽。五是服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六是一些革命遗址尚无修复保护,无专人管理,难发挥作用。
三、乡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扎实抓好乡村文化改革发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丰富老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完善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体活动的基础。目前,有的村活动室只是几个人打打牌而已。必须有计划地逐年添置文化设施。建议每个行政村须建立“四室”,即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电脑室。
要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文化建设项目多,花钱大,不能单靠乡财、村财投入。要不断总结推广“企业捐资、个人赞助、社团助资”等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各组织举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克服资金短缺的瓶颈,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配备好文化站专职人员,并在编在岗,专职专用。各行政村要配备有文化、能胜任工作的协管员,农家书屋配备管理员。并落实待遇报酬,使他们安心从事文化工作。
二是定期开展对乡镇、村文化工作人员及民间民俗文化项目带头人(传承人)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如对“大腔戏、肩膀戏、西皮台、迎铁枝、过火龙、迎烛桥、迎春牛、打狮、游鱼”等民俗文化项目的带头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使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既能弘扬,又能代代传承。通过培训,使受训者成为农村文化能人和“领头雁”。
三是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文化工作岗位责任制,对于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者给予奖励,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文化科学发展。
(三)挖掘红色文化,强化传统教育
我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先烈战斗、生活过的革命遗迹(遗址),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文物,是对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珍惜、保护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个别遗址存在年久失修,如荷山村的红军造币所、红军医院房屋破损,烈士墓没有墓碑,作用难以发挥。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极其珍贵的资源,必须加大抢修保护力度。建议从苏区县每年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切出一块来,对年久失修的遗址及时修复。二是确定专人管理,建立管理责任制,并解决管理员报酬问题。三是发展红色旅游,组织中、小学生及游客到红色遗址瞻仰缅怀。四是着力整理革命历史史实,对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进行挖掘整理,作为党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让老区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五是继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到革命遗址缅怀先烈的丰功传绩,陶冶情操,从中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怀。
(四)传承民俗文化,形成一乡一品
我县城乡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坚韧不拔地世代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凤岗街道的西皮台、肩膀戏;夏茂镇游春牛、夏茂山歌;虬江街道舞龙;富口镇大腔戏、迎铁枝;南霞乡打狮;高桥镇香龙;高砂镇舞龙;郑湖乡板凳戏;青州镇舞狮;湖源乡迎龙;大洛镇花担;南阳乡罗岩花灯等。各具地方特色,演出精彩动人,引人入胜,群众喜闻乐见。各乡镇对民间民俗文化应加大保护、挖掘、开发的力度,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每个乡镇侧重抓好1—2项的民俗文化。这样,才能突出特色,形成一乡一品。只要我们奋发努力,一定能把我县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既古老又新兴的现代化文化强县。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