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山西】通天大道伴黄河

——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巡礼

2023/09/07 浏览量: 作者:薛向军  

引子

站在碛口古镇街头面对黄河,乍一看你会觉得黄河是静静不动的,但不能说风平浪静,因为耳边分明震荡着沉沉的、滚滚的、近乎磅礴的黄河的声音。

静水深流!

一个让人敬畏的心语倏然跳出,心跳亦随之加快……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吟”吗?

仔细再望河面,靠近陕西的河水好像在悠悠地翻滚着。无风三尺浪,这是黄河的常态。至于暗流如何涌动?不可问。黄河边我已经来过 N遍了,面对黄河,从来没像今天这般震撼!

县里要修沿黄公路,县领导与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部门的同志沿黄考察地形地貌,我随行采访。此间的见闻与体验,或可视为黄河对我的教训和我对黄河的浅识。

5月 20日,我们从克虎乘船到碛口,逐村逐段考察。上船前,一位村民悄悄地对我说,“上船后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这是船家的忌讳。”

开船唠——

艄公拉开嗓门,带着“信天游”的韵味,长长地喊了一嗓子,船就慢慢地启动了。起初,船行很慢。越走越快、越走越快,飘飘然,感觉好美!心想:何患之有?“有甚可忌讳的”。

快到佳县白云山脚下时,河道是一个急弯,船工们“嗨、嗨、嗨”地使劲搬着船桨。浪波亦陡然大了起来,船体随着波浪一上一下起起伏伏。我死死地抓着船帮,不料一个大浪泼进船仓,从头到脚浇了我一身。

看远处,波浪一点也不大。看眼前,浪高足有一脑畔,好像一座小土山,要把浪谷的小船吞没……

一周前的 5月 14日,第一次沿黄考察时,一行人从八堡乘车到克虎,从克虎爬山过沟步行到丛罗峪,然后坐木船到碛口。途径碛口镇高家塔村河段时,不记得谁说了句“这里是毛主席东渡登岸处”。

1948年 3月 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机关从陕北到临县,在碛口寨则山住了一晚,次日到双塔村,在中央后委驻地住两晚。随后沿湫水河北上到兴县,经五台山到西柏坡。不久,“三大战役”的序幕拉开了。

注目“毛主席东渡登岸处”,一行人瞬间肃然静默。随后又都兴奋起来,仿佛今天的沿黄考察,颇有行军打仗的意味,不觉生出几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自豪与激情。

这是临县电视台记者李成效讲的 2004年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

5年后,山西千里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站在公路边静静地观赏黄河风情,波涛滚滚在向南流,你会觉得脚下的沿黄路却在载着自己往北游。

不管是向南还是往北,伴随着黄河的阵阵波涛,行走在曲曲弯弯的千里沿黄公路上,你一定会联想到昔日黄河水道的几分凄婉和惊险,也一定会为开劈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壮举发出几声惊呼和惊叹!

本地人因为祖祖辈辈在此磨练,感触深沉而庸常;外地人则不然——血性、神奇、荒凉、雄壮……都可能会是人们观览黄河风光、旅游山西千里沿黄公路的心灵喟叹。

开劈千里沿黄公路,造福 600万贫困人口,这是何等的气魄!而率先打响第一炮,开劈百里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正是我们临县人。

“通天大道伴黄河”、“四十年迸发出五千年的力量!”这是《放歌临县》组歌中的两句唱词,也是歌者对山西千里沿黄公路特别是临县百里沿黄公路及其建设者们的礼赞!

黄河边上炮声隆

2004年 4月,新一届临县县委、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开劈百里沿黄公路,以此推动沿黄旅游资源开发和本地的扶贫大业。

修路——旅游——扶贫,三件大事一把抓,好大的手笔!一般人想都不敢想,临县人竟然真的做成了。

临县人把修建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看作“通天大道”,没有孙悟空的通天本事,注定要面对天大的困难,但还是如期低调开工了。

2004年 6月 25日,总长 101公里的临县沿黄公路破土动工,放响了工程的第一炮!那天,所有工地没有开工仪式,没有锣鼓,也没有鞭炮和鲜花,只有沿黄 6个乡镇 31个村的民工开赴工地。沉寂千年、绵延千里的晋陕大峡谷,就这样被机器的轰鸣和开山的炮声打破了。

王少利,临县沿黄公路指挥部副总指挥、时任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他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借‘村村通’(公路)的东风上马的,所需资金尚未落实。”

当年,开劈这样一条三级公路,按照国家预算标准仅路基工程就得 3.5亿元,而临县的财政收入只有 4700万,可用于沿黄公路的财力最多 1000万,只占国家预算标准的 1/35。

工程破土了,但钱在哪里?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难题。从管理层到施工队,许多人心里没底,畏难情绪,疑虑心理一股脑儿袭来。

开工后的第 26天,7月 19日,工程总指挥部在碛口镇政府召开会议,分析现存的困难,重新鉴定了建设沿黄公路的重大意义,最终形成的决议非常高调。你听:

在加快沿黄公路建设的实践中解放思想、解决困难,用沿黄公路建设的实践成效消除疑虑、取信于民。全县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沿黄公路建设成一条西部致富路、全县小康路、干群连心路。

临县只有四流的设备、三流的管理、二流的技术,要干出一流的工程,全县上下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上来,既不能被困难吓到,又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

所有沿黄公路建设项目,都由指挥部统一规划,分级分类规范管理。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形成法人负责、企业自检、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

还是这次会议,提出的建设规划也很高调:“一年路基成型,二年桥涵配套,三年铺油完善”,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

县四套班子喊出的口号是“举债修通沿黄路,再用大道挣大钱。”决策层的钢铁意志,通过宣传发动迅速转变成了群众的精神动力,每天都有 1.5万人开山、打石、筑路,不少枣农义务投工投劳,参加路基建设;各标段施工队更是加班加点抢进

度、赶工期;涉及拆迁、占地、砍树的农户,也能积极配合,

接受理赔……

克虎镇村民王五小家的 45颗大枣树生长在工地附近,眼看枣儿快红了,却被开山的爆破震落下来,减产 1500公斤,损失 4000多元。王五小没一声怨言,照常每天上工修路。

时任临县交通局局长高新明感慨地说:“开劈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最艰巨的工程是山体爆破和石方开挖。尽管动用了不少工程机具,仍然不能否认这是血肉之躯与石山峻岭的玩命!”

工地上到处是隆隆的机具、弥漫的粉尘:柴油机、空压机打炮眼,雷管、炸药来爆破,挖机和铲车舞动长臂挖石渣、运建材,人工负责砌筑、养护、测设与监理……施工人员天天吃在工地,夜夜睡在帐篷,无论风霜雪雨,寒暑易节。

据临县沿黄公路技术总工李玉山回忆:沿黄公路工程建设初期,由于施工条件差,施工队设备简陋,用的都是小功率空压机,打炮眼一杆只能打 1.5米到 2米,施工进度缓慢。后期有的工队用大功率空压机,炮眼能打 10米,加快了路基施工的进度。

八堡、丛罗峪不少地段完全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峭壁之下就是滔滔的黄河,工程人员只好把机具拆卸开来,人力扛着或者抬着搬上山顶,从几十米的峭壁上往下炸、往下削!

克虎镇有一处 3公路长的地段,由于地势险峻,从山顶上施工工程量太大。薛家垛和高家墕两个村 200多名青年,腰系绳索,悬空作业,在 100多米高的峭壁上苦战 60多天,才啃下了那块硬骨头。

“跌死犵狸、摔死蛇!”是当地人对黄河峭壁的形容,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开凿一条 7.5米宽的三级公路有多难?施工人员流了多少血和汗?在犵狸和蛇都难以爬行的峭壁上,生生要把大山巨石劈下一边,那是何等的艰难!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血性、坚韧的临县人硬是只用 6个月就完成了 87公里的路基开凿,又 6个月路基全线成型、31座桥涵配套,101公里沿黄公路全线通车,沿黄 6个乡镇、31个村、10.7万枣农直接受益,14个乡镇、406个行政村、29.7万人间接受益。

2005年 11月 22日,经吕梁市交通局检查验收,临县沿黄公路路基工程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投资不到按国家标准估算的 3.5亿元的 1/3。省里的专家认为不可思议?如此艰巨的工程,竟然如此高质量地完成,就算按国家标准给付报酬、省级专业工队施工,也相当困难,何况临县只有三流的工队。

骄傲的是,临县人还创造了一项纪录:如此大的工程,没有一人伤亡。

世外枣园百姓苦

千里晋陕大峡谷,临县境内沿黄百余公里 80万亩的优质红枣林带,宛如阡陌交通的“世外枣园”。按照当时的物价指数估算,因为行路难,每年至少有“离岸价”4000万元的红枣滞销损失,沿黄 16万贫困百姓人均减收 250余元,将近全年收入的 1/3。

沿黄公路开工的前一年,一位港商与临县政府签订一项合作意向,计划投资 3亿元在黄河岸边建一个红枣深加工基地。实地一考察,黄了!原因还是“行路难”。

多少年来,黄河沿岸的商贸往来,主要依靠木船航运。而黄河水道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情形无不叫人心惊肉跳。若夫淫雨霏霏,半月不开,存储条件不好时红枣都得霉烂。

行路难!走水路亦难!由此“黄了”的商机,真不知几何。修路的渴望与心酸,更令人唏嘘。

碛口镇咀头村的郭四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村委主任,引上村民在黄河边的峭壁上修路时,不幸从石崖跌落送命。几年后,其子郭东明拿起父亲留下的开山工具,再次与乡亲们爬上悬崖。谁料,路没修开,郭东明在排哑炮时被炸,双目瞎了。他的妻子受不住刺激得了精神病跳了黄河。

行路难!因为行路难,才有一茬又一茬的沿黄人,一回又一回地修建沿黄路。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死劲,“背水一战再战”的死拼,是沿黄人与大自然的战争!亦是沿黄人与自己的战争!

这是一种群体性英雄主义,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老区人民精气神的集中反映!《人民日报》记者罗盘 2005年 3月 23日的报道称“这是愚公移山、红旗渠精神的壮举”。

行路难!是行路难造成了 80万亩“世外枣园”,是行路难造成临县西部沿黄地区 16.68万贫困人口,占比高达当地总人数的 56.08%,全县贫困人口的 55.3%。

沿黄路,必须修。只能进,不能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2004年新一届县委、政府“咬了牙”,一定要圆了沿黄百姓的千古之梦。

前期调研的两个月,后来成为工程总指挥部主要成员的一班人,为了赶时间赶路程,每天早晨 6点在政府大院集中赶往沿黄地带,后来又提前到 5点钟出发,所有人无一迟到。

这一班人和相关乡镇的同志,先后 6次从克虎到碛口,从碛口到八堡,沿着黄河岸边或徒步攀岩,或坐船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反复考察,反复调研,地形地貌、民风民俗、资源秉赋、发展潜质、区位特色、文化积淀……尽在考察人员的查问之中。

此前的 4月 27日,这一班人已经考察了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及其周边的李家山村、西湾村、三交镇孙家沟村古建筑群。

尽管一行人都不是第一次徜徉于此,但黄河风情、黄河水蚀浮雕、明清建筑、中央后委驻地、毛主席东渡登岸地……久远历史的沧桑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开发与保护的紧迫感、造福后人的责任感,犹如黄河的浪涛,一波一波冲刷着众人的心。

“该是我们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了。”

“你可说在人们的‘心锤把把’上哩!”

主要领导的提议深沉而低缓,话里话外显示出成熟而坚定的态度。这个动议是大胆的,非大勇者不敢动心;这个提议是实在的,山下同欲心必和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酝酿起来:借助“村村通”的东风,把扶贫、旅游、公路“穿成一串”,就叫“沿黄扶贫旅游公路”,“世外枣园”就能实现村村通、通世界。

这样的愿景太美了!这样的酝酿太妙了!这个美妙的设想产生于一孔窑洞——孙家沟村委会简陋的办公室。时间:当天下午 3点。

沿黄两岸炮声隆

“临县在修沿黄公路”、“临县一年修通沿黄公路”、“临县速度”……类似的语态早已在群众的口碑和党政机关的公文中频繁出现。临县人的干劲震天动地!震动了吕梁,震动了山西,也震动了黄河西岸的陕西。

2005年 4月 13日,新任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偕同吕梁市委、市政府负责人,莅临临县沿黄公路克虎工地调研之后,张宝顺明确肯定临县具有战略目光,肯定临县艰苦奋斗的精神,肯定临县修沿黄公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当即表示全省境内都要修通沿黄公路。

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敏锐地洞悉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战略意义,认为临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劈沿黄公路是锡崖沟精神的再现,号召吕梁其它县(市、区)向临县学习,迅即启动吕梁全境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建设。

兴县沿黄路好多地段是在没有路的条件下建成的……尤其是李家湾路段,因为完全无路,机械无法进场,只好用渡船将机械和筑路材料,拉到河对岸的陕西省神木县,走公路南行,再从万镇摆渡回来,然后一寸一寸地掘进。

柳林县军渡至两河口段,百余米高的峭壁被齐刷刷地削下,黄河流域的地质断层层层可鉴。开工之初,因为连一条羊肠小道都没有,施工队只能从山顶一米一米向下削……

2005年 6月 14日,是临县沿黄公路全线通车之日,副省长牛仁亮、省交通厅厅长王晓林在临县沿黄公路碛口段考察时,对吕梁市特别是临县沿黄公路建设也给予充分肯定。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临县、吕梁的沿黄公路建设,直接推动了山西沿黄扶贫旅游三级公路的启动上马。省交通厅在向省政府的报告

中“要求把全省沿黄公路建设纳入山西农村道路建设‘十一五’规划中”。

2005年 12月 22日是个好日子,吕梁沿黄公路指挥部在临县段现场办公,做出了意义重大的三个决定:

沿黄公路是关系沿黄乡镇数十万群众切身利益的脱贫路、致富路,是事关整合沿黄各县旅游、煤炭、红枣资源的开放路、腾飞路,临县率先行动值得肯定,其他各县也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难而奋进”的老区精神、黄河精神,努力克服资金、技术等困难,确保吕梁沿黄公路在“十一五”期间全线基本建成。

要把沿黄公路功能定位在——推动红枣产区的经济发展、促进黄河黄土风情旅游开发、牵动沿黄地区资源开发之上,特别是要从扩大碛口古镇的对外影响力上着眼,高标准建设好碛口段。

市财政给沿黄公路临县段安排资金 1410万元,其中 400万元必须在几天内的年底到位。同时承诺:市政府帮助临县向交通部申请资金,市县协同积极争取红色旅游项目资金,市扶贫办负责走扶贫渠道向省里争取 1000万元,市发改委负责从以工代赈渠道向国家和省发改委争取资金,市直有关部门和临县政府要通力合作筹措资金,确保正常施工需要,不能拖欠。

2007年 12月 1日,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毛主席东渡登岸地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一期)通车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省领导刘泽民、薛军、杨安和、张铭、阎爱英出席剪彩仪式。

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途经兴县、临县、柳林、石楼 4县,全长 350公里,跨 21个乡镇、105个行政村、224个自然村,涉及人口 39万。公路北起兴县后北会村,南至石楼县和合乡南割毡村,按山岭重丘区二、三级标准建设,估算投资 11亿元。

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建成,不仅打通了沿线群众的交通屏障,使全市 80%的红枣得以快速外销;还可使临县碛口古镇、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和西湾村、陕西佳县白云山旅游景区、兴县蔡家崖晋绥革命根据地等一大批旅游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为后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省委、省政府把山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建设作为山西“两区”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纳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这个规划更酷!一下铺开了两条。

一条是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建设里程 1065.6公里。北起偏关县老牛湾——黄河刚刚进入山西境内的地方,南至垣曲县寨里村,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 4市 19县,辐射 84个乡镇近 600万人口,30多个旅游景点。

另一条是全长 957公里的沿黄干线公路,北起偏关县万家寨黄河大桥,终于平陆县曹川镇,途经上述 4市 17县,在运城市只少了夏县、垣曲 2县。

当年 6月 16日,这两条沿黄公路开工奠基仪式,分别在临县林家坪镇、碛口镇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于幼军,省委副书记薛延忠、省政协主席刘泽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军,副省长牛仁亮,国家交通部总工凤懋润为工程奠基揭碑。

这两条沿黄公路均于 2006年开始规划,2007年开工,2009年年底建成通车。两条公路最大的区别在于,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更靠近黄河,等级“不三不四”——介于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之间,有些路段等级更低。而沿黄干线公路是连接沿线各县的主要通道。其中有 342公里是依托原有公路改扩建而成,新改建的 615公里中,除河津上寨至万荣通化镇 16.4公里是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外,其余均为二级公路。

山西 2条沿黄公路,不仅旅游景点众多,还有红枣、小杂粮等丰富的农业资源,对形成山西沿黄经济带意义深远。

2017年 8月,号称中国的“1号公路”、全长 828.5公里的陕西沿黄公路也正式通车,贯穿榆林、延安、韩城、渭南 4市 12区县 72个乡镇 1220个村 50多个景点,直接受益人口 200多万。

临县沿黄公路愿景秀

临县虽然贫穷落后,但其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却是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喧嚣的“围城”里的都市人渴求的释放心灵的乐土。

吕梁山脉耸立于举世文明的黄土高原,滚滚黄河九曲十八弯,临县境内就有百余公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苍茫厚重的自然景观,在这里随处可见。

沧桑的碛口古镇,有看不尽的明清晋商文化,触手可及的黄河风情!周边的西湾、李家山、寨则山、孙家沟、白家山的特色民居群,门楼牌匾、石雕砖雕,别具风韵。还有晋商货栈、古渡遗址、万年石帽土林……简直就是一座“价值连城的汉墓”。

李海光,临县沿黄公路指挥部成员之一、时任丛罗峪镇党委书记、三晋文化研究者。他介绍:

临县沿黄景观带,集考古、艺术采风、建筑美学、民俗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又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黄土地质公园,是晋商文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初,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发展愿景是:

围绕晋陕峡谷、黄河水蚀浮雕开发水上观光、黄河漂流、水上游乐、特色养殖;利用黄河水道优势,再造高峡平湖、塞上江南的神韵;发掘二碛冲浪资源,为苍茫的黄河风光增添一抹雄壮的色彩。

开劈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同时要配套实施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工程,边、坡、沟、渠、桥、涵都要精雕细刻,把沿黄公路的每一处工程营造成新的景点。每一处景点都要精心保护,每一个景区都要合理开发。

要力争把沿黄公路建成国内最长最美的沿黄滨河大道、晋陕峡谷旅游观光的“外滩”、休闲渡假的第二“北戴河”、充满生机的生态经济成长带。

要把沿黄旅游带建设成为影视拍摄的外景基地、水上运动的训练基地、文人墨客的采风基地、党政部门的培训基地。

要把沿黄枣区建成喧闹的城市之外返朴归真的世外桃源,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走近母亲河、亲近黄土地的华夏故园,临县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花园、乐园。

临县沿黄公路面面观

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于 2005年 6月完成路基工程,随后的三年中分期分段完成路面铺油工程、安保工程、水保工程、路标及警示工程,基本完成了当初规划的全部工程。

伴随着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和投入运行,临县沿黄及其周边地区以旅游开发为主要抓手的扶贫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核心,向沿黄河带和沿湫水河带辐射的“一核两带”旅游开发格局。

被誉为“晋陕峡谷中的一颗明珠”的碛口景区,集黄河风情、民情风俗、明清建筑、黄土地质风貌为一体,开发面积已经达到 100多平方公里。2003年西湾村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碛口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守护名单和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2008年李家山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碛口景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作为临县沿黄公路建设者、吕梁文旅工作者,王成军的感触深沉而敏锐。他说:

临县沿黄旅游带主要游玩景观有:大同碛漂流、黄河水蚀浮雕、沙滩湿地、黄土地质地貌、万年石帽土林、十万亩红枣林带采摘园等,形成了碛口古镇至陕西白云山 70公里的黄河文化走廊,碛口至离石区结绳墕20公里的黄土文化走廊。

沿湫水河旅游带,有中共中央后委旧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路居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文化景点;有义居寺、善庆寺、前青塘、大度山等宗教文化景点;还有西湾、李家山、开阳、前青塘等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碛口李家山的麒麟庄园,占地 200亩,是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开通以来,碛口景区新增的旅游景点,也是全国最大的麒麟文化道场。

还在建设中的麒麟庄园会有多美呢?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请到麒麟庄园来,一年全是好时节。

这一首小诗是临县老促会会长渠文明根据前人之作改编的,用来描绘麒麟庄园的四季风光,一点儿都不过。如果要挑选几个比较别致的景点,那一定是“麟吐玉书”的麒麟塔、吉祥灵验的祈福园、田园风光的养生园。

麒麟庄园别致的景观当然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在此度假、祈福、游玩……仿佛穿越明清时代,各个景点、商铺的东家、掌柜和伙计的起居饮食、衣着穿戴,清一色的古装古韵,活脱脱一派明清时期的晋商风貌。

2017年 8月 10日,山西首个扶贫旅游公路建设示范项目——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工程,在毛主席东渡登岸地——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启动。

山西新闻网报道称:这是山西农村公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标是“打造国内万里黄河首条 345公里生态旅游长廊”,估算总投资 50亿元。

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工程,以“精准扶贫、旅游引领、生态保护”为总体思路,通过对原有的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全面改造,突出旅游公路专属性特征,增设停车观景台和生态绿道等设施,以更加优美的黄河风光,更加优质的服务设施吸引游客,增加沿黄居民的就业、增收机会,全面提升沿黄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农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据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恩富介绍:规划中的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工程,全长 97公里,估算总投资 12.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将近 1274万元。公路主线采用双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 8.5米。公路沿线分别在开阳、天洪、碛口等黄河古渡口布设停车观景台 9处,同时在曲峪古镇建设房车营地 1处。

生态绿道与沿黄公路主线之间设置隔离护栏,公路主线为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绿道为红色或蓝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设置一级、二级驿站各 6处,三级驿站 4处。

201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 5年时间,投资 598亿元修建 6143公里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从此,山西沿黄公路改称“黄河一号公路”,全长 1008公里。

2020年底,千里黄河一号公路临县段 95公里再次率先竣工,临县 16万枣农的千年心结终于彻底解开了,渠文明欣然命笔,写了一首《欣欣向荣路》的歌:你是家乡致富路/你是百姓幸福路/欣欣向荣路/春风又几度/和谐平安路/阳光洒一路……

回顾临县、吕梁、山西、陕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建设历程,真是让人感叹不已。这不仅仅是修一条沿黄公路,还是一场精准扶贫的接力赛!是老区精神、黄河精神、“铁杆庄稼”枣树品质的传帮带。

你注意到了吗?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是 2004年 6月破土动工的,第二年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接着动工,第三年山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开始规划,第四年破土动工,第六年也就是2009年年底时山西千里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十四年后陕西省 800公里的沿黄公路也通车了,十四年后号称“万里黄河首条 345公里生态旅游长廊”的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工程又在临县上马了。

现在,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亿万年来为什么黄河沿岸一直是悬崖峭壁?多少年来为什么黄河两岸一直是靠手摇撸、肩拉纤的木船摆渡?是前人想不到在黄河边上修出一条大道或者架起一座大桥来吗?

不,时代异也!只有在新中国的今天,才会有这样的非凡之举,才能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之滨开劈出一条通天大道。噢,不对!是两条通天大道。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四十年迸发出五千年的力量”的思想基础。

如今,党和政府再斥巨资“打造国内万里黄河首条 345公里生态旅游长廊”,而且把第一期工程就选在吕梁、选在临县,充分表现出党和政府“不忘初心”的情怀和精准扶贫的力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条“生态旅游长廊”的建设进程,包括沿黄枣农在内的 68万临县人民的生活,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古老的吕梁山,悠久的黄河水,壮美的临县啊,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新时代的曙光也在照耀你……

临县沿黄公路随想曲

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建设,从决策到建设,从粗放式开发到生态化发展,把“交通、扶贫、旅游、生态、人文”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其中蕴含的玄机很值得我们思考。

以民为本——临县沿黄公路建设者的决策之道我们把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比喻为“通天大道”,不单单因为它是一条交通之道,而是感慨于它实在是一条民生之道。民以食为天,民生之道就是“通天大道”。

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民生之道举不胜举,但是堪称通天大道的却不多。在我们的心目中,通天大道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之道。

我们赞美“通天大道”,也不单单是赞赏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决策者、建设者的民生情怀和雄才大略,而是赞赏他们懂得并且真正做到了“家有三件事,先拣当紧的做”这样一种为官之道、为政之道和做事之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中这段话正可作为临县县委、县政府这一伟大决策的注解。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能把治理大国的事,看做烹小鲜一般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但没有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且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大道至简,简单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简单到老百姓口头常说、手头常做,很多人却不懂得或者懂得而做不到。

懂得而做不到,其实还不是真懂。《道德经》上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们在处理一些党务、政务、村务、企务的时候,常常出力不讨好,甚至遭到群众的痛骂。究其原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做到“拣当紧的做”。

民生的事有很多,应该修的路有很多,当紧需要修的路也不少,为什么临县县委、政府偏偏选择修沿黄公路?就是因为建设沿黄公路最当紧!当紧就当紧在事关 16万枣区人民长远的生计,根本的出路;最就最在没有比它更能够得到超过 16万之众的贫困枣农的拥护。

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惠民生、利长远而且最当紧?就看它是关系富人的事?还是关系穷人的事?是关系多数群众的事?还是关系少数人的事?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福祉,要以民为本,而不是关注个别少数人的利益。

以民为本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思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人为本则是西方文化,人与动物相对、与奴隶相对,当然要以人为本。但是,作为执政之道、为官之道绝对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绝对不能以个别的人、少数的人为本。这是有一把万能的尺子,永久的尺子,对共产党员来说永远不能丢弃的尺子。

勇于担当——临县沿黄公路建设者的伟丈夫气概临县县委、政府在资金尚未落实的情况下,果敢地决定上马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工程,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敢于担当的伟丈夫气概!这种担当来源于决策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来源于所决策的事项内涵着“通天的大道”,来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

诚和对上级党委、政府的信赖。

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为党工作是真正的忠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永不叛党、叛国是真正的忠诚;敢于担当,“进不求功,退不避祸”是又一种真正的忠诚。临县县委、政府率先把修路、扶贫、旅游结合起来,在前人未敢染指的地方大搞公路建设,此间的风险有多大?代价有多大?耗费的心血有多少?是永远无法估量的。这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担当吗?

事实上,临县县委、政府当初启动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工程,谁也没有十分的把握。路基开工了,资金能跟上吗?路基修好了,边坡、护岸、铺油、安保、水保等工程能按期完工吗?公路修通了,其它配套工程如枣园开发、旅游开发能顺利展开吗?上级如果不支持或者支持力度不够,预期愿景不能实现,怎么向群众交代?向上级党委、政府交代?

这种极有可能被追责的纯粹的公罪,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也许想都没有想,也许已经做好了被问责的思想准备。事实上即使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也不可能豁免任何人的责任。

古之仁人志士为政为官,奉行“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的信条,临县当今的干部也不缺这一种难得的担当,高贵的品质。

老区精神——临县沿黄公路建设者的心灵支柱这种把修路、扶贫、旅游结合起来的英明决策和大无畏的担当品质,还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根植在哪里?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简言之,这是一种老区精神、黄河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厚厚的黄土地。

临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建立党组织,1939年解放,1940年建立民主政府。临县又是中共中央后委住过的地方。战争年代临县人民无私支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出人、出钱、出粮、出物资。

仅 1938年至 1948年的 10年中,就有 2万多名进步青年参军参战,1800多人血洒疆场。还是这 10年,全县人民缴纳公粮6175万公斤,占晋绥边区公粮总数的 1 / 3;缴纳标准布 28.5万匹,做军鞋 103.54万双,占晋绥边区所需军鞋的 3 / 4,被誉为“晋绥边区的模范县”。

临县率先打响沿黄公路建设第一炮,继而引发吕梁、山西、陕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工程的相继启动和胜利竣工,充分说明这种伟大的老区精神与黄河精神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

吕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及生态绿道工程,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端的品位,把“交通、扶贫、旅游、生态、人文”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着力推动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迈进新时代,再次说明这种根植于人民、根植于黄土地的老区精神是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

枣树的品质——临县沿黄公路建设者的高贵气质临县还是中国红枣之乡,全国最大的红枣产区。红枣树抗干旱,挡风沙,生命力超强,有“铁杆庄稼”之称;红枣性温、味甘、无毒还耐饱,有“天然人参果”之誉。

沿黄人都是吃红枣长大的。灾荒年月,沿黄人把红枣当饭吃。沿黄人的品性自然吸收了枣树与红枣的性味,这种别致的性味也映衬了临县人的品质——性坚韧而耐天磨、奉献多而索取少。枣树的气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临县人民的血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临县儿女。

2004年临县启动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工程之时,临县沿黄红枣林地大约 80万亩,年产红枣 5100万公斤。临县上缴的农林特产税额,80%来自沿黄枣区,对国家和临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沿黄枣区人民实际得到的国家财政补贴却非常有限,16万沿黄枣农比贫困的临县其它乡镇的农民还要窘迫。

回报沿黄枣农,必须立说立行。反哺枣区人民,再也不能拖延。“举全县之力,修沿黄公路”的号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吹响的。这是临县县委、政府的决策,也是全县人民的愿望,是秉承枣树气质、奉献之魂的临县人的本能反映。

现在,上级党委政府再次向临县投放巨额资金,升级换代临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这也是一种反哺,一种高贵的奉献,一种精准扶贫的接力赛。

英雄的临县啊,你有使不完用不尽的五千年文明力量撑腰,有奔流不息的黄河为你呐喊,在百里沿黄路上奔前程,脱贫不会远,小康也不会远。

(本文原载《山西老区开发》2021年第 5、6、8期,有增删。)

编辑:admin_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