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老区跑出“刘集速度”

2012/10/11  浏览量:   作者:张春晓  

  背景回放:2009年10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这里,诞生了山东农村4个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在支部旧址,总书记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亲切座谈,动情地说,几十年来刘集后村支委会一班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光荣的革命传统没有丢。他强调,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让刘集后村党支部这面旗帜永远飘扬!

  刘集后村不愧为“红色刘集”,就连国庆节的氛围也格外热烈而浓厚。10月5日,当记者走入这片红色沃土时,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墙上喷绘得鲜亮醒目的党徽标志,来新落成不久的《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面貌一新的村庄很是热闹。

  “红色”曾经是刘集后村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传统印象。而如今,刘集人信心满满地用一个新的时代名词来定义自己——“刘集速度”:在这短短三年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6700元跃升至2万元,村集体收入从5万元攀升至2011年底的490万元。

  村富民更富

  石榴开口笑,柿子挂枝头,村民刘庆余的小院里果树飘香,别有一番风味。三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金秋十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此和党员群众代表亲切座谈。“现在咱刘集村,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很常见!”一说起三年来的变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的刘庆余就乐得合不拢嘴。

  而在2009年时,刘庆余一家五口人的收入才不过3万元,近年收入几乎是翻番增长。刘庆余告诉记者,村民们能够致富,得益于土地流转,家门口就业。“每年按照吨粮田标准,一年两季按照粮食的市场价格领钱,不用种地却保证了跟以前种地一样的收入,哪个会不乐意啊?”老刘说,他家五亩地全部流转出去,光这部分收入就有1万元。60多岁的老刘目前还在《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当管理员,每月能领1000多元,儿子在附近的企业打工,儿媳妇在家养鸭,收入都很可观,“咱现在和城市人没啥差别!”老刘挺了挺腰杆儿,朗声笑道。

  老刘说的“宣言”纪念馆,今年初刚刚落成,是该村打造的红色旅游区的一部分。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林告诉记者,全村400户1410口人,耕地面积1691亩,土地全部流转集中利用,除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外,还吸引花卉种植等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90万元,65%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失地不失利。

  “现在家家户户门前的胡同都是硬化的水泥路,免费喝上自来水、用沼气,村里给交保险,社区服务中心里有幼儿园和卫生所,不出村啥事都能办,逢年过节还给发福利……”刘奎湘老人是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革命烈士刘良才的孙子,今年70岁的老人经风历雨,他掰着指头给记者数起这几年村里给老百姓办的一件件实事,感慨地说:“咱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就是应了总书记的话,有个好支部,有一群‘领头羊’!”

  关键看支部

  刘集后村声名鹊起,因其红色历史。这里建立了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但在三年前,刘集后村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难题:班子成员老化,创新意识不强,红色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村里没有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增收面临“天花板”。

  三年前后,可谓天壤之别,乡村巨变背后的“神奇力量”是什么?

  “‘刘集速度’,靠的是制度。”该村“第一书记”燕飞如此总结。2010年4月,燕飞被选派任职大王镇党委副书记兼刘集后村“第一书记”,他是“刘集速度”的推进者,也是见证者。“总书记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深刻指出了让刘集的旗帜永远飘扬的方向。”燕飞意识到,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要紧紧把握这个突破口,强班子带队伍,靠制度强班子,靠管理带队伍。

  “定岗—选责—履职—争先”,燕飞和村“两委”制定出党员管理“四步”运行机制,根据本村实际,设置矛盾调解、卫生服务、致富信息等7种岗位,党员根据爱好和特长选取岗位,按季度进行述职,接受党员和群众代表评议,最后打分公示。此举打破了以往按居住或家族划分党小组的传统模式,让党员明确职责,自我加压,创先争优。

  10月6日,记者在村里见到刘洪燕时,他正忙活着指挥生态观光采摘园场地建设。这位39岁的党员原来经营一家钢材企业,以前只顾忙生意,很少参与支部活动和村内事务。“党员意识不太强。”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而自从“请缨”定上“致富信息岗”后,刘洪燕就一直琢磨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思来想去,他决定借助村子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契机,打造生态农业项目,整个计划投资3000万元,现在前期已投入200多万元,将来走专业合作社之路,鼓励村民入股。“赚了是大家的,赔了算我的!”他说。

  “以前开党员会很难叫齐人,现在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大大增强了,激发出党员干事创业为村子谋求发展的热情。”从2009年起在刘集后村当了两年大学生村官的刘艳磊感触颇深。在搞好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给村民给讲规划、讲发展、讲利益,一位70岁的老党员,带头拆掉自己的牛棚,最终流转出300亩土地,后来这里建成了花卉、甲鱼两大产业基地,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红”“绿”相辉映

  国庆节期间,前来刘集后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刘集后村的红色旅游红红火火,成为“好客山东”的新名片。“村子发展,既要靠制度强班子,还靠产业兴经济,真正走一条党建助推经济发展,产业助推富民强村的新路子!”燕飞说。

  刘集后村做足红色旅游文章,注册成立了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在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基础上,建设了刘集社区、《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布设了红色文化长廊、沿街革命故事雕塑等设施。燕飞告诉记者,刘集红色旅游区是3a级景区,去年一年仅市场化门票这一项的收入就有80余万元。

  芳香浓郁的紫罗兰、典雅大方的红掌,品种繁多的花卉争奇斗艳,当记者走进东方花卉公司的大棚,就被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包围。而在棚外,恰逢“双节”花卉需求旺季,包装好的花卉一车车销往外地,销量喜人。

  这里是刘集后村正在兴起的“绿”色产业,据介绍,他们的绿色产业瞄准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突出发展以经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花卉产业和黄河口甲鱼养殖业,以此形成“红”“绿”交相辉映的产业格局。东方花卉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里3000㎡的组培中心是目前全省最大的花卉组培中心,基地年产各类花卉及林木种苗1000多万株,基地每年高档花卉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效益可观。

  采访结束之际,燕飞告诉记者:“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创出强村富民新局面,让刘集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这是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