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数据显示:南平五苏区县获政策性补助达37亿

2012/10/12  浏览量:   作者:吴敏 朱玲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灾害救助到最低生活保障,“民政”与“民生”这两个词向来紧紧相连。

  近五年来,我市共下拨救灾救济资金约2.96亿元,同比增长193%;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57亿元,比增457%。20多项政策的相继出台,推动多项民生领域工作蓬勃发展。民政为民服务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重点突出、整体推进,让群众困有所帮、灾有所助、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孤有所靠,为构建和谐南平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借用市民政局局长黄光炎的一句话:“这也是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最快、政策出台最多、经费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社会福利、城乡低保、社区服务、医疗救助、防灾减灾、老龄工作、老区建设,今日,我们抽取了7个关键词来解读我市近五年来民政事业的发展成就。

  关键词:社会福利

  在市民政局福利慈善科负责人陈雅琴看来,我市的社会福利覆盖面不断拓展,老年人、孤残儿童和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有了较大改善,呈现出了“适度普惠性”的福利特征。

  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步伐迈得最大。2006年,省、市出台的扶持养老机构政策犹如春风送暖,城市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蓬勃发展,五年来共吸引民间资金7000多万元,新建14家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000多张,收养老年人600多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民办养老机构30家、床位2840张、入住老人1693名。

  居家养老工作从无到有。该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几年来我市争取省上补助资金1080万元,共建成109个、在建1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今年底,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实现城镇社区全面覆盖。

  各地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中。我市向省上争取补助资金5375万元,于五年间启动建设1个市本级社会福利中心、5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顺昌和邵武的社会福利中心已投入使用,武夷山、光泽社会福利中心年内投入使用。

  孤儿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自2010年起,我市为符合条件的孤儿提供基本生活费。其中,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目前共审批录入孤儿信息432条,已发放基本生活费800多万元。

  “肢残助行工程”、“明天计划”等助残项目成效显著。五年来,“肢残助行工程”共惠及584名残疾人,“明天计划”争取省上补助资金60多万元,为全市33名福利院适应症孤残儿童成功进行矫治手术。

  关键词:城乡低保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喻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我市城市低保工作于1998年全面铺开,至2002年底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7年开始试点,于2004年全面建立,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2011年,我市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对现行城乡低保认定程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范,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当年8月,我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对象认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低保对象认定过程中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等程序,完善了社会公示制度和低保金发放程序,确保国家和省上政策精神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市民政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公开低保政策、低保标准、申请审批程序、低保金发放、低保对象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并通过中国南平网向全社会公布城乡低保政策法规与解读、城乡低保申请指南和表格下载等相关内容。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居民居住集中的区域设立低保资料公示栏,定期向社会公布享受低保家庭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享受时间、享受金额情况等。

  据市民政局低保科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从月人均不低于150元提高到不低于250元,月人均补助从50.51元提高到199.16元,增长294%;农村低保标准从年人均1000元提高到1800元,月人均补助从34.36元提高到119.2元,增长247%。五年来,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7.57亿元,至今年8月底,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44万户10.22万人。

  关键词:防灾减灾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我市自然灾害频发。为此,我市制订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构建“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救灾工作机制,高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每逢灾害发生,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调运救灾物资,第一时间深入一线救灾,第一时间组织动员社会捐赠,保证受灾群众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近五年来,我市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1万多人次,向上争取并及时下拨救灾款约2.96亿元,帮助1.2万户灾民重建新居。

  “近年我市救灾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把农房重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结合的新机制,改变了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市民政局救灾科副科长占锋告诉记者。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农村住房统一保险,为灾民获得保险理赔5200多万元。2009年至今,投入5200多万元,开展覆盖全市公民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为受灾群众获得保险理赔1800多万元。2010年下半年起,我市投入2400万元,盘活现有资源,如闲置小学、村部等牢固建筑,配备必要设施,设置2200个避灾点,初步形成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标志明显、安全实用的避灾网络。

  此外,我市还先后创建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南平市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

  关键词:社区服务

  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是民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增多,办事费时费力又不方便的情况,2008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强社区一站式服务的指导意见》,具体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行政事务和社会化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便民利民服务,至今已有134个社区完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2009年以来,我市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12名服务社区高校毕业生,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130名。“这样不仅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增强了社区工作的力量,还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市民政局社区工作科科长李智明说。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为舒缓人们因生活、就业压力提高而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市在99个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信箱、电话、qq谈话以及聊天室访谈等形式开展工作。今年3月的学雷锋日,民政部门组织心理咨询师到市区激情广场设点,半天就接受了20多人咨询,包含各年龄层次、身份的人群。

  昨日,记者点击延平区梅山街道文宣社区网站看到,社区风貌、计划生育、居家养老、社区公告等版块一应俱全。居民在网站上可以浏览到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去社区办事需要的相关材料。2011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围绕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目前全市已有161个社区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

  此外,我市还积极争取和注入资金近200万元,规范建设了23个社区综合服务站。居民可在站内办理就业、社保、计生、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也可进行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

  关键词:医疗救助

  南平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自2005年启动以来,不断在试点中探索,在推进中完善,在创新中发展,目前已全面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2009年10月,全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现场会在邵武召开,推广了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经验。同年11月,在全国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工作会议上,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经验被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

  2010年,我市对原有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进行调整。同时,结合我市实际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把《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办法》和《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合二为一,实行城乡医疗救助统一救助对象、统一救助政策、统一资金筹集标准、统一救助范围、统一救助标准的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2010年11月25日,《南平市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促使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几年实践,我市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定额救助与二次救助“五位一体”的救助模式逐步形成,根据困难群众不同的医疗需求,实行医前、医中、医后救助相结合,多途径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并针对不同的救助对象实施分类分层次救助。

  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市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6403.25万元,累计支出1226.2万元资助52.9万人次参加新农合,实施救助7.3万人次4064.5万元;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3788.49万元,累计支出589.4万元资助10.9万人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救助2.8万人次2083.4万元。

  关键词:老龄工作

  “老有所养”,这是我市老龄工作带给老年人最直观的感受。

  据老龄工作科科长池敏术介绍,五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将符合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2010年,7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在原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保障金。2010年,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老年人5049人,占22.6%。支出保障金4.38.84万元,每人月平均150.18元;农村低保老年人19943人,占28.1%,支出保障金5571.12万元,每人月平均62.2元。目前全市的五保对象中老年人占了78.7%。根据《南平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意见》,十个县(市、区)均已实现按标施保,每人每月210元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面落实。

  对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仅2010年全市救助60岁以上老年人258人,施救率达100%。同时,对救助对象中的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中80周岁以上老人等三类人实行“医前救助”,每人每年发放300元门诊救助金。2010年11月,《南平市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将医疗救助延伸到了城乡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得益于各项老年优待政策,百岁老人高龄营养补贴从100元增加到200元,延平、邵武、武夷山、建阳、建瓯、顺昌等地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10万余名老年人先后办理了优待证。

  为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展喜人。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4家,床位数7268张,已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9个。老年人教育网络逐步健全,全市共有老年学校1051所,其中乡镇(街道)119所、村(社区)921所。

  关键词:老区建设

  自2001年从浙江黄岩引种成功,到2006年成功注册商标。光泽县鸾凤乡坪山村的“东魁”杨梅产业发展一路通途。就在当地果农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时,意外发生了:全村几百亩杨梅枝繁叶茂却不结果。

  好在市里在这里建了“东魁”杨梅示范基地,2009年请来浙江技术员“把脉问诊”。现场察看后“谜底”才得以揭开——下肥用药不当所致。

  坪山村的天子岗自然条件优越,是种植“东魁”杨梅的“风水宝地”。果农们也对这引进的“摇钱树”十分上心,认为农家肥最有营养,特意用村里养猪场的猪粪下肥,没想到反而“虚不受补”。经专家点拨,次年就迎来了杨梅大丰收。即使受当年持续暴雨天气影响严重落果,产量也达到了15万公斤,创产值120万元。

  盼致富没门路,有了门路没技术。这样的困惑在闽北老区村并不鲜见。市民政局老区工作科科长江忠法说,为了增强老区的“造血”功能,2006年以来,我市投入260万元扶持建立了26个老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请专家传授技艺,依靠科技示范户“传帮带”,带动11905户老区群众迈入科技致富门槛。

  近五年来,我市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全市654个老区建制村的自来水、生活用电、电话、广播电视、水泥路等“五通”工程全面竣工。革命“五老”人员每人每月定期生活补助由5年前的不足200元提高到了500元以上。至目前,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浦城5个县(市)申报苏区成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对接苏区老区政策中,为我市带来的政策性补助就达37亿元。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