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 浏览量: 作者:杨文辉 彭亮瑜
对我省贫困县深深大山里的农民,贫困如梦魇缠绕着他们。
他们急,但有比他们自己更急更担忧的,那就是党和政府。
让他们的日子更快地好起来,让他们能赶上全省奔小康的步伐,成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举全省之力,奋起扶贫攻坚。
强化领导、加强组织、机制建设、资金投入、借助企业和社会力量……我省扶贫攻坚大步向前。
一
这一进程中,我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科教文卫事业长足进步,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初步统计,2006-2010年,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达40亿元,年均增长10%;
一组数据,见证了我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省扶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00万。“十一五”期间全省贫困人口由246万减少到146万,贫困发生率由4.47%下降到2.6%。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近六成。2010年,全省44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比照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232元、754元、2943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35%、136%和56%。
——95%以上的贫困村通了公路。贫困地区95%以上的贫困村实现通公路,70%的贫困村公路进行了硬化;100%的贫困村通电,85%的贫困村实现了通邮、通电话;90%的贫困村基本解决饮水问题;贫困户住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居住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形成了一批以椪柑、橙柚、猕猴桃、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为主的果蔬基地,以养羊、养牛、养猪为主的养殖基地,以百合、金银花、茶叶、油茶为主的药材及保健食品基地,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都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支柱产业。
——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6%。积极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农民15余万人;扶持贫困乡镇卫生院建设466所,实现乡镇卫生院100%全覆盖,95%的贫困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大力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全省贫困地区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务”,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6%,青壮文盲基本扫除。
二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到镇上定居,过上好日子,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好啊!”金秋时节,刚从永顺县永茂镇尖山村搬到镇上居住的老支书熊月财,道出了该镇241户搬迁户1000人的真实感受。
永茂镇位于永顺县东部,是泥石流、岩崩等山洪地质灾害经常发生的地方。2003年的特大洪灾和大型地质灾害,损失惨重。通过政府帮扶,村子在永茂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群众交口称赞。
而在怀化靖州,三锹乡离县城42 公里,是一个较为边远的山区少数民族乡,但这里现在已经成为葛根之乡。目前该乡已有200 余农户加入葛根种植协会,开始走上致富之路。湖南虹瑞集团湘虹葛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投身扶贫攻坚,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了年产1 亿株的葛根种苗基地,在麻阳、辰溪、溆浦、洪江等地发展葛根种植基地3.05万亩。
永顺县的杂交玉米不仅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在世界上都有了名气。今年7月,来自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26个非洲国家的农业官员及专家47人,专程到永顺县高坪乡学习考察了杂交玉米生产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主要在七个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
强化扶贫开发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先后确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江永县、会同县、绥宁县、洞口县、武冈市为比照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有关待遇县,并对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目标管理年度考核。
实施整村推进开发战略。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2005年全省共确定7000个省定贫困村,逐村制定扶贫规划,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能素质、社会事业、村级组织等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分三轮共完成了5700多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解决了近200万人的温饱问题。
突出扶持湘西扶贫主战场。坚持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开发主战场,集中力量进行扶持,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给予确保,并动员长沙等6市和省直24个单位对口扶持湘西6县。外资、民间团体等帮扶资金也重点向湘西州倾斜。2010年底,湘西州gdp、财政总收入、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3亿元、32亿元和3173元,增幅远高于全省其他贫困地区。
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开发。结合各贫困县实际,大力扶持当地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并重点对全省贫困地区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建立了600多万亩水果基地、400多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牛羊猪大牲畜4000多万头。2010年,被扶持企业年产值合计达20多亿元,被扶持农户仅产业开发一项户均增收700余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常吉、邵怀、邵永高速等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使我省贫困地区全面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加大贫困村道路建设,新增村级公路4万多公里。兴修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解决240万人饮水困难。
加大贫困户直接帮扶力度。对扶贫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进行科学识别并建档立卡,纳入全省农村贫困户监测网络系统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扶贫资金投放、计划分解、项目安排、措施落实“四到村”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直接帮扶,比例占到全省资金总量的70%以上。2009年和2010年,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投入资金6亿元,对60万登记造册的扶贫对象进行了直接帮扶。
深入实施劳务技能培训,推行“工学交替”、职业学历教育等培训方式,狠抓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对村级科技示范带头人和广大贫困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2006年以来,我省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05亿元,对16.2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了务工技能培训,其中职业学历教育5.04万人,95%以上实现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抽样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没有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月工资可提高300至400元。
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行业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中直机关定点扶贫联系,争取到了12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我省1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项目17亿元。省、市、县各部门单位以“领导办点、部门联村、三级联创”为主要形式,实行驻村扶贫与整村推进的有机结合,5年来共派出1.5万个工作组、5万多名干部驻村扶贫。积极争取和参与国际合作,引进日元和欧元外资扶贫6亿元。此外,共青团、工商联、科协、妇联、驻湘部队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形成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三
进入“十二五”,全国的扶贫开发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全面启动,明确把武陵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涉及到我省武陵山和罗霄山两个片区37个县(市、区)。
根据新《纲要》精神,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解决温饱转变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站在“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辉煌成就的坚实基础上,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我省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全面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今年3月底,全省高规格的扶贫工作会议在湘西自治州召开,对我省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号角。按照国家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我省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将迈上新的征程,让全省贫困人口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是扶贫的任务之重,更是扶贫的意义之重。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