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龙岩:绿色崛起正其时

2012/12/04  浏览量:   作者:蔡小伟 黄如飞 阮锡桂  

  绿色发展,正成为闽西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家园充满绿意。作为全国重点集体林区,龙岩森林覆盖率78%,居全省第一。“生态龙岩”建设持续发力,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6%,名列全省第一。

  发展更加绿色。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6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下降9%,化学需氧量减少2.42%。闽西红土地天更蓝、水更清。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更坚定了我们闽西老区推广‘长汀经验’,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十八大代表、龙岩市委书记黄晓炎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红土地的绿色崛起。”

  滴水穿石,

  着力建设全省最绿地区

  12月1日,时值寒冬。

  雨后闽西,山峦俊秀,层林叠翠。车行乡间公路,河边,常见白鹭翔飞;路上,常有枝条抽打车窗。

  记者登上长汀河田最高峰乌石岽。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四周,万亩山林匍匐脚下,满目苍翠,生机盎然,全然无法想象这里曾是“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的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

  “绿色已成为龙岩最靓丽的名片。”陪同采访的同志自豪地对记者说。

  龙岩之绿令人瞩目,然而,这一优势并非与生俱来。

  这里曾经面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生态困境——龙岩是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据1985年遥感普查,龙岩水土流失面积为374.7万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13.13%。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该县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

  这里也曾面临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型之痛——龙岩在福建是个相对资源富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依托资源优势,龙岩市各类小水泥、小煤矿企业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就先后办起了180多家水泥厂,煤矿、养猪场更是遍地开花。当时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9大工业行业中,竟有7个都属于原料高耗、利用率低的资源型产业。

  水土流失、无序开发,成了闽西人的心头之痛。

  改变困境,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进则全胜的气概!

  闽西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水土治理进程。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多万亩,森林面积增加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造了南方红壤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奇迹。

  加快植绿种绿步伐。3年多来,龙岩共投入10亿元用于公园绿地建设,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500米见绿”的目标。

  2010年1月,龙岩启动实施新一轮封山育林;2012年3月起,全面禁止炼山造林。目前,龙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800万亩,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自然保护小区455个,为龙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为了让蓝天重现,龙岩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快了对水泥、矿业等优势产业的整合,实行产业绿色改造。关闭小煤矿上千家,取缔小水泥厂近百家,开始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艰难转型。

  与此同时,龙岩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和环保第一审批权机制,改变以往对所有产业、项目都扶持的“普惠制”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轻工、新型建材等低碳、绿色项目,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近年来,一大批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项目被拒之门外,一般工业项目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得到有效遏制。

  山变绿了,天变蓝了,龙岩绿色发展的思路也更清晰了。

  后发先至,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永不褪色。”

  如何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把闽西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主政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要发挥龙岩独特的生态优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把一片片绿洲变成一个个生态家园,实现‘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黄晓炎这样表示。

  目标明,思路清,龙岩绿色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实。

  绿色家园变成宜居福地——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长汀引导群众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昔日贫瘠的荒山秃岭,成为“花果山”。

  走进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几十位施工人员忙着挑砖、拌浆、砌砖,两座江南式小拱桥初显雏形,几座路边的农舍也在进行统一江南风格的装饰……村支书罗群英正带领村民整治村容村貌,她对记者说:“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现在,山上绿了,山下也要美起来,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闽西红土地,拥有发展旅游业的优质基因。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龙岩着力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1年,龙岩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21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38亿元。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584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8.7万人。

  在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农家乐红红火火。十八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廖德方激动地说:“以前村民靠天吃饭,许多人外出打工。近年来,‘农家乐’越来越红火,村民纷纷回乡搞起了旅游。”

  变粗放发展为科学发展——

  龙岩是革命老区,又是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加快转变与加快崛起的双重任务。

  在地处城区的福建龙麟水泥粉磨厂旧址,记者看到,昔日一派喧腾的厂区,早已成为平地。这里,作为水泥厂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即将融入龙岩中心城市的建设大潮。董事长许沂炎深有感触地说:“拆掉自己亲手办起来的水泥厂,当然舍不得,可是,为了中心城市节能减排的大局,厂拆了,也觉得值!”在自觉关闭老厂的同时,福建龙麟又建起了一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年产200万吨大型旋窑水泥厂。许沂炎说,凤凰涅槃,企业的前景更加美好!

  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在龙岩,随着粗放型传统工业的日渐式微,资金密集,科技含量、环保门槛越来越高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蓬勃兴起。

  以龙工为龙头的机械产业强势崛起,产值突破200亿元。全行业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龙工挖掘机车间建成了百亿车间,龙工铸锻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精密铸件生产基地。

  在连城县,全国最大的真空保温绝热材料生产企业赛特新材,全球第三、国内最大的人造蓝宝石生产企业——鑫晶精密刚玉相继落户。

  在新罗区,福建豪迪化工有限公司建成全球首条年产30万吨全自动化涂料生产线,达产后将成为亚洲单厂最大的环保型涂料企业。

  在上杭,全球第一个数字生态园落户古田。“中科院的数字生态园项目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我们历经一年多对10多座城市进行考察,最后还是把这个‘全球第一’的项目落在龙岩,因为龙岩有一张绿色的‘脸’!”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景柱道出缘由。

  绿色崛起,闽西红土地焕发出无穷活力:2011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88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龙岩,生态已不是简单意义的绿色,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