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巴中:保护红色文化 传承红军精神

2012/12/13  浏览量:   作者:袁大坤 李晓军 尹勇  

  11月30日,红军入川纪念雕塑在红军入川第一镇——通江县两河口乡红军纪念广场落成。雕塑长12米,宽3.2米,最高处6.8米,最低处1.8米,寓意红军1932年12月18日由两河口乡入川。雕塑主体为8名红军战士及5名乡亲组成的大型群雕,艺术地再现当年当地乡亲热烈欢迎红军的感人场面。

  近年来,巴中市紧紧抓住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大好机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力度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力度,使红色之魂深深地扎根于巴中老区大地。

  普查保护红色文物3万件

  今年10月以来,为集中保护和管理红四方面军在“空山战役”中留存下来的各种红色遗址,通江县文物局、党史办10余名工作人员带着帐篷和干粮,在空山乡的13个村庄展开地毯式搜索。历经2个月的艰辛搜寻,空山乡的红色文化修缮工程已基本竣工,目前正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这只是巴中市保护红色资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维修革命旧址,排除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刘伯坚故居、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险情。

  据介绍,巴中是红色遗址的聚集地,该市普查出各种红色革命旧(遗)址30000余件,红色革命旧(遗)址文物总量及规模居各红色根据地之首。其中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旅游线路之一,4处革命史迹列入全国100个经典景区。

  创新载体传承红色文化

  12月7日至9日,巴中市举行了“重走红军路,宣传十八大”主题活动。94名志愿者在3天时间里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以负重徒步穿越的方式,对80年前诞生于此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作了诠释。

  如何将宝贵的红军精神传承下去,一直是巴中人思考的问题。

  以通江县为例,该县将每年的12月确定为“弘扬红色文化,永做红军传人”主题月,每年都确定一个小主题开展活动,围绕今年的主题“重走红军路,阅读红军书”,全县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

  同时,红色文化被贯穿到学校教育中。如通江县实验小学,结合县情编印红色教材《学会做人》,以课堂为主阵地上红色文化课;王坪村红军希望小学修改作息时间,设计了“三个十分钟”,早上十分钟传唱红色歌曲,课间操后十分钟讲述红色故事,下午十分钟朗诵红色诗歌。

  在全市层面,巴中还成立了红军文化研究会,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收集、整理和创作各类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川陕忠魂》、《红色歌谣》、《红色记忆耀通江》、《空山大捷》、《巴山女红军》等一大批反映川陕苏区光辉历程的书籍及影视剧作相继出版发行、开拍,《石破惊天》、《红色天使》等一批节目捧回国家、省级大奖。

  挖掘资源助推老区发展

  12月5日,为打造南龛文化产业园,位于巴州区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景区正式封闭施工,明年6月30日将重新开门迎客。

  如何把全国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老区发展的具体项目?以南龛文化产业园为例,巴中引资20多亿元建设这个项目,目前已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根据规划,新景区按照5a级标准打造,将新建大型红军雕塑、军事博物馆和领袖书画长廊。

  同样,被誉为“红区第一村”的通江县王坪村,如今依托红色旅游建新村,成为山区新农村的范本。大批前来的游客,带动了该村的红色旅游发展。“村子里的农家乐,每天接待200多人,一家农家乐一天就能有数千元的收入。”王坪村“映山红”农家乐主人王君帅说。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产品,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解决了就业压力,优化了产业结构。”巴中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巴中的红色旅游已成为了巴中经济新的增长极。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