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让林业站大旗在大别山区高扬

2012/12/21  浏览量:   作者:刘继广  

  这里作为大别山的深山区,经济虽然欠发达,然而绿色却很闻名:国土面积27.3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9.45万亩,有林地面积18.46万亩,森林覆盖率67.62%。

  这里是典型的集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于一身的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熟悉北中镇林业情况的人都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北中镇林业站的艰辛努力。

  着力构建文明基层站

  历史上的北中镇,曾经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然而,随着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的不断深入,北中镇许多大树被斧锯无情地砍伐,林子被熊熊烈火肆意鲸吞。这场运动使北中镇这颗大别山区的绿色明珠,黯然失去了往昔的光泽。

  1987年,北中镇林业站成立,让小镇林业重见发展曙光。

  北中林业站成立25年来,始终坚持把构建文明基层站、打造绿色山川、保护森林资源、服务山区林农作为林业站发展与服务的基本理念;始终牢记林业站在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发展林业中的历史使命,为打造大别山区这颗绿色明珠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5年的艰辛和汗水,换来了站强林茂。

  截至目前,林业站站房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和公共绿化区浑然一体。站内设施齐备,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基层林业服务中心,并创建了全县基层林业站第一个科技示范园和近500亩的站办科技示范林场。

  25年的艰辛和汗水,换来诸多肯定与褒奖。

  早在1992年,安徽省林业厅就授予北中林业站“先进林业工作站”称号;2001年,安徽省长防林领导小组授予该站“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太湖县委、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历年均被县林业局和当地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和集体”。

  2010年上任的林业站站长王龙甲说:“面对成绩和荣誉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一定要竭尽全力带领全站职工守护好北中镇这来之不易的18.46万亩山林,为建设美丽北中作出积极贡献”。

  倾力建设美丽北中

  北中镇辖18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3.8万人口、3万林农,人均耕地不足1亩,林农人均林地6.5亩。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是这里的基本镇情。

  靠山吃山。如何做好“七分”山场文章,这才是发力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北中林业站根据当地特色和林农喜好,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着力推崇特色经济。

  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北中林业站的工作特色。

  1987年,林业站成立伊始,太湖县委、县政府发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太湖”的号召。北中林业站迅速组织林农打响了向山场要效益的攻坚战,做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决策。

  1988年-1992年,是北中镇林业大发展的5年,也是造林大户雨后春笋般涌现的5年。北中林业站组织林农完成了2万亩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建设,实现了林业集约化经营的历史性跨越,造就了以查志义、吴绪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造林大户。在造林大户的引领示范下,许多村级集体山场也都全部栽上了杉木丰产林,实现了由荒山到林茂的质的飞跃。

  山川绿起来了,北中林业站并未知足,他们将目光瞄准了外资项目。

  1992年-2001年,结合北中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缓坡梯地开展林业支柱产业建设,大力引进德援、世行等外资项目发展经济林。完成板栗、茶叶和胡桑经济林2万亩,松、杉、枫香等针阔混交的速生丰产用材林2万亩。成片的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和低产低效林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与改造,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森林资源初具规模。

  忙完外资忙退耕,北中林业站一刻也没有闲。

  2002年-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北中镇启动实施,油茶、茶叶和板栗等经济林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同时,枫香等速生丰产林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更是空前高涨。短短4年时间,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面积9139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6289亩,居太湖县各乡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首。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资源分布格局粗具雏形,造林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两高一优”林业得到充分的体现。

  2006年以来,北中林业站又把发展的目标转向了油茶这一朝阳产业。他们一方面动员和组织林农开展油茶新造林,大力推广油茶新品种,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油茶成林的改造和培育。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油茶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成林培育5000亩。此外,茶叶、泡桐和毛竹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有汗水就会有收获。目前,北中镇森林面积达18.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6.5万立方米,毛竹数量逾10万根。年可生产木材2万立方米,竹材2万根,油茶鲜籽125万公斤,茶叶5万公斤,板栗3万公斤,药材10万公斤,年产值逾2000万元。尤为重要的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林业产业,年可解决近3000人的就业问题。

  王龙甲高兴地说:“目前北中镇乔灌草立体配置、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基本形成,美丽北中不再是梦”。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榜样出生产力。

  上个世纪70年代,受“大炼钢铁”、“十年动乱”和不合理开垦土地的影响,北中镇的森林受到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解决森林资源的“温饱”问题,北中林业站把发展战略定位在了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上。在北中林业站宣传动员和大力指导下,北中镇涌现出了一批造林大户,查志义便是这群造林大户中的佼佼者。

  1987年冬,年仅30岁的查志义毅然放弃了让很多人都很羡慕的在乡政府当炊事员的“公职”,通过承包分成的方式取得了施家山林场145亩荒山的经营权,并举家搬迁至海拔500多米的林场,创建了全镇第一个乡村个体林场——施家山林场。

  一个冬季,全家人吃住在山,采用块状全垦的造林整地方式,硬是平整出了145亩的造林地,在1988年春季栽上了3万株杉木,全镇第一个杉木速生丰产林诞生了。

  查志义在施家山林场掘到第一桶金后,投资造林绿化的干劲更足了。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他又不断承包山场造林,并成立了太湖县乌牛石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近3年,乌牛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完成2000亩油茶新造林和1000亩油茶老林培育改造。目前,乌牛石公司经营的山场面积约1.5万亩,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查志义感慨地说:“没有北中林业站的鼎力支持,就没有自己和企业的今天。”

  在查志义的影响带动下,催生出一大批造林大户和村级集体林场,把全镇林业产业发展引向了高潮。目前,北中镇拥有林业开发公司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作坊式的造林大户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北中镇原材料基地已经建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基本形成,林业产业及其产品结构也由单一的木材生产加工销售拓展为木材、食品和药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立体开发的特色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苍茫大地为媒,巍巍青山作证。北中林业站让基层林业站这面大旗在大别山区高扬,牢牢地守护着北中革命老区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林业站是现代林业发展之基。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