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全南:全力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前沿阵地

2013/01/05  浏览量:     

  前 言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60%的边界与广东接壤,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全县国土面积1535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和长城企业集团、天龙公司、茅山林场,总人口21万。

  全南是一片写满辉煌记忆的红色热土:作为当年中央苏区的南方前沿阵地和留守苏区坚持斗争的核心区域,全南人民筑起血肉长城守卫着新生红色政权的南方前线,开辟了游击战场浴血坚持延续革命的星星之火。

  全南是一方推进振兴发展的前沿阵地:凭借地处珠三角发达城市“两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一直以来,全南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加大了对包括全南在内的原赣南苏区的扶持力度,并提出要推动全南等地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21万全南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全力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前沿阵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扬帆起航!

  ◆ 首届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

  ◆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 国家级高山蔬菜示范区

  ◆ 江南生态新城

  乘政策东风,苏区振兴开新局

  “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和吉泰走廊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若干意见》为全南这片红色热土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振兴活力,全南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全南目标清晰,路径科学。

  围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市委“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总要求,全南立足县情实际,结合《若干意见》精神,以及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三地一城”目标,精心描绘发展蓝图,科学选择发展路径:重点抓好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全南基地建设,推进稀土、钨、萤石精深加工,力争将氟新材料基地升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打造矿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承接的重要聚集地挺起县域经济的脊梁;争取将全南列为南方生态屏障、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并以此为依托,加快推进厚朴生态农业、瑶族风情园、南迳温泉等休闲养生项目,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南方最大的芳香产业基地,打造粤港澳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地和休闲养生的生态福地;重点推进“一江两岸”城市建设,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打造赣粤边际宜居宜业、文明幸福的精致新城。

  为化政策机遇为发展优势、实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全南县精心编制了《全南苏区发展振兴规划》和46个专项规划、105项行动计划、20个试点示范规划,科学谋划了280个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全力抓好项目申报和跟踪对接工作。目前,195个项目已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批。该县氟化工产业基地被批准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并成功争取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创新试点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今年1至11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13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财政总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32.8%。

  扬区位优势,开放合作上水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只有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推动开放合作,全南乘势谋发展,借力促升级。

  以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全南基地建设为契机,全南县精心规划和加快推进了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全南基地建设,按照产业聚集建设腊坑、玉坑、乌泥坑、陂头、松山、天龙六大片区,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精深加工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以氟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食品医药芳香类为代表的生物工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优势产业;以“三南大道”为主线延伸至全南茅山,规划建设了全南茅山拓展延伸区,重点发展以芳香产业为主的现代林业,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芳香产业基地。目前,松山、天龙片区建设已顺利启动,2013年上半年即可对外招商。

  为打造“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全南县积极创新招商模式,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切实提升招商水平:组建了9个由县领导带队的招商团,实行组团招商主攻大项目;成立了4支外出驻点招商小分队,实行驻点招商。今年1至11月,该县实际利用内资20.81亿元,同比增长20.78%。

  借助承接产业转移,全南谋求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围绕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现代轻纺和新型材料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进带动配套企业。突出优势矿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华星氟化学二期、晶环科技氧化锆、广研光电三基色荧光粉及led稀土节能灯、松岩冶金等24个重点在建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钨、稀土、萤石等矿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高性能稀土永磁、稀土发光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南氟新材料基地。

  谋民生实事,和谐和美添福祉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全南县坚持改善民生,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一件件百姓触手可及的民生实事,在推动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乐有所享上下工夫,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苏区振兴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

  作为赣州市农村土坯房改造先行示范区,全南县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截至目前,全县共拆除危旧土坯房面积20.4万平方米,动工改建农户3326户,竣工2967户,占市下达任务数的112.1%,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圆了自己的安居梦;加速农村电网升级,实现农村“户户通电”;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2万饮水不安全群众有望喝上“放心水”……在和风惠雨滋润下,全南广袤农村正朝着“五美四和谐”的和谐秀美乡村目标迈进,广大农民尽享和美新生活。

  民生大如天,枝叶总关情。在保障房住户的笑容里,在“三送”干部的日记里,在金额日增的低保存折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全南执政者的民生情怀。作为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县,今年1至11月,该县仅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支出就达6.0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1%。标准渐高、范围拓宽的低保、就业、医疗等“十大救助体系”牢牢筑起了困难群体的“幸福保障线”。

  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思路,围绕建设赣粤边际宜居宜业、文明幸福的精致新城,该县以精致理念建设品质城市,大手笔推进滨江公园、绕城公路、标志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文化艺术中心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扎实推进省级卫生、文明、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稳定是最大的民生。全南县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了畅通群众诉求、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以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应急处突等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大幅提高。今年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恶性刑事案件,群众信访量实现了赴市、赴省、赴京访“三下降”,上半年全县公众安全感指数为98.3%,排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一位。

  以文载道,寓教于乐。全南县以十八大精神为动力,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大力实施乡(镇)级一站一团一场、村级一室一队一院、组级一户一人一栏等“三个三”文化惠民工程,建立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周有影视展播、月有广场演出、节日大事有庆典”的生动局面。

  抓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强活力

  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全南县以“永远热爱党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若干意见》宣讲、苏区精神学习月等活动,通过瞻仰革命旧址、观看革命传统展览、对党说句心里话等形式,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永铭党恩、共促振兴。

  推动振兴发展,需要干部好作风。结合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县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推动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19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结对子、传技术、闯市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上万件。

  着眼于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该县进一步完善了“电子廉盾”系统,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了“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建立健全了并联审批、“一单清”收费和“逆向服务”模式,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党建工作思路,该县充分整合村(社区)资源和下派单位力量,多方筹集1100多万元资金打造了“一点一示范”、“一点一典型”、“一点一特色”覆盖各类组织的综合精品示范点17个,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5个,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编辑: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