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浏览量: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26日电 (谢艺观 程春雨)gdp增长6.8%,中国已经交出了亮丽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中国经济要继续稳中向好发展,接下来该怎么干?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财政金融政策和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
资料图:一处刚建设完工的房地产楼盘。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一个“协同发力”
——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
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出,“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会议通报中的一个“更好”和两个“更有”,明确了要求。
近期,国内网络上出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谁更好发挥了作用”的争论。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向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表示,中国现阶段的结构性问题不是单一部门的单一政策就能解决的,需要政策合力作用来缓解信用风险和信用违约的相互强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记者,“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为了对冲这种不确定性,需要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做一些微调。”
一个“更加积极”
——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官方此前定的基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此次国务院会议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赵锡军说,“上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加上去杠杆取得的一些成绩,让财政政策的使用有了更多的空间。”
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官方要求:
——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
——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
——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
——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潘向东表示,结构性减税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此次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适用主体扩大至所有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显示了我国要加强核心技术领域攻关的决心。
一个“松紧适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会议要求:
——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
——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
——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
——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经济方面出现的波动、冲击和不确定性,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而不是维持中性。”赵锡军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告诉记者,过去货币政策偏谨慎,现在实行松紧有度的货币政策,这是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有利于保证中国经济在结构变革中稳定发展。
6月29日,山西太原一银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币。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两个“到位”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在定向调控安排上,会议通报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着墨颇多。
如,“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等等。
“这对小微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向记者表示,“融资政策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官方明确要,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
潘向东解释,这意味着出清“僵尸企业”决心不变,会通过政策调整避免一些“优良资产”和“有毒资产”一起被错杀。目前,去杠杆阶段性完成后,也需要一些主体加杠杆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7月1日,江湛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粤西三市不通高铁的历史。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三个“推动”
——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
“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另一重头内容,会议通报中“推动”一词的三次出现均与投资密切相关。
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中提出,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潘向东表示,上半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会议要求地方专项债在基建项目上早见成效,其投入比例必然不低,土储专项债、收费公路专项债、棚改专项债等有望加快发行,弥补基建融资缺口。
为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会议还提出,“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等等要求。
“一些在建项目因为防风险、要整改,但如果停下来的话,对经济来讲,损失很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看来,“还有很多在建项目,本身需要合理融资,去继续盖起来。”
吴亚平说,银行在融资平台上花了很多钱,融资平台构成了政府的隐形债务,防风险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像上半年那样,银行只收不贷,融资平台也受不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偿还所有债务。
那么,这是否会与去杠杆背道而驰?赵锡军告诉记者,“关键是要精准地去杠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把建设项目落实好。这样既控制好了债务过高的风险,又把杠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资料图:人民币。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一个“坚持”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等官方通报表述在一些研究机构看来释放了强烈的“宽松”信号。
在吴亚平看来,这并不是政策转向,而是要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做好。
官方明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吴亚平说,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是要防风险,二是外部环境贸易战带来挑战。但是,总体来讲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可以,没有必要强刺激。
赵锡军也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并没变化,去杠杆等任务也要求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定的定力。现在市场不搞“一刀切”,正是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定向调控的具体体现。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