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经济特色村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

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文|盐城市盐都区老促会  

 

经济特色村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

各地在发展特色经济的时候,要把握当地自然条件、遵循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盐城市盐都区20个特色村的成长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

文|盐城市盐都区老促会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有189个村,其中20个经济特色村(居)村容村貌的显著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这20个经济特色村(居)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4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699元。

不少特色经济源于传统产业
20个经济特色村(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专业特色明显。一个村(居)都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和村民从事同一种行业,专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
从专业的类型来看,传统产业型占半数,商品经营型、劳动技能型和特种行业型各占一定的比例。许多特色经济,实际上还是源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从经济结构上看,一、二产业仍然占据一定的位置,不过,基本已完成了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化,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在村级经济中也十分抢眼,成了村里的专业特色。
有些专业,在完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秦南镇泾口村就是从组织一支长江打捞队伍开始,积聚了一定的资金后,办起了袜厂、玻璃厂,以特色产业带动村办工业发展。目前,仅袜厂的固定资产就超过4500万元,还使本村500多个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少数体力型的行业,将有所淘汰。如中兴街道办的大成村,最兴旺时有数千人从事水磨石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市场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水磨石工艺落后,材料粗劣,手工操作,既脏又累,且不太安全,正逐步从建筑市场淡出。因而,从事水磨石行业的村民正在谋求新的发展。

经济特色村成因
不少村庄具有传统产业的优势。有的村居,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果蔬,拓桑育蚕,养殖水产品的传统,通过发展培育,做大做强,使优势更优而形成特色。
一些村庄拥有传统生产技艺。有的地方,不少人拥有做豆腐、编柳器、织绳网、做浴工等一技之长,现在人尽其才,潜能得到了释放,成了发家致富的技能,从而,形成了专业特色。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特色村形成的外部原因。一些村居,处于交通要道,城郊结合部、水网地带、容易接受城镇辐射,方便集聚人才,使果蔬种植,废品回收、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副食品加工等得以长足发展,以致形成经济特色。
能人的示范效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村里有人从事某一行业富起来后,周围村民纷纷仿效,加之当地党政组织的因势利导,村民会像滚雪球一样加入,从而形成专业特色。比如,大冈镇的光明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几个村民进城做浴工,靠搓背挣钱,由于收入可观,吸引了村里的一大批人当上了搓背工。部分人搓背搓到了上海、苏南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搓背村”。
特殊行业的兴起是部分特色村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后,一些村居,抓住特种行业壁垒被打破,准入门槛降低的机遇,干起了特种行业。秦南镇泾口村和郭猛镇杨侍村创办的打捞公司,就是个成功的范例。泾口村的蛟龙打捞公司,杨侍村的稳强疏浚打捞公司,经过20多年的滚动发展,现在,分别拥有固定资产数千万元,具有出海作业、疏浚打捞、快速施救和绞吸吹填等能力,成为长江下游打捞实力较强的公司。吸纳了当地800多村民从事打捞工作,人均年收入高达3万元。
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经济特色村,几乎都有一个较强的村党政领导班子,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带头人。

经济特色村发展态势
各个村的特色经济不相同,其发展过程也不一样,这20个村,村与村的差距仍然较悬殊。有的村处于脱贫致富、谋求发展的新阶段,而有的村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大体上都经过了循序渐进、转型升级的变化。
由传统产业型向优势产业型的转化。一些长期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村居,由于打破单一的品种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使传统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像王庄村的“绿田牌”葡萄,龙冈镇洪渡居委会的“红多牌”草莓,尚庄镇瑞南居委会的“红丰牌”番茄,不仅种植达到了一定规模,而且,以生态种植、生物防治,绿色产品著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由家庭作坊型向规模企业型转化。以工业为特色的村居,开始都是家庭作坊,手工操作。东塘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石棉瓦的家庭作坊有300多家,经过原始积累,产品转型,产业升级,形成了以生产彩钢瓦、夹芯板、钢结构为主的专业特色产业。目前,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50个,其中收入超百万元、千万元的企业68个,每年缴纳国家的税收超千万元,成为全市的首富村。
个人技能型向规模经营型转化。朱庄村原来只有十几户靠手工操作做豆腐,户均每天加工黄豆只有20斤。后来成立了豆制品行业协会,116户加工豆制品,机械化生产,户均每天加工黄豆300斤,豆制品供应量占盐城市区总量的75%。储巷村,多年前就有一批柳编传人,靠编藤椅、篮子等养家糊口。现在,成立了柳编合作社,全村1800多人从事柳编,并创办了工艺品公司,以生产柳编工艺品为主。从单一内销的生活用品,发展到九大类200多个外销出口产品。2008年,全村柳编工艺品销售近5000万元,其中出口销售2800万元。
由生产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大纵湖镇兴湖居委会,原来村民养鱼望天收,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该村建立了近3000亩的稻田养殖示范区,围绕高效,生态、园艺、标准化的目标要求,种稻谷、养成蟹,一举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该园区也成了全省重点稻田养殖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由劳动体力型向智能集聚型转化。郭猛镇明朗村的“拾荒”队,其实就是捡废品的,从开始几十人发展到300多人,这个既脏又苦的行当,却成就了一批人当上了老板。目前,在南通、盐城等城市,有128个废品回收站(点)是明朗村的“拾荒”者开的。

发展经济特色村的启示
发展特色经济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从比较中掌握自己的优势,选准突破的方向。同时要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商机,选择市场前景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产品。比如,当前时兴的绿色生态食品、环保节能产品、极具生命力,许多项目也适合农户经营,不妨一试。
目前有不少村居,已经出现了特色经济的亮点,有的已初具规模。一部分村居却另具特色,出现了新的专业,如:养猪、养鸡、花木生产、反季节蔬菜、水陆运输等等。这些专业特色,都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成长壮大,使其尽快成为致富一方的专业特色经济。
发展和培育经济特色村,关键要抓好村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工作,尤其是选好一把手,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要为专业大户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促其成长壮大。在专业特色初具规模时,要及时地帮助他们成立行业协会,或其他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实现规模经营。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