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文| 刘明元
兑集沟的方向
兑集沟村是山西省娄烦县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其脱贫致富的经验是走了一条“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发展之路。
文| 刘明元
“兑集沟的方向”,是1996年时任娄烦县委书记的张继庆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对兑集沟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
兑集沟村位于天池河掌子的灵钟山下,全村80户人家358人,耕地1638亩。20多年前这里是“破破烂烂一条沟,村子吊在崖畔头,村风不正心不齐,五黄六月饿的慌”,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每年雨季村前村后的洪水汇在一起,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的兑集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小桥流水人家,庄稼绿树鲜花,夕阳西下,山村风景如画。
脱贫从打坝开始
1986年,退伍军人郝巧明怀着一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火热的心,放弃到县人武部工作的机会,回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和志同道合的年轻共产党员郝爱存一起,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了统一规划。组织起一个30多人的党员民兵突击队。
郝巧明找到在太原开饭店的父亲,借回4000元钱,开始了打坝治滩工程。民兵突击队开山炸石头,自己烧白灰,县水利部门支持了点水泥,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打成了一条1000米长的护村坝,把洪水逼到对面的山脚下,空出了近300亩的乱石河滩。
此后,一连几个冬春,郝巧明组织全村劳力挑土垫地,使昔日的乱石河滩变成了可耕地,村里每户人家分到了近一亩滩地。
1996年,娄烦县财政局扶贫来到兑集沟,帮助村里又打坝1000米,把高低不平的河滩推成了格子坝,以格子坝取平垫土,土层平均60多公分,使这300多亩河滩地变成了水浇地。
要致富先栽树
郝巧明上任后办的第二件事,是对村对面的南坡和村前村后的沟叉进行绿化。总共500多亩,因地制宜,有的种上了落叶松,有的种上了杨树。这500多亩林地为日后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由于郝巧明工作出色,担任了乡党委副书记,仍兼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根据县委、县政府在该乡建设酥梨基地的部署,在兑集沟先行试点,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在各家各户的承包地里栽植酥梨300余亩。在河滩打了两口深井,将水泵上山,果树浇上水,施上农家肥。请来省农科院专家为村民讲果树管理、嫁接、病害防治技术。三年后果树全部挂果,农民开始受益。村里对果园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养出自己的土专家8名。果园至今已近20年了,果树都进入了盛果期。村里统一了包装,打出了“天池酥梨”品牌。 2008年梨树平均亩产2640斤,产梨79万多斤,收入39万多元,人均收入1110元。
艰苦奋斗换来支持
兑集沟抓住省市要求村村通公路的机遇,积极争取立项,新修了长33米宽5米大桥一座,并将柏油路铺到村里。之后又整治进村公路1.6公里,硬化大街小巷2.3公里,安装了路灯。将村里212米臭水渠改造硬化为主街道,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他们利用山西省解决人畜吃水难的机遇,使全村80户人家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利用农网改造的机遇,改造了全村的输变电线路,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机遇,实现了全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实现了沼气入户,沼渣、沼液、沼肥进果园、进菜园,实现了生态家园循环经济。村集体办起了米面加工厂、油坊,新修了学校。
兑集沟靠自己主动干事业干出的业绩,赢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县纪委包村,帮助村里修建了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治理河道800余米,维修改造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学校、计生服务室,发展村卫生所,为村图书室补充图书,使存书量达到2000余册。健全了村民代表、村两委班子议事制度、评议制度、村两委班子述职述廉制度。建立了村务、财务、党务公开栏。
编后
总结兑集沟22年走过的路,就是紧紧围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以发展果园经济,促进精神文明为载体,在土地上做文章,在果园里下功夫,在规模种植上出成果,在发展思路上搞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兑集沟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前任书记和后任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书记变了不变思路。从1986年到1998年,郝巧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3年,是兑集沟发展起步、开创事业的13年。1999年,郝爱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郝爱存“萧规曹随”,继续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上谱写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