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从倒数第一到小康

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文| 单德馨 谢兆扬  

 

从倒数第一到小康

文|  单德馨  谢兆扬

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太仓村位处扬州、淮安、盐城三市结合部,由原太仓、固晋两村合并而成。这个不起眼的三市边角地带,战争年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只是由于区位偏僻、交通闭塞,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到上世纪末,太仓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595元,位于全县225个村倒数第一。
太仓村有2885人口,耕地2400亩,滩涂水面2000亩,自然资源不很差, 脱贫很有条件。 2002年,新成立的宝应县老促会通过结对挂钩,扶贫济困,对该村发展生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该村积难多包袱重,仅村级债务就有76万。虽经一两年的帮扶,效果并不显著。县老促会经过认真总结经验,转变思路,从扶志入手,激发班子内动力,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励志,激化班子内动力
增强支部班子的活力,鼓励干部党员践行双带双扶、领头创业。这个村原先办过企业,养过兔子,种过红菱,但都因服务不到位无果而终。
2005年,村支书率先与人合伙,办起水晶加工厂,村主任也与人合作发展水产养殖,以引领村民走共富之路。干部做示范,群众学着干。几年来,全村办起10个小企业,吸纳50个劳动力进厂做工,人均月工资800~1000元。从而激发了干群的创业热情。

创业,主力作用在民众
太仓村领导班子的内动力被激发,干群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同时,党支部深深感到,要改变本村的薄弱状况和后进面貌,离不开群众这一主体力量的发挥,必须弘扬老区精神,发动群众,自强不息,全民创业。他们在县老促会和镇领导的指导下,着力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走出去,闯荡市场。先后转移劳力1058个,占总劳力73.5%。在上海打工而创业的太仓村人有不少成了小老板。单在上海建立的废品收购站就有20个,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0个。近两年,该村有21户买了小汽车、面包车,这部分农户已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
二是盘活闲置资产,引领能人办厂。太仓村把并村后闲置的原村部用房和小学校舍,进行招租办厂,鼓励兴办民营工业企业。该村发挥在外从事水晶加工等方面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优势,鼓励他们回村办厂。2005年以来,先后有10多名打工者“凤还巢”回村办起了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创造房租金收入 89000元。
三是发动群众,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滩涂开发。该村在绿草荡边有一块350亩的滩地,一直粗放经营,年发包收入每亩只有60元。2005年,通过土地整理,加圩堤,增强挡排能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滩涂的产出率,发包收入从每亩60元增加到190元,再加上圩堤植树的发包收入,为村级集体年收入增加8万多元,第二年更是达到10万元。
经过五年的努力,截至2007年,太仓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300元,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图新,村容旧貌换新颜
太仓村人没有满足,没有停步,而是坚持从抓生产条件的改变到村容村貌的更新,坚持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到着手改变村民的生态环境。
太仓村在有关方面的扶持下,不仅还清了村级54万元的民间债务,而且投入了将近6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事业。铺设1000米的围庄田砖路,解决了拖拉机、收割机下田难题;投资41万元在村庄内部新建6000米长的5条水泥路干道和3座桥梁,解决了车辆直接进庄的难题;投资12万元,更新了长4000米的自来水主管道,使全村农户都吃上了清洁卫生水;投资4.8万元为边缘的西滩生产组接上有线电视,使全村覆盖率达100%。
太仓村集体经济在振兴,人民生活在提高,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006年4700元;2007年5300元;2008年增加到6876.8元。
2006年, 太仓村被县委命名为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绿化先进村,小康达标村。
2009年, 太仓村依据上级有关部门安排,在绿草荡边的太仓境内建造了一座宽6米、长180米的太晋大桥。新大桥所在地,正是抗战时期,本地干群举全村之力,抢在一昼夜间搭成的横跨绿草荡、长达一里多的船桥,让粟裕大军如履平地,直逼车桥,打胜了对日伪军的第一个大歼灭战,拉开了苏中抗战转向大反攻的序幕的地方。大桥的落成,对太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是在加速度、添动力。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