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个人在大山里的十四年

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文|叶翠华 渔舟  

 

一个人在大山里的十四年

文|叶翠华  渔舟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有一位被人们称为当代新愚公的人。他就是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库区太阳冲生态园的创始人,武汉市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王更祥。

创业小组散伙,王更祥发誓“拿青春赌山绿”
1996年的秋天,王更祥与同村青年小全、小仁从外地打工回来,赶上镇政府大力推行承包荒山的新政策,便由王更祥牵头,三人与村里签下了300亩荒山的承包合同。
初期最难的是没有资金投入,想干什么都干不成;没有像样的工具代劳助力,仅凭力气和几把原始工具,每天搬石头、挖沟、整坡不止。头一年抽槽整坡300亩,他们全部种上了板栗树。
就在这个关节点上,这个三人创业组合内部出现了分裂。先是年龄最小的小仁退出承包下山继续打工去了。然后小全把自己开荒种下的树全部交给王更祥打理,也下山去了。
面对这样一个难堪的局面,王更祥几天不能入睡。就这样轻言放弃,心有不甘;坚守下去?一个人面对荒山野水还有无边的寂寞,自已还这么年轻……王更祥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一个人继续干。
几天后,王更祥带了点红油漆上山,在他们共建的小石屋里,写下了12个大字:用我青春,绿我荒山,富我家乡!

真要让荒山绿起来,那不是一个“难”字可以穷尽的
王更祥虽然怀有“我拿青春赌山绿”的豪情壮志,但真要让荒了几千年的山一点一点绿起来,那不是一个“难”字可以穷尽的。
要在山上搞种植,首先得治山。王更祥先在有土的地方破石垒坝,东一坎西一坎地建筑小梯田,地整平了,再一锹锹一筐筐地把土从厚处往薄处赶,就这样干了一年多,整出了300多亩坡地。
1998年对中国南方而言,是个百年难遇的大灾之年。太阳冲也不例外。雨水瓢泼一样,山都泡软了,不少小梯坡被水冲松散了,有的冲垮了,树开始东倒西歪。王更祥赶紧带人上山搬石、培土、固树。可是没过两天,一股山洪从山顶奔涌而下,将沿途的土、石、树一块冲到山坡下。王更祥欲哭无泪,只得将那些宝贵的树苗搜集起来,放到坑里集中养着,等雨停了,再整坡、再刨坑、再栽树……
2001、2002年,新洲地区遭遇大旱,40多天不见下雨,眼看几年的辛苦付出就要毁于干旱,王更祥着急上火,嘴上长满了水泡。他赶紧雇请了十几个乡亲,他挑水走在前面,引导大家从山下往山上挑水。水太金贵了,他们像打点滴式的给那些快要干死的树浇水,然后用王更祥教他们的办法,用茅草将树根部盖得严严实实,以保证水分不再被蒸发。连续两年,他们就是用这种原始的,笨拙的办法与天抗争,把那些好不容易栽下去的树又好不容易的让它们存活了下来。
2002年,新洲区制定了用5年时间开发治理少潭河水库的规划,将少潭河水库西南一片3500多亩荒山(含已开发的300亩),纳入治理范围,动员王更祥全部承包下来。
从300亩到3500亩,王更祥的平台一下扩大了10多倍。他说,这不是简单的承包数量的增加,如果说过去承包是为了脱贫致富,为了改变个人命运的话,现在则是在国家规划的框架内搞生态建设,通过发展山林经济,打造生态农业乐园,为乡亲们做个示范。

王更祥设计建造的沟渠池坝,专家称赞具有本土特色又非常科学
在经历了几次洪水旱灾后,王更祥明白了,用山更要养山。
太阳冲开发初有成效后,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逐年向太阳冲投入约5万元的水土保持基金。但是,这点钱要保住3500多亩山地的水土,无疑是杯水车薪。王更祥以山养山,自我积累,滚动投入开发资金150多万元,投劳10万余个。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建成小梯田1000多亩。栽植10余个品种的林果树100多万株,开挖拦水截流沟、排水沟15000多米,造拦沙石坝、蓄水凼、蓄水池16处,建环山公路2.5公里。
王更祥没有多高的文化程度,更没有专业背景,但他设计建造的那些布满山坡谷地纵横交错的沟渠池坝,是那么合理,那么实用。市、区水利部门的专家来此考察后,称赞这里的水保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又非常科学。
十多年过去了,王更祥当年与伙伴们亲手种下的林果作物,都到了收获期。太阳冲里是春采茶,夏摘桃(油桃)、秋有栗(板栗)、冬产油(油茶),成了名符其实的“四季丰果园”。山上的苗木、水果、坚果、茶、油经济作物年产值达到50多万元,山上的固定资产估值达到1000多万元。国家林业局因此授予王更祥“绿色小康户”光荣称号。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