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志丹以工补农走和谐之路

2010/05/13  浏览量:   作者:文|本刊记者 许建启 杨琪  

 

志丹以工补农走和谐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志丹县紧紧依靠中央给予老区延安准许开采石油资源的特殊政策,全县经济社会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跻身“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佳”县。

文|本刊记者 许建启  杨琪

志丹县土地薄瘠,建国初期全县工业一片空白。但地下储存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志丹县永宁钻采公司1990年起步,从当年生产原油2152吨,到2008年产量已达120.7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38亿元,石油对志丹财政贡献率达92%以上,撑起了全县的经济脊梁,激活了志丹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石油工业的强势发展,有力带动了工业商贸经济快速发展。以双河工业园区为平台,规模化企业集群正在形成,鹏翔糜子黄酒走俏全国;志丹羊绒精梳厂加工的无毛绒漂洋过海,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是陕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羊绒毛深加工企业;志丹小杂粮广受四海宾朋青睐;全县中小企业正在兴起。
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90.45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实现总产值24.87亿元;完成各类招商引资涉及资金总额近9亿元;外贸出口201万美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402户。

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共进双赢
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谷深邃、墚峁纵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全县总土地面积567万亩,总人口12.79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
千百年来,志丹县农业生产一直沿袭毁林开荒、倒山种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农耕模式,致使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村经济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改革开放之后,石油开发给志丹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全县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面对大好的形势,志丹的决策者们清楚地看到,石油产业一枝独秀不是长远之计。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修复生态,在“三农”问题上做文章。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和朱镕基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重要批示,为志丹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志丹县对农业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构想,谋求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共进双赢。
1999年,志丹县把草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开发和秀美山川建设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集中人、财、物进行全力突破。2001年,志丹县委、县政府两次发出“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封山禁牧令。
国家《退耕还林条例》颁布实施后,志丹县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办法和政策并制定了严格的组织措施,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与干部考核挂钩,与换届任用挂钩,与干部升降结合,明确了县级领导和部门领导包村抓户目标责任,以及乡镇工作目标责任和时限要求。
周密的部署,配套的政策,严格的措施,保证了志丹县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3.23万亩,新造林185.21万亩,绿化乡村公路、油区道路4000多公里,义务植树404万株,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大地基色加速由黄变绿。
退耕还林(草)之后,为了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志丹县依靠工业反哺农业,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棚栽业、林果业、小杂粮等农业产业。2008年底,全县大棚、弓棚总数分别达到2670棚和2663棚,蔬菜产量突破2万吨;苹果园总面积达到5.2万亩。
近两年来,志丹县顺宁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主攻草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养殖效益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养殖,突出发展舍饲白绒山羊,大力推行家庭规模适度养殖,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截至2008年底,全镇共建成舍饲养羊示范村10个,舍饲白绒山羊3089只,养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养羊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8%。
在推动和扶持以舍饲养畜为主的草畜业的同时,志丹县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处陕北小杂粮最佳优生区和舍饲养畜农家肥源充足的优势,以订单农业为纽带,以科技投入为支撑,以市场营销为先导,以质量为中心,以加工增值为目标,大力开发绿色优质小杂粮等农产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秀美山川的建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牵引带动了加工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共进双赢。如今,走遍志丹大地,到处都呈现出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秀美景象。将军故里的人们,从此走上了依靠农业产业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工作重心向“三农”倾斜
志丹县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将全县工作重心适度向“三农”倾斜,2009年投入3.44亿元,大力开展“千名干部进农村,落实‘六抓’促增收”活动,“三农”工作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顺宁镇保娃沟门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退耕还林之后,荒山造林5041.5亩,人工种草1400亩,国家确认的以粮代赈兑现面积4974亩,并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和棚栽业。保守估计,全村仅养殖业年收入达150多万元,棚栽业年收入达到150万。保娃沟门村成了一个充满生机、村庄靓丽、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山川秀美的新农村。
退耕还林之后,培养和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保娃沟门村党支部利用自有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技能,然后全部充实到村办砖厂和附近企业工作,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弥补了企业用工短缺,还能拿回年收入100万元。   
杏河镇牛嘴沟过去处在一座孤零零的山崖上,不通车、没有路,几户村民只能沿着一道沟靠双脚走出这片山。近几年,镇里像牛嘴沟这样在山崖上、山沟里居住的村民纷纷搬进了新居,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电视、通了电话、通了沼气,通了柏油路。
杏河镇新农村建设以“建设新民居、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为统领,重点在“巩固、完善、配套、改造”上做好文章,努力做到饮水、农电、道路、通讯、住宅、农田、林草、能源、产业、村室“十配套”和富民项目、致富信息、实用技术、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医疗卫生、先进文化、机关干部“十进村”。先后建成新农村24个,整村推进6个,其建设数量与规模均居全县第一。
杏河镇这几个村子是志丹县涌现出的一大批特色新村的典范,对持续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06年以来,全县共建设新农村示范村57个,涉及自然村184个,使5969户24487人住上了整洁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安全水,用上了长明电,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志丹县坚持将试点先行、典型示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每年选择一批重点村集中力量建设,不断探索新路子,带动面上发展。在重点村建设中,志丹按照“居室功能配套、院落两区分离、村庄整洁绿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同步跟进”的要求,大力推行村庄住宅区、公共设施区和村级活动场所“两区一场”的模式和“五四三二一”标准,规范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五四三二一”即,五通: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通沼气;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农村信息化;三有:有致富产业、有村级活动场所、有社会保障覆盖;两分离:农户院落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民宅室内的厨房、餐厅、客厅、卧室、洗漱间分离;一统一:每道川确定一个相对统一的建筑色调。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村庄主巷道、入户路、群众活动场所等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在民宅改造方面,新建户可享受每窑(房)6000元或“1+2”(每户10000元,每人2000元)的补助,旧改户可享受“5+1”(每户5000元,每窑1000元)的补助。
志丹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思路,积极实施村庄建设、基础配套、生态家园等工程,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志丹县以典型引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志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群众得到了实惠
随着石油经济造就强势财政的快速发展,志丹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让全县人民得实惠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3年来每年都拿出六七亿元改善民生,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让全县人民都享受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特别是率先实行的12年免费教育、全民医保、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等措施,走在陕西乃至西部的前列。志丹县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扩展为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免计算机上机费、免电化教材代办费和冬季取暖费,并对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5元生活费等“五免一补”。对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免除学费、取暖费、择校费和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三免一奖”。
全面推行农村和城镇居民新型合作医疗,2008年,全县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分别达到94.4%和93%。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本县18周岁以上农业户口的农民作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50元,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50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期限为18至59周岁。从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每人每月为60元,对已60周岁以上的农民,不用缴费可直接开始领取,2008年底,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5.6万人,参合率达到87%。
注重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对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助40元,县政府投入资金510万元,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注重农村“五保供养”,对分散的五保供养对象保障金由原来每年1640元提高到了2000元。同时,在顺宁、旦八、杏河建成三个敬老院,对120名孤寡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分类制定补助标准,对特困、呆傻、低能家庭,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一般贫困户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
城乡居民真正实现了“种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免学费了,生病可以报销了,年老还能领养老金了……”的目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昔日志丹县,“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村中破屋半无门,十家总有九家穷”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今日志丹县正在全力争创全国百强县和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