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扬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2008/08/29  浏览量:     

 

扬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吉宜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小康村建设为抓手,在农民增收、集体增财上下功夫。由于各地经济状况不一样,生产生活条件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按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的那样;“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扬州在建设“全面小康村”中,坚持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分层展开、分批达标,主要是抓两头、促中间,创建一批小康先行村,建设一批全面小康村,扶持一批经济薄弱村,带动占总数70%左右的中间层次村。通过三四年的努力;到2009年争取全市有8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全面小康村”。

    从扬州的实际来看,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小康村的建设。

一、  抓全面小康先行村主要要从三个层次来推进

    2005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选择了人均收入在8千元左右、集体经济家底比较厚实的33个村创建全面小康先行村。经过一年的努力,通过检查验收,33个村全面达标,被授予“全面小康先行作’的称号。这些村各县(市、区)都有,就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身边,使大家感到建设全面小康村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既看到差距,又振奋了精神。

    建设全面小康村,要做的事很多,但共同点有4条。

    1、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关键.先行村领导班子的共同点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在群众中有威信,群众信得过。一种是以邗江区甘泉镇永和村为代表,村干部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永和村党总支9名支委,有7人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共11个,2005年实现产值21亿元。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创业,几年来带动群众20多人创办了17个企业,年产值4000多万元。另一种是以邗江区瓜洲镇的建华村为代表,村支书朱快乐自己致富不忘群众富,先后捐资1800多万元用于创建全面小康村。

    2、要有一个好的村庄建设规划,这是前提.新农村建设提倡三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规划区集中),但要量力而行,是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盲目攀比,一轰而起搞大拆大建。因此,在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中,这些村以“三清”为切入点,具体地讲,是开展“两清两改一绿”(清运垃圾、清洁河道、改厕、改水、村庄绿化)活动。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这些村都是先搞好规划,做到规划控制,政策扶持,倡导农民翻建旧屋向居住点集中。对零星村落,只拆不建、只出不进。有条件的村,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高邮市菱塘回族乡菱塘村,对全村居民点进行了规划,首批进入居民点的,农民住房分三类建设,一类是住康居房;由经济条件好的农民自己建房;一类是住惠民房,收成本费;一类是住安居房,村里给予一定补助;房价较低。

    3、有比较发达的工业经济,这是支撑.33个先行村,无一例外都有比较发达的工业,一般一年都有23亿的销售额。从他们的实践看,发展工业,大有好处。一是能保证充分就业。如甘泉的永和村,吸纳了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到村企业工作,做到增收又不误农。二是聚集人气,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永和村的商店、浴室、运输等第三产业,占全村总产值的门%,已经超过农业。三是拓宽了农民视野,同时为不断涌现出来的能人创业搭建了平台。四是快创造社会财富,蛋糕做大,先富的有能力并乐意捐资公共事业,如永和村仅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在创建全面小康村过程中就捐资170万元。

    4、有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这是后盾。全面小康要改善交通,改变村容村貌,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这都需要资金。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办实事,村级组织才有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形式多样,从实际出发。一是租赁经营制。如永和村村级经济年收入117万,其中原村办企业租金收入就有70万。二是承包经营制。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村里筹资20万元建了安装公司,由能人承包经营,每年向村上交承包金10万元。三是土地股份合作制。瓜洲的建华村,

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向外出租,农民以土地入股,前3年农民每亩保底获利500元,3年后按收益分成,叫做“土地入股、集体经营、三年保底、远期分红”,集体和个人都得益。四是村内个体私营经济产生的税收收入镇和村比例分成。有的县、市明确规定,镇对村实行村内企业产生的税收收益按30%和50%的比例留给村;随着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内税收收益越来越多。

  二、抓经济薄弱村

  经济薄弱村的特点是人均收入在本乡镇的本位,在市县的后位,一般在3500元以下,村级经济运转困难,负债累累,有的连干部工资都发不出去。这样的村全市有近200个。这些村生产不发展,农民富不起来;将拖全市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后腿。为此,2005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和企业46个单位帮扶46个村,县一级帮扶67个村,市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也帮扶了55个村。实践证明,有人帮与没人帮,结果大不一样,早帮早见效,不帮还是旧面貌。可喜的是,帮扶经济薄弱村

的工作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帮扶项目、强化造血功能转变。去年,全市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200万元,完成帮扶项目482项。高邮市老促会5个正副理事今年平均年龄74岁,4年前帮扶的5个经济薄弱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8920(4年前为3675),超过全市人均收入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村迈进。帮扶经济薄弱村主要是抓3条。

    1、帮班子.这些村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干部消极悲观情绪严重,发展思路不宽,致富信心不足。首先要帮助他们振奋精神,敢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2,理路子.因村、因户制宜,制订发展生产规划,落实帮扶项目。一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高邮市司徒镇曹庄村有1740亩养鱼池,由于淤积严重;加上不通电;产量很低。高邮市老促会帮助通了电,整修了渔池,装配了增氧机,收入大大增加,其中1070亩罗氏沼虾,亩产600斤,每百纯收入2000元,单此一项获利25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利用闲置办公用房、学校校舍及土地,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次调查的经济薄弱村,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仪征的六松村、邗江区的友谊村,一年多时间就兴办了3个厂,有的已见成效,有的发展潜力很大。这说明不是不能办,而是过去想不到办,不敢办,无力办。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有的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要帮助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切切实实地做几件实事,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3、给票子。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是需要钱的,而这些村最缺的就是钱。因此,帮扶经济薄弱村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能进笼子的进笼子,进笼子还需要筹集部分资金以及进不了笼子而又急需办的,在调动当地群众积极性的同时,帮扶的单位,力所能及,有钱给钱,没有钱的,如老促会,靠说破嘴、跑断腿,多头多路,募集资金,动员方方面面支持老区建设。

  三、抓帮扶贫困户

  贫困户,基本上是纯农户,人均纯收入一般都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一半。据市老促会抽样调查,全市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农户的157%。这部分农户因为缺劳力、缺技术,增收困难,有的因灾、病、残,脱贫又返贫。这部分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将影响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从目前情况来看,除新生劳动力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多了。一些50岁左右的、文化程度较低的;或者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有人在家照顾的,这部分人如何充分就业,能够稳定增收,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解决这部分入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双带”,即能人带头致富,带动周围群众致富。

    1、专业大户带动增收。邗江老促会培植了专业大户126户,带动周围群众3400多户,投资160万,使75%的受帮群众脱贫致富。邗江区杨庙镇专业大户蔡仁峰,投资发展银杏庄园近2000亩,带动周围农户栽种果树,提供技术指导,还无偿提供苗木;年促进农民增收达70万元。江都市邵伯镇几年来共有8名养鸭大户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共同富裕,有32户被带成了专业大户。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增收.宝应县夏集镇老促会指导成立了“夏集镇永宏生猪产销合作社”,由养猪上千头的殷永宏牵头,吸引了相庄村和周边52户养猪户报名入社,目前相庄村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大户就有22户。

    3、绿色企业带动增收。邗江区沙头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能人,引进资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股份运作,建起了万亩蔬菜大棚,参加生产的都是在家闲余时间很多的50岁左右的人;一亩纯收入由原来最高的520元上升到2000多元。

    “双带”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但双带不是自然形成的。要培植典型、树立典型,形成强烈的氛围;由一点到多点,逐步推开;要搞好协调服务,了解生产发展情况,有的要帮助培训技术,有的要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提升发展水平;有的要引导专业大户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