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鹤山创新小水利投入机制

2010/09/14  浏览量:   作者:文| 何翔 梁均明  

鹤山创新小水利投入机制

 

近几年鹤山各镇、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出一条适合农村水利发展的路子。在不断完善大中型水利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小型农田水利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

| 何翔  梁均明

 

广东省鹤山市地处珠三角西翼,面积1083平方公里,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丘陵地区。一直以来,老区17万多亩耕地的种植,很大程度靠600多宗包括300多个山塘水库的小水利工程作保障。但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免交“皇粮”,农业水费难以征收,农村小水利建设与管理失去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保证农业生产灌溉,鹤山市、乡镇两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创新投入机制,把农村小水利建设断了的资金链子重新连接起来,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良性发展。

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间,全市完成的小水利工程达1千宗,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鹤山市农业总产值、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村人均收入都稳定增长。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资金投入

鹤山市财政严格执行资金拨付制度,制定了“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措施。

对一些群众水利建设愿望高又自行筹集了部分建设资金的工程,按照工程投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对“等、靠、要”和组织不力的镇乡少安排或不安排。

同时,坚持“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水利分级管理和合理负担原则,将水利工程任务逐级分解。镇级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主要由镇负责;行政村的水利工程,由村委会自筹和镇政府相应补助。

址山镇制订“三三制”的筹资办法,即冬修水利以村小组为主体,水利建设经费由镇政府出三成、村委会出三成,其余由村小组或受益企业、受益群众负责。龙口镇坚持合理负担原则,村级水利工程,先由村自行做好工程设计,把自筹资金划入镇水利专户后,镇补助相应的建设资金。地处革命老区的宅梧镇是财力薄弱的山区镇,为提高原有水库灌渠的灌排能力,他们采取镇出钱购买建筑材料,各受益村委会负责土建的办法,对灌渠进行加固整治。

 

鼓励集体、单位、个人,社会参与投入

一是村集体筹资。兴修农村水利工程,利于农业生产,利于村民的安居乐业,群众支持。

桃源镇钱塘村,2009年村自筹1.3万元,对流经本村3000米长的支渠进行清淤,确保全村200多亩的农田灌溉;随后又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筹,投入4万多元对排水渠进行砌石加固,确保钱塘村不受淹浸。

云乡镇2009年投入23万多元,对鸡公坑、云乡水库等主灌渠进行整治。在此基础上,召开村民小组长动员会,发动全镇自然村对19条总长7.6公里的支、斗毛渠进行清淤,清淤费用由受益的自然村负责。

二是发动捐资。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兴修水利事业,不少企业、海内外乡亲都乐于捐赠。2009年,址山镇通过宣传,积极沟通,充分发动受益企业及受益群众捐资建水利。

雅瑶镇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通过宣传,广泛发动当地企业、海内外乡亲筹资270万元,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对青溪围进行除险加固。

新莲南兴村除自筹投入9万多元对南兴洞的中心排水渠进行扩宽、加高加固外,还发动当地企业莲塘电子厂投资15万元,砌石修筑位于厂区段内长80多米的南兴洞中心排水渠,以保护南兴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共和镇里元村发动一家企业捐资6万多元,村民自筹3万多元,共投入10万元对长450米的白虎头村排水渠进行扩宽、清淤,解决了雨季该村受水浸问题。

 

建立包干到户、投工投劳机制

农村小水利多是支、斗、毛渠,清淤任务较重,鹤山市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发动群众出钱出工。

宅梧镇形成了渠道清淤由受益农户包干的清淤制度。每年秋冬季节,宅梧镇政府按受益面积把渠道的清淤任务分派到村委会,村委会再分摊给各自然村。各自然村根据清淤任务分派到各个农户包干完成。在每年秋收完成后,各农户在集中的时段内完成渠道清淤任务,然后由镇负责对清淤渠道进行验收。

宅梧镇渠道清淤制度的建立,发挥了各村及各用水农户的积极性,让所有用水户共同参与了渠道的维护。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