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范庄农民致富在于念好生态循环经

2010/09/14  浏览量:   作者:朱毅 黄振英 尹绪明 原有升  

 

范庄农民致富在于念好生态循环经

范庄村立足自身实际,着眼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致富,走发展循环经济的兴村富民之路,为那些同范庄条件相类似的乡村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 朱毅  黄振英  尹绪明  原有升

 

范庄村原是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比较后进的一个村,全村128户、518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既缺少资源优势,又没有工矿企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2006年达到6000元,2009年达到144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

短短的几年, 范庄如此大幅度跨越,靠的是什么?

范庄村的发展,得益于确立了一条依靠发展“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兴村富民的好思路,探索出了发展现代农业之路,使土地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规模养猪做起

1999年冬天,村里流转了30亩土地,发动党员干部集资9万元,贷款30万元,组织群众奋战2个多月,建起了当时全市第一个村级规模化养殖小区。

建成后,一些群众犹豫不决,怕担风险迟迟不敢承包,村党支部就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承包。半年过后,效益非常可观。不少户打消了顾虑,纷纷提出承包要求,村里就进一步扩大规模,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安主动将自己承包的猪场让给群众。

同时,由村里集中解决猪种、饲料加工、技术指导等问题,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党支部又帮助首批养殖户购进种猪160头,聘请了2名技术人员提供常年技术服务,使40余户农民开始走上养猪致富之路。

 

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养猪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范庄村决定大力发展蔬菜种植。2004年,村里建成了标准化蔬菜大棚20,群众种植大棚蔬菜尝到了甜头,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的热情。

2008年,范庄村先是投资150万元建成100座集中连片的温室大棚;接着投资250万元新建了一个5000头生物环保养猪场。该场猪舍整洁,大猪、小猪、母猪分开饲养,猪粪全部采用微生物分解,既做到了无害化处理,对环境没有污染,又节省了处理污水粪便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从种猪的引进,到防疫、饲料的配备等各个环节,利用现代高科技,高标准、严要求,综合效益不断提高。通过规模养猪、发展大棚蔬菜,群众逐步富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也有了一定基础。

2008年村里投资100万元,建成一座6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利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集中贮存,沼气池由村集体经营管理,村民每户只需一次性交纳500元的安装材料费,就可以长期免费使用沼气。

 

外力给予扶持

范庄村的成功发展,还得益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济源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20052009年,济源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05年,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达到5000万元,2006年增加到1亿元,2007年达到2亿元,2008年达到3亿元,2009年直接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9亿元。从2004年以来,济源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范庄村紧紧抓住市、镇政策奖补的机遇,先后争取到市、镇两级财政奖补资金达300多万元。这些宝贵资金和村里的集体收入,切实用在刀刃上,助推了范庄村新农村建设。

 

更大发展还需增加后劲

对范庄村今后的发展,村支书李道安说,一方面要鼓足群众干劲,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发展养猪业,做优大棚蔬菜,打造全市循环农业基地。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和外地经验,探索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发展之路。最近,村里从郑州引进了一家投资150万元、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加工厂,以增强范庄持续发展的活力。

范庄村干部群众殷切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切实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扶持力度,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让广大群众切实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他们希望重视储备村级经济的发展后劲,重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该村对青年人才外流现象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引凤还巢,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青年骨干,为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一定后劲。但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仅靠村级自身很难实现,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和统筹解决。

他们还希望依托农业优势,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在科学种养循环经济的基础上,谋求新的提升、发展和突破,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延伸发展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之路。

(朱毅系河南省委咨询组副组长、省老促会常务理事,黄振英系省老促会秘书长,尹绪明系省委咨询组秘书长、省老促会副秘书长,原有升系济源市老促会会长)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