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稻田里刨金——监利县创建吨粮田纪实

2010/09/15  浏览量:   作者:文| 黄 翔  

 

稻田里刨金——监利县创建吨粮田纪实

文| 黄 翔

2009年12月28日,监利县委书记李吉高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赴北京参加授奖仪式,领取200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奖项。此前,监利已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是一张值得骄傲的烫金凸版名片!更是一张来之不易的金色名片!

辉煌后的阵痛
监利是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一个闻名遐迩的产粮大县,监利的名称因东吴设官“监收稻渔之利”而得名,历来盛产水稻。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监利粮食产量逐年飙升,创下年产水稻11亿公斤的历史记录,曾蝉联湖北省县(市、区)粮食总产“九连冠”,获得“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的美誉。
水稻生产是农业大县监利的一张名片。一串串沉甸甸数据的背后,留下了监利百万农民在200多万亩土地上挥汗如雨、艰辛劳作的足迹。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监利历朝历代农民辛勤劳作最生动的写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繁重的劳动强度和种粮效益比较低下的现实,使得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甚至年过半百的劳动力也纷纷离妻别子、远走他乡外出打工,留守在监利广袤农村的大都是年老体弱者。
于是,田地开始撂荒,复种指数下降,多年精耕细作的方式也转变为粗放的望天收,粮食生产一度走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监利县农民李开明的账册上有这样的记录:1亩水稻,不算投工投劳,收支相抵,净亏32元。李开明的账册可以说是当时监利种粮农民的一个范本。
粮食大县的辉煌曾让监利扬眉吐气,辉煌后的徘徊与阵痛,令监利困惑,更催其不懈求解探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成为监利县委、县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需要。

东风劲吹的蝶变
2008年5月,湖北省委主要领导英明决策,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洪湖岸边建设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为全面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行试验,积累经验。
监利县的毛市镇和福田寺镇成为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批启动乡镇。
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犹如劲吹的东风。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监利县抢抓机遇,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认真谋划仙洪试验的水利设施,高产农田、交通、电力建设,着力实施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构筑试验区的发展基石。
试验区启动一年内,毛市、福田寺两镇落实各类建设项目60多个,总投资2.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5亿元。农业、交通、国土、电力、卫生、文化等部门在建和已建项目达55个,总投资1.8亿元。“两镇”发展国标优质稻14万亩,优质率达93%,维修改造骨干泵站4座,小农水建设疏竣沟渠94公里,土地整理面积2万亩,平整土方80万立方米;完成通村公路建设63公里,大修黄观线6公里,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村庄环境,修墩台路52公里,建晒场23万平方米。
仅仅一年,试验区面貌就焕然一新。项杨村村民杨定红说,“没想到短短一年,数字电视、宽带网络都进了村,田间地头新铺了水泥路、自来水管接到家,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闲暇之时,我们还可以到村活动室看书、上网、锻炼身体,农民生活也和城里差不多了。”

科学种田腾飞
毛市镇是粮食大县监利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以前,这里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早晚连作,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田高低不平和不集中,取水、排水、耕整、收割不能做到一致,毛市镇农民逐步开始只种植一季中稻。经过一年来试验区项目建设的拉动,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和提升。2009年3月,监利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后,果断地作出了在试验区发展优质双季稻生产的决策。
说干就干。在省直部门的支持下,监利县选定在毛市镇杨湾、陈赵、柘福等村连片建设双季稻万亩吨粮田高产基地,走“统一连片种植、统一优质品牌、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生产、统一机耕机收”的“六统一”优质稻产业之路。
然而,3个自然村,有31个村民小组,1152户5734人,总劳动力2414个,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86个,耕地总面积14370亩。多年来,该区域一直以“油—稻”种植模式为主,短时间内解决劳动力不足和种植习惯改变的难题,谈何容易!
从2009年3月初作出决策到4月中旬早稻直接入田,只有不到50天的时间,时间太紧了,怎么办?
监利县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迎难而上。专门成立万亩吨粮田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创建工作协调小组、技术指导小组、项目指挥部,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流程,每一天做什么工作都排进了日程。仅县和乡镇召开动员会、技术培训会和现场演示会就达10多场,发放技术资料2万多份。
参与创建和项目建设的许多干部经常干得一身泥一身水,不是在示范区的田间地头,就是在群众的房前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示范区建成u型水槽3.2万米,疏挖农田沟渠1万米,安装太阳能频振杀虫灯173台,万顷田垄顿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
4月初,监利县财政专门列支80万元,为试验区配置饶氏水稻直播机1000台;
4月8日~14日,示范区完成连片机械直播6437亩;
4月20日~24日,完成机播2643亩;旱育抛秧1000亩。
10080亩的早稻如期全面实行机械直播、机播等轻简化栽培。
吨粮田创建记录显示:
品种统一实施优质化。县农业部门为示范区农户选购高产优质早稻品种“两优287”1万斤和“鄂早17”6.4万斤,实行品种区域成片种植,一改过去品种五花八门状况。
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共采集土样100个,同时进行gps定位,一户一卡(施肥建议卡)、指导到户、培训到田。此外,还通过无线广播播发技术指导措施,提醒村民施什么肥、什么时间施肥、怎么施肥。
全面实施病虫综合防治,推广无公害生产。组建机防队5个,实时进行病虫测报,统一防治。
全部实现“未产先销”订单生产。县内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福娃集团与示范区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生产收购合同,承诺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0%。
天道酬勤。5月25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率领6位省委常委到仙洪试验区调研,面对监利万亩吨粮田里郁郁葱葱的优质稻,流连忘返。7月初,省农业厅高产创建验收组来监利验收,这一片的早稻亩产达到了526公斤。金秋时节,晚稻每亩再次收获了538公斤的高产。
享受丰收的喜悦之时,杨湾村党支部书记冉幼学感慨地说:“今年搞吨粮田建设,省了许多工,省了化肥不说,两季每亩还多收了300斤谷子,没有一粒空壳。我们尝到了甜头,明年还要继续搞”。
科学种田,使监利突破因粮而制约发展,到靠粮食生产腾飞,其间有喜有痛,更多的是经验与思路。
2009年,监利粮食面积总产全面刷新历史记录:面积达249.2万亩,总产132.75万吨,比2004年分别增长35.47%和59.63%。毛市镇万亩双季稻吨粮田示范片,作为仙洪试验区的“试验之花”瓜熟蒂落,亩产达2128斤,实现了吨粮田建设目标。类似这样的高产示范片在监利还有4个,2009年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全县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全年共实施优质稻订单收购170万亩,收购价比普通稻高10%,为全县粮农增收达2.124亿元。2009年12月28日,监利也因此荣膺200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湖北省仅此一家。

不停息的追求
上下求索是楚地人的追求。监利创建吨粮田发展优质稻的脚步也不会停息。
2010年年初,发展双季稻生产、提高单产、减少劳动用工,让农民持续增收的决策写进了《2010年监利县粮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监利县委、县政府已着手在仙洪试验区打造更大更好的吨粮田示范板块。计划在毛市镇增加2万亩优质双季稻,使其发展到3万亩,在试验区的白螺镇发展1万亩。在争取国家对饶氏直播机的购机补贴后,县财政又列支80万元,为示范区农户配发饶氏水稻直播机2000台,全部实行轻简化栽培。
根据目前生产安排,如无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预计2010年监利县优质双季稻种植可达11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以吨粮田创建为核心的水稻生产,将会获得更加闪亮的金色名片!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