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磨街村由穷变富的奥妙

2010/10/11  浏览量:   作者:文| 张焕章 马庚全  

 

磨街村由穷变富的奥妙

文| 张焕章 马庚全

一个坐落在河南禹州市西部龙华深山的穷山村——磨街乡磨街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务实创新精神,从本村实际出发,强工富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农民增收。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000多万元,上交利税700万元,固定资产超亿元,人均收入5600元,摘掉穷帽子,一跃成为河南省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村。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原来的磨街村,一穷二乱。穷就穷在村集体是一张白纸,乱就乱在班子不团结,搞内讧。上世纪90年代,具有10年开矿创业的侯国勋被选上村党委书记。为改变穷村面貌,侯国勋先陶腰包拿出10万元,建新村部,总算让村委会有个挂牌的地方。接着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查穷根。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侯国勋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干部群众走“强工富村,牧药富民”之路。
面对磨街村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怎样带领群众强工富村呢?全村人都在看侯国勋这步棋怎么走。“舍小家,富大家 ”。候国勋开了个家庭会,一锤定音,把自己经营十多年的梨园煤矿奉献给村集体。村里有梨园矿,就像有了摇钱树,年年创收7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2002年候国勋又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经过三年拼博,在龙华山建成了年产15万吨煤矿。两个矿每年产值4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就达4000多元。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2005年村投资80万元建成磨街乡客运停车站,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接着村又筹资300万元建起餐饮和食宿一体的龙山宾馆,投资700万元在荒山坡上建起了农贸市场,这个市场集农产品加工、小商品加工、粮油交易、蔬菜批发、饮食服务一体的综合服务市场。目前,落户市场的商户达300多家,市场年交易额达1.4亿元。

龙头带动牧业发展
面对矿山资源的逐渐枯揭,磨街村党委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从本村实际和群众长期形成的传统养殖习惯出发,村党委书记侯国勋选择了建设“绿春源食品有限公司”大项目。这是一个集养殖、收购、屠宰、分割、冷藏、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肉类加工企业。总投资3000万元,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底建成了车间、冷库、猪厂和办公大楼。公司建两条自动化屠宰分割流水线,现有员工120人,设计年屠宰生猪30万头,是一个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肉类加工企业。公司生产的“绿春源”牌猪肉系列产品在满足当地人民群众食用的基础上,还远销江西、武汉、太原等城市。
磨街村以“绿春源”为龙头,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村集体投资500多万元,建了年出栏一万头的养猪厂,全村养百头、千头猪的专业户60多户。“绿春源”还与汝州、登封、郏县等生猪传统养殖区域的客户签订了长年供货合同,龙头带动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村民侯景科一年养猪出栏2000头,年收入20万元。

劈岭填沟建新村
乐业安居是村民的普遍要求。2004年,村党委统一规划,制订建新村蓝图。实现蓝图,必须劈一道岭填三条沟,村集体拿出200万元,经过一年的突击,完成了劈岭填沟任务。2005年,投资3000多万元的新村西区一期工程经过3年的实施,6排两层住房顺利建成。每套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新村的外部设计呈仿古建筑小洋楼摸式,户居的内部设计比城市套房更具使用价值,街道进行了水泥硬化、路灯安装和园林美化。远处望去像是在半山腰上镶嵌的一幅大油画,耀眼夺目。随后投资5000万元的新村东区二期工程也开始建设。工程完成后,尚未搬入新村的100多户村民都可入住环境优美的新居。
村里原来只有一眼吃水井,常常排着长队等水吃,遇到干旱,群众还得到八里外的青山岭拉水。为了解决吃水难,村筹资100万元,打水井、建水塔、铺设管道,安装了配套设施,把自来水引到农户家。为了解决用电问题,村又投资200多万元,进行电网改造。为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村筹资170多万元建体育场和新村游乐园。


短评
还是一个带头人的问题

磨街村由穷变富,成为深山一颗明珠,关键是选好了带头人,带出了一个好班子。侯国勋担任村党委书记的十几年里,脚踏实地带领群众致富,不怕吃亏。十几年来,他不仅没花村里一分钱,还为建设新农村,自掏腰包上百万元。在侯国勋的影响下,村“两委”成员都从严要求,带头奉献,村建标准化学校缺资金,村“两委”班子带头捐钱,在干部的影响下,民营企业家也积极奉献,捐出300万元,建起一座中心小学。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