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3 浏览量: 作者:李存余 戴良智 戴保根 吴敦和
文|李存余 戴良智 戴保根 吴敦和
1981年,还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渌洋湖村一位普通村民的张福龙把家里的肥猪卖了100元,加上贷款300元,利用一个铁匠墩子、一架风箱和3间防震棚成立了渌洋工具厂。为了找业务,他孤身一人闯关东。那年冬天,他到了丹东,由于不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一下汽车就一头栽倒在雪地里,幸亏一个好心人救了他的命。经过多年的艰辛打拼,张福龙的企业成为了全国十强工具企业之一。
张福龙看着自己一幢幢厂房,一台台机器,再看看村里一条条泥泞的土路,一个个为温饱而东奔西走的乡亲,心情开始沉重起来。
那些日子,他想了很久,想了许多,没有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张福龙的今天。出于一个农民的朴素感情,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张福龙决定要把百万资产献给集体,用自己的财富作基石,铺造出共同致富的平坦大道。
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张福龙的爱人说这个家产不是你张福龙一个人挣的,也有自己的汗水,就是去法院离婚,还会判给自己一半;父母更想不通,觉得儿子凭白无故就把家产交给集体了,自家以后的事情还多着呢。三个孩子要上学,两个老人要养老,以后这个家怎么办?
面对家庭的压力,张福龙既不退缩,也不急躁,等他们平静下来,他说:“这百万家产是我们自己的,全家确实吃了苦,受了累,但这家产靠我们自家创造不了,靠的是厂里的村民,因此归功于村民,百万财产奉献给大家是应该的。钱有什么了不起,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是身外之物。”这朴实的一席话让家人的火气消了一大半。
1992年6月,在财产移交仪式上,张福龙郑重地说:“从今天起,我张福龙就是厂里的普通一员,请大家监督。”
工厂交给集体,张福龙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为了节省费用,他到上海、南京都是夜车去、夜车归,利用白天时间办事,减少住宿费开支。
为了谋求企业的发展,他不惜重金聘请了15名高级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热处理、高强度螺栓、模具制作等5项技术难题。
为了开发新品,他曾在40度高温的车间里,熬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
1994年严冬的一天,为了争取一家新客户,张福龙带着产品去盐城。由于大雪封路,汽车不通,他挑着100多斤重的产品,走了7公里路。客户看见他双肩磨出的鲜血,被深深地感动了。
就是以这种精神,张福龙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村里先后办起了花炮厂、包装厂、服装厂等企业,并与多家企业合作生产经营,为渌洋工具厂不断注入新活力,为村里不断增加财富。
截至2009年底,村可支配收入达430万元。
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重整渌洋一方山河的愿望成为现实。1993年以来,按照村委会的规定,张福龙应得资金48万元,他一分没拿,自己却先后拿出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0亩,兴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购置了农业机械16台(套);投资150万元,建校舍,造10公里长的村组公路,架8公里长的电力线路,建起了渌洋村的第一座深水井自来水厂,开通了全村的电话线路、有线电视线路……
一连串的大手笔投入,使落后的渌洋湖村,朝着小康村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1994年,面对乡亲们的殷切希望,张福龙兼任了渌洋湖村的村支书。为了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实现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张福龙不仅安排300多名农民进厂务工,还建起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吸纳了近百名农民当“农业工人”。他们有的育林护林,有的饲养家禽,有的养蚕,有的养殖水产品和套种经济作物,人尽其用,其乐融融……
全村的男女老少,凡有事找到他,他都尽力帮助。村民周宏斌,自幼由祖母养大,家境贫寒,精神失常,群众对他既同情又排斥。张福龙拿出7000元,送周宏斌到扬州精神病院治疗。周宏斌痊愈了,但生活有困难,张福龙又把周宏斌接到厂里上班,为他筹办婚事,如今周宏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得很美满。
村民戴国银是残疾人,儿子28岁才谈对象,女方过来访亲,看到他家庭条件太差打了退堂鼓。张福龙知道情况后,找来女方父母说,一切认我说话,房子差,我给他翻造,缺少家具,我给他添置,新娘子没工作,我给她安排就业。就这三个“给”,终于促成了这桩喜事。
村民谢洪祥患了脑溢血,半身瘫痪,医药费花去5万多元,儿子在外读书,妻子感到家庭无指望,失去了生活信心。张福龙赶紧登门,劝说谢洪祥的妻子,并拿出两千元解决她家庭的暂时困难,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信心。
有心人给张福龙算了一笔帐,10多年来他用于扶贫济困和赞助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了60万元。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