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扬帆起航正当时

2011/03/26  浏览量:   作者:巴中市老促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形图上看,绵长的大巴山脉犹如一条巨龙,雄卧于祖国西南部的川陕鄂交界处。这里山幽水险,秦川锁钥,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萧何月下追韩信、张飞夜袭巴州、岳飞屯兵巴郡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上世纪30年代,时代风云再次将这片土地推上前台。红四方面军将士以巴中为核心地带,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巴中,这块原本偏远的闭塞山区,从此在中国革命版图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区,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和平昌县。188个乡镇、2327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1.18万,其中农业人口328.97万。
    1949年,当付出巨大牺牲的巴中老区人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同时,翘首以盼着和同样付出巨大牺牲的其他革命老区一样得到国家认可,但因张国焘后期的错误影响,川陕革命根据地整整沉寂了半个世纪……
    “这是一块用鲜血染红的土地,这是一块用红军将士身躯铸就的土地,我们一定要千言万语、千呼万唤,恢复巴中革命老区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届市委主要领导大声疾呼。近年来,市委主要领导数十次到省城、上北京为革命老区巴中鼓与呼!
    真诚感动了领导,真诚感动了曾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战斗过的将军们的后代,艰辛赢得了回报。 一拨拨领导,一批批学者,一位位将军及他们的后代纷纷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光荣老区得到巨大关怀 
    2009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重要批示,要广为宣传的巴中老区涌现的新时期共产党员楷模王瑛,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和景仰。同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也勉励巴中干群以先进为榜样,抓机遇谋发展。随后,以王瑛同志先进事迹为原型的电视剧《远山的红叶》等文艺作品播放,巴中革命老区的声誉远播。
    巴中干群难以忘怀2001年和2005年的两个春天,温家宝总理两次来到巴中,先后把巴中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和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联系点,提出了切实解决老区人民的“四难”问题,从此,总理的嘱托,总理的牵挂,回荡在老区人民的心房。
    2008年2月,雨雪冰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专程来到巴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受灾困难群众,看望老红军。
    2004年8月和2005年7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全国工商联主席刘延东先后两次亲临巴中视察,深情地说,巴中是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川陕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巴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革命先辈的足迹,浸透着他们的鲜血。老区人民是红军的后代,见到巴中人民就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感觉。
    2010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第三次来到巴中,他把巴中作为全国工商联的扶贫联系点,为老区的发展倾心尽力。 2006年11月,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葛东升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先后到巴中调研后,都发自内心地说,巴中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如果再这样落后下去,我们就对不起4万多牺牲于此的红军将士,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恢复川陕苏区的本来历史面目!
    穿越历史的硝烟、寻根的脚步没有停息,老区巴中的土地令他们神往,老区的人民令他们魂牵梦绕。几年时间中,老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刘少奇之女刘涛,朱德之女婿刘铮,胡耀邦之子胡德华,胡乔木之女胡木英,董必武之女董良辉,左权之女左太北,傅崇碧夫人黎红,王维舟之子王庆生,周纯全之子周宏林,耿锡祥之女耿纪宁,刘瑞龙之女刘延宁、洪学智之子洪虎等先后来到巴中,寻找前辈的足迹,为巴中发展建言献策。
    2009年1月21日,纪念陈再道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9年6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作为全国唯一的市委书记代表有幸应邀出席座谈会。
    2010年 2 月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余庆中,李仲彬率队第三次来到北京,隆重举办“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汇报会 。“过去,巴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现在发展的困难和差距仍然很大,巴中需要你们伸出理解、支持、帮助的双手,巴中需要你们呼吁和呐喊,巴中的大交通、大政策、大项目需要你们的尽力帮助”到场的老红军后代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川陕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建议》,共同呼吁加快扶贫开发,支持川陕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红军后代、将帅子女积极为巴中发展奔走呼吁,国家、省、市老促会为革命老区巴中的发展开展调研、论坛、汇报等多种宣传活动,倾力鼓与呼。

    钢铁巨龙穿行在大巴山
    77年前,山高路远,老区人民迎来了红军。建设时期,重重大山,成为了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行路难,是历代大巴山人心中隐忍的痛。
    直到2004年,巴中的交通仍可用“无高速、无铁路、无机场、无码头”来概括,这在诸多革命老区及毗邻地区都极为少见。连绵的青山,孕育了巴中富饶的物产;险峻的巴山,也阻隔了巴中通向外面的世界。
    大山束缚,激起了老区人民的奋力抗争。“要致富,先修路”。从上世纪90年代,老区人民宁肯苦干、不愿苦熬,自力更生,出钱出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先后三次掀起了交通建设高潮,交通困难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残酷的现实是,巴中仍没有一条与大城市相连的“大通道”,每年100万外出民工,日夜兼程,往返周边市州,南下北上,舟车劳顿,疲惫之苦,痛在大巴山人的心上。
    “巴南高速、巴汉高速,是巴中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是巴中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打通它。巴中的交通一定要形成大通道、大网络、大骨架”——2006、2007年连续两个夏天,李仲彬向老区干部群众描绘了巴中大交通的宏伟蓝图。
    2007年8月1日,李仲彬冒着酷暑率队来到北京,向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两次来巴视察的刘延东汇报工作,对巴中革命老区有着深厚感情的刘延东听取汇报后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巴中发展。
    时隔不到20天的2007年8月20日,李仲彬又马不停蹄再次来到北京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听完工作汇报后当即表示,在高质量建好乐巴铁路的同时,同意建设巴达铁路。至此,巴达铁路的立项问题圆满解决,下一个目标直指巴中到成都、西安、重庆的快捷通道。
    “巴中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上与发达地区、与中心城市连接的以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大交通’。只有构建大交通,巴中才能真正融入成都、西安、重庆经济圈,才能真正承接大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李仲彬率领着全市干群加快实施“四大战略”,强力推进“五个突破”,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
    2008年12月2日,总理温家宝作出了重要指示:“巴中是我联系的一个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前些年在交通部大力支持下,‘行路难’的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目前还没有通往市外的大通道,他们希望交通部、省政府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总理指示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巴中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
    国务院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省级相关部门在接到总理的指示后,立即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也立即跟进,巴中革命老区的大交通建设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9年春节刚过,省政府“在研究全省铁路建设年度计划安排的会议纪要”中记录到:巴中至达州的铁路既是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又是铁道部积极推进的铁路建设项目,要求加紧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在2009年底前开工建设。3月26日,省政府交通工作专题会召开,决定巴南高速路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并要求做好前期工作。
    2009年4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北京听取了李仲彬的工作汇报后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巴中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参加巴南高速的开工仪式。4月7日,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巴中至南充全长140公里的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 设计标准为国铁一级,预计总投资70亿元,2013年前开工建设。
    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老区人民至今记忆犹新——
    2009年9月12日,巴(中)南(充)高速破土动工;
    2009年9月28日,巴(中)达(州)铁路正式开建;
    2009年12月23日,巴(中)达(州)高速、巴(中)陕(西)高速同时开工;
    2009年12月28日,乐(坝)巴(中)铁路开通,第一列火车开到了巴城火车站;
    2010年5月10日,历时三年的广巴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开工!开工!!大交通、大发展的号角回荡在大巴山区。
    目睹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广巴高速和乐巴铁路,想到三五年后区域交通枢纽即将变成现实,老区人民感慨万千,感恩不已。
    回眸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制约巴中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在打破。三至五年后,高速、铁路将纵横穿越巴中,从巴中出发,可以南下北上,通江达海,巴中区域交通枢纽形成之时,也是巴中革命老区大发展之际。

    扶贫开发正加力
    巴中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市辖通(江)、南(江)、平(昌)三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州区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现有贫困人口8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2009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8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牵挂巴中革命老区。2009年最后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来到巴中,视察了如火如荼的大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后,寄予巴中要“打一场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并把南江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省长蒋巨峰专程赴巴调研,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次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专题会,从政策、制度层面上给予老区极大的倾斜和关怀。
    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土资源部等国家部门领导多次听取巴中工作汇报,支持巴中发展。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座谈会在巴中市召开,国家水利部把巴中作为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市。中宣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等十部委(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巴中行”首次到四川,并在巴中市成功举办。
    扶贫开发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十年累计解决了70.76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近几年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1400公里、通村公路5299公里;解决79.2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新建校舍87万平方米,改建中小学危房79.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绝对“上学难”问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55%,成就了巴中这块生态宝地、天然氧吧。  

    老区干部群众信心百倍
    “ 我们应把领导的关心关怀、把社会各界的鼓与呼的成果转化为我们工作的动力,转化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动力,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黄金机遇发展期,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否则我们将愧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愧对社会各界人士的鼓与呼,愧对400万父老乡亲,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李仲彬多次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鞭策勉励、加油鼓劲。
    近年来,巴中市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1.2%。特别近五年来,经济增长逐步加速,年均增速达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5.6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55.8:11.8:32.4调整为31.8:29.2:39。
    西部大开发的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倍,年均增长29.2%,累计完成投资874亿元。 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劳动就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年均增长10.2%。
    同时,巴中的干群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期盼国家层面政策和法规保障贫困老区优先发展,采取特殊政策和重大举措,纳入国家秦巴山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国家扶贫综合改革实验区等,集中投入,连片综合开发,推进贫困老区加快发展。在天然气开发上,能享受优惠政策,对开发使用资源给予补偿,或将当地开采的油气留一部分就地转化。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