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书写老区发展新篇章——赣州市2011年扶贫开发综述

2012/01/09  浏览量:     

    赣州市围绕脐橙、花卉苗木、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和茶叶、烟叶等区域特色产业,制定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创新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图为信丰县铁石口镇九龙村棕榈种植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80多户农户发展生产致富。记者吴悦 摄


  2011年,于赣州市的扶贫开发事业而言,是承上启下的一年。

  这一年,我市争取国家、省扶贫和移民资金4.6亿元。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化作一项项真心真意的扶贫行动,于是,一个个脱贫的梦想渐次变成了现实。

  这一年,我市1119个村被列入“十二五”期间省级扶持贫困村(其中包括465个国家级贫困村),整村推进、定点扶贫的阵阵春风,吹绿了穷乡僻土的座座荒山,拂暖了秀丽山村的片片果林。

  这一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市11个县市被列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对象。红土地上,扶贫开发号角声声 ,成为今日赣南老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动人乐章。 

    ■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推开农村“致富门”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于都县岭背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一栋栋窗明几净的楼房,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金溪的果树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太阴山的奶牛快乐地吃草,过着悠闲的幸福时光;硬化的村道架起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延伸着岭背人美好的梦想。

   2011年,是让岭背村民欣喜的一年。我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努力探索连片特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鼓励各县(市)先行先试。岭背,由此被列入于都县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从完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开发种、养、加生态农业等方面入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重点基础设施村村对接和共享,形成村落连片、一体化推进态势,这是“整乡推进”的基础。为此,岭背镇将国家财政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用于统筹解决连片贫困村的基础设施。2011年,共筹措资金近600万元,开工建设了两条总长20公里、宽4.5米的水泥公路,将金星、金溪等10个村、98个村小组连成一片。

  公路修建后,项目区2634户村民的出行便利多了,汽车将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进来,把山里的西瓜、生姜、水果等农副产品拉出去。便捷的交通,将村民的日子和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

  和岭背镇各村一样,我市因势利导,在其他国家和省级贫困村中全面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在项目、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优先扶持,先后投入规划项目资金14682万元,实施项目3208个,新建硬化村组道路452公里、新修桥梁137座,建设和改造水利设施310处(座)。

  整村推进“上平台”,基础设施“迈大步”,为贫困村发展农业产业夯实了“地基”,为村民敞开了“财门”。如今,赣州脐橙、蔬菜、油茶、生猪、毛竹、花卉等六大扶贫和移民重点产业已具规模,“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初现,“山顶戴帽、山腰果茶、山脚畜禽、水边鹅鸭”成为今日赣南农村最具风情的美景。

    图为南康市横寨乡农民吉秋香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和客户洽谈甜柚订购事宜。据悉,在当地政府的扶助下,去年7月,吉秋香建立了自己的果品销售网站,截至目前,已向北京、浙江、青海等地的客商销售甜柚数万公斤,实现脱贫致富。 赖新林 幸垂倩 摄


   ■科技扶贫、智力培训,“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单纯地送钱送物,不能实现脱贫致富,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彻底挖掉贫困的“穷根”。

   我市扶贫始终着重科技培训和推广,着力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知识的琼浆,浇灌出朵朵致富的金花。

  “给我雨露,报以江河”,这是瑞金市2011年“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酒店管理专业班上的一则班训。“雨露计划”是我市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免费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愿望。

  参加这期酒店管理专业培训的学员有30名,都是来自该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深山移民、库区移民中的贫困户子女。这些学员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好学上进,希望通过“雨露计划”学本领,学技术,迈出贫困、走向致富就有了新希望。如今,该期学员全部培训合格、全部上岗就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感恩政府,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据统计,2011年,我市共举办“雨露计划”培训班216期,培训10114人。在全市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中高级技工招生培养工作,选定赣州农校、赣州技师学院、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赣州光华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院校为培养承办学校,免费招录农村贫困新生1346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每村都有1名中专生的培养目标。

  对这些贫困劳动力来说,“雨露计划”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强烈信心。扶贫先扶志,才能冲出大山的重围,冲破贫困的樊篱。

  这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还体现在科技扶贫上。面对无工业、底子薄的落后山村,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效传递到基层,才能强村富民,为农业丰产丰收广播甘霖。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市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资金扶持、项目撬动,农民大步奔小康

  贫困村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我市采取扶贫贷款贴息、贫困村村级互助等灵活多样的扶贫办法,全市共争取上级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408万元,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311万元,新增贫困村村级互助试点资金375万元,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

  有了扶贫互助资金,过去一直种传统作物的农民开始“倒腾”起经济作物来,脱贫之路越走越宽。会昌县麻州镇齐心村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一村一品产业,2011年,该村启用扶贫互助资金15万元,帮助全村20多户农户种植烟叶面积420亩,比上年增加280亩,产量达6.75万公斤,产值达百万元,烟农户户增收万元以上。

  赣县扶贫龙头企业——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甜菊糖甙产品的高科技型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该企业专门聘请两名高级农艺师和20名专业技术员服务菊农,无偿向菊农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并免费向菊农供应高产优质甜叶菊种苗5亿多株,推进品种的更新换代。2011年,赣县甜叶菊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扶持种植户6万余户。这些种植户经过“充电”后,农业生产技能、专业技术知识、整体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不仅搭上了致富快车,还成为带动致富的“领头雁”和“带头羊”。

   要满口袋,先有项目。在这种思路指导下,2011年,我市精心组织实施了6个科技扶贫综合示范项目,撬动各类资金近亿元,辐射农户2831户,其中贫困户近500户。兴国县万亩有机脐橙标准示范基地智能节水灌溉项目、宁都县银杏种植及提取产业一体化科技扶贫项目,被确定为国家2011年度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我市引导、鼓励贫困农民接受农业技术培训,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大步奔小康。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