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走进山地苹果第一镇:延安革命老区农民感恩“幸福树”

2012/01/17  浏览量: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张德仁家打扫得焕然一新,茶几上摆着红彤彤的苹果,每颗分量近一斤重,平均直径在70到90毫米,上面印着“恭贺新禧”等喜庆的字样。

   这是一排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新茂台村山间的两层复式结构小楼,张德仁家是其中的一户。门前停着一辆崭新的越野车。59岁的张德仁是村里有名的苹果种植大户。去年,自家三十亩果园产的十万多斤苹果为他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入。

   “车子是我刚花11万买的,多亏了苹果树,这可是我们的摇钱树和致富树啊,”张德仁说。

  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中共中央和政府所在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革命老区延安留给外界的印象多是落后、贫穷。柳林镇地处延安市宝塔区,守着延安的南大门,因盛产个大、质优、绿色的山地苹果而被称为“中国山地苹果第一镇”。

  “过去咱陕北的农民穷,80年代这儿的山上种的都是小米、糜子等杂粮。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收成不好卖不到钱。”提起那段日子张德文皱了皱眉。

  1986年,张德文承包了十几亩苹果地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1995年,在镇里政策的支持下,他又换了新的果树品种,承包了更多山地。

   即便是春节,也不能闲着,还要每天去果园剪枝,种了25年苹果的张德文总结说:“只要勤快,种苹果树肯定能富。”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的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镇上有些果园,承包给谁谁就富,于是其他村民害了“红眼病”,开始哄抢果园的承包权。看到这个状况,时任柳林镇副镇长的王忠文陷入思考,既然大家都抢着承包果园,能不能在镇里大面积推广苹果树的种植呢?

   王忠文请来了省里的苹果专家来山上查看地形,考察环境。最后专家给出的答案让他十分欣喜,也坚定了他心里的念头。

  延安地处北纬36.11度至37.09度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层厚,具备发展山地苹果最好的气候地理条件。90年代中期,王忠文作为柳林镇的党委书记号召村民退耕还林,大面积在镇上推广山地苹果种植。如今,柳林镇所辖的53个行政村中有49个专业的苹果种植村。

  王忠文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柳林镇苹果产值已达1.6亿元,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520元,其中苹果纯收入占到71%。镇上的苹果主要销往上海南京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据了解,在柳林镇,靠苹果年收入超过20万的农户有10多户,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20多户。

   为鼓励农民种植苹果,镇政府投资帮农民拉起防雹网,提供防治病虫害技术,从2005年起,镇政府每年在苹果的丰收季都会组织召开苹果推介会吸引外地客商订货。为了运输方便,柳林镇政府还筹集资金,投资100多万元修起柏油路,运苹果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农民的果园。

  “村里的变化谁也想不到,以前都是土路,一下雨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人出不去,现在运输苹果的柏油油路修通方便多了,”后孔家沟村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村官王东说。

  而对同村26岁的马又喜来说,苹果树不仅仅是帮助家乡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还是救活父亲的救命树。

  2009年夏天,马又喜的父亲马能富患了肝硬化腹水,医生告诉他的家人已经没有存活的希望了。镇党委书记王忠文辗转帮他们联系到了西京医院的专家,经过手术马能富奇迹般地康复了。治疗费用达12万元,这对普通农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过去哪能拿出这么多钱,一般人就在家等死了。有了卖苹果的这些钱,父亲的命救活了,也多亏了书记的帮忙还有其他乡亲的捐助,”马又喜感慨道。

   在镇上当了20多年书记的王忠文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老王”,也有人开玩笑叫他“110”。“他就是我们的应急中心,谁家有事不论白天黑夜都打电话找他。”马又喜说。

   时值冬季,满山的苹果树像守卫村庄的士兵一排排整整齐齐从山顶到山腰罗列着。望着这些遍布沟沟峁峁的果树,王忠文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般骄傲:“我一辈子的青春都献给这些苹果树了。”

   当记者问起他后不后悔时,他笑了:“这是家乡农民的致富树、救命树、幸福树,没啥好后悔的。”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