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八十八载老区村巨变换新颜

——吴堡县革命老区山头村发展纪实

2021/08/09  浏览量:     

  村情:吴堡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村庄

  山头村位于陕西省吴堡县西北面,距县城30公里,有山头、斜侧两个自然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1933年,山头村就建立了共产党地下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九位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山头村全景

  山头村英烈王德华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与本县共产党组织创始人王国昌、慕生忠、慕生桂等人,一起领导了吴堡县区党委在庙岔上村举行的“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纪念大会。1934年8月,在后畔村召开的共产党吴堡县委员会议上,被选为五位委员之一,任职粮食委员会主任。1937年秋天,部队在吴堡县寇家塌村宿营时被假装投降的敌人诱杀。山头村英烈王生叶同志,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任三分队队长。1935年8月,所部红军游击队在后薛家洼村大王庙与国民党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的八十六师所属的王佩兰部队、吴堡地方敌人驻军许先志连队进行激战中负伤,被敌人俘虏后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后被敌人用绳子穿在锁骨上,拉到辛家沟街上斩首示众,将其头颅在街口悬挂数日。山头村王增荣等9位同志组成民兵支前队,赶着自家的毛驴为前线部队运送军需物资,抬送伤员。该村组织妇女做军鞋,做干粮,选送年轻后生参军参战,村民出粮出钱支援战争,被评为支前模范村。建国后该村有王增喜等七位同志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享受国家老红军待遇。好多老红军火线入党,多次立功受嘉奖。吴堡人常说“山头的宽山,崖窑上的飞山,红军的两把快铲。”意思是红军中的杀敌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中,山头村又有王生安等3位同志保家卫国,英勇赴朝,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该村王德高同志时任部队排长,带领全排战士与敌人激战中身上两处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1983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山头村又有2位现役军人赴越南与敌军参战。老革命王掌财的儿子王川生,现任军分区副司令员,预备役高炮师副师长。吴堡人大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山头没怂人,史家塌没穷人”。历史证明,山头人在战争年代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一切,与敌人没有怂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是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劲,勇往直前,从没有与困难怂过。

  村民生活

  山头村因山得名,名副其实。东有李家峁,西有团道峁,北有山头峁,南有炭窑峁。有峁便是山,进村必爬山。多少年来祖祖辈辈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全村1200亩耕地,全部分布在山坡陡洼,深沟峡谷之中,落后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的单一生产理念,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战争的摧残,造成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村民出力多产出少,缺吃少穿,挨饿受冻,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巨变:在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33年山头村建立了共产党组织,1940年吴堡人民喜获解放,1947年全县实行土地改革,1955年实现农业合作化,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从1933年算起,至1980年的48年间,是山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40多年,是人民生活稳定并逐步改善的40多年。这期间,历经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虽然村民经济收入微薄,吞糠咽菜的日子仍然继续,民用商品匮乏,“三尺八布证穿半裤,十八斤粮食吃半肚”的顺口溜真实道出了当年的情景。但是人民生活基本稳定,并未发生逃亡、逃荒等现象。村民由衷地感到,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怕穷日子的人顿时焕发起无穷的干劲,激发了创造力,男女老幼起早搭黑,精耕细作,一年下来吃饱肚子的问题基本解决,人人脸上挂满笑容,从此之后的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进入新时代,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好政策,一年一个样,三年一个大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享有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强,衣行住用水平不断提高,历史上形成的吃饭靠天、吃水靠担、出行靠走,运输靠背、通讯靠吼、穿衣靠补、有病靠熬……几千年的常规被打破了,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像坐着电梯吃甘蔗,一直上升一直甜到心窝里。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村集体首先把主要田间道路修成了平车路,建立了毛驴架子车常年运输队,不仅给本村,还给全县镇村拉运货物。后来从内蒙古买回6匹枣红马,变成马拉车运输队。还建起了集体养猪场。集体的农业、副业生产红红火火,集体的马牛驴羊猪数量进入全县前列,集体经济成为全县之最,村党支部书记出席了省群英会,提任为乡综合厂厂长。进入上世纪70年代,新组建的村党支部班子硬,书记强,农业学大寨、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等项工作,再次走在全县前列。全村组建了八个生产小队,一个农田基建队,还有林业、果园、水地、缝纫作业组。村集体建起了苹果园,山梁顶上造起了防风林带。村上另选宽阔平坦地方建起了新学校,十孔窑洞,规模大,环境好,窗明几净,人见人爱。把部分田间道路拓宽改造,种地使用上了架子车、拖拉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严重下滑,但村民经济实力稳步上升,持续上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生产观念逐步转变。全村70%的土地退耕还林,80%的劳力外出务工或领办小微企业,在村居住的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耕种坝地和村周围部分土地。村集体与榆林一公司合作建立了山头养猪场,养猪一千多头,2020年分红1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放宽了,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里年收入上十万元、百万元户屡见不鲜,不少专业户拔了穷根摘了穷帽成了富裕户。村里共有49户贫困户,在帮扶下全部脱贫。全村123户,520口人,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0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居山之村不爬峁上山进不了村,行路难困扰了多少代人,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山头村第一台柴油机是八个年青体壮小伙子从郭家沟镇抬进村的;第一辆手扶拖拉机是从刚修好的仅能放下车轮的“拖拉机路”上推进村的,前后左右跟着一群壮劳力保护着,防止万一掉下山崖。这些都已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今日的山头村,一条县镇公路穿村而过,一条村内主干道由东向西,公路连接着家家户户,连接着田间地头。公路修得越来越多,仅田间道路、通村道路就达16公里;路修得越来越宽,路面越来越好,路程也越来越短,村民出行越来越便捷。

  山头村村门

  农业集体化后,山头人治山治水,修建基本农田也是好样的。到上世纪70年代末,山头村实现了山山梯田化,沟沟都有坝,人均水平梯田1.5亩,坝地0.4亩,根本改变了基本农田耕作条件。退耕还林以来,山山披绿装,到处绿油油,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山头村的教育全县闻名。1957年山头小学校园由原来的四孔窑洞扩建为八孔窑洞,学校升级为完全小学,发展为戴帽中学,吸引了周围六个村庄的学生,学生由过去的三四十名增加到150多名。60年代,山头村毕业的和在校的中学生除县城宋家川镇之外是全县最多的。学生多自然工作的多,干部多,对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目前山头村在外工作的已有380多人,达到了居村人口的多一半。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率,撤乡并校,学生快速减少,目前学校已改做老年幸福院、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动员村民捐款修起了大戏台,在村中心建起了规模很大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设施得到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体村民都参加了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能在村老年幸福院就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近年来,村民的衣食住用行水准节节攀升,消费结构日益优化。电冰箱、电磁灶、洗衣机、热水器、摩托车、手机、彩电等等,从无到有,已经普及,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果老年人没有,儿女一般都有,逢年过节家家门前都有“小车站岗”。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电视,手机视频通话,网上销售购物越来越普遍。不少人家银行有存款,县城有楼房,出门开轿车,回家洗热澡。村民生活变化特别多,限于篇幅只能简单说几条:昔日贼来不怕亲来怕,如今招待亲戚进饭店坐圆桌点菜谱;昔日待客把在家的孩子赶出门,如今就怕子孙不好好吃;昔日敬佛家的白面,如今是农家的便饭;昔日的清油敬神用,如今的清油吃腻了人;过去赶集买个饼子背着众人偷着吃,如今下馆子请人喝大酒;过去逢年过节猪肉烩菜上等饭,如今炒十几个盘子还嫌不阔气;过去男婚女嫁新娘骑四条腿的毛驴,如今坐“宝马”还要成双成对;过去入洞房进窑洞,如今在城里坐电梯像仙女般升进洞房。这样的事例多得简直说不完。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中心几辈子的天沟天渠,深达数十米,村民筑大坝填为平展展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拉近了住户的距离,美化了村容村貌。群众住房条件大大改善,部分村民告别了住了几代人的顶门窗土窑洞,全村人都建起了具有现代气息宽敞明亮的石窑洞。院子硬化,厕所改造,窗户亮化,墙壁美化。一院院崭新整洁的窑洞,一排排瓷砖贴面的房子,在阳光下如诗如画。家家住新窑,户户搬新家,老人笑,孩子跳,几代人的美梦变现实。不花电费的太阳能路灯星罗棋布,蜿蜒在农户间纵横交错的连户路上,细腻地勾画出一个文明和谐的农家农村新风貌。

  启示:巨大变化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好政策

  山头村从1933年建立党组织以来,山头人走过了八十八载,山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人还是山头人,地还是山头的地,变化为何如此巨大?山头人总结得好:因为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正确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级老促会对老区工作最重视、部门单位对老区建设最支持,老区发展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山头人听党话,跟党走,88年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坚毅执着,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前行,因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可喜变化。

  ——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领导,老区才能建设得更快更好;削弱党的领导,老区建设就会停步不前,甚至倒退。人民的幸福,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复兴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老区人民相信党,拥护党,紧跟党是老区事业的希望之源,发展之本,成功之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能无往而不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山头村戏楼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作为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党支部”。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班子,选举一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关系极为重大。从山头村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一阶段党支部班子强,书记硬,哪一阶段就发展快,变化大。哪一阶段发展慢,变化小,哪一阶段的党支部班子肯定软懒散,书记掌不起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雄辩地说明,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保证好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之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党支部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得以落实的领头雁。一个支部,带头人强了,就差不到哪里去;反之,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必须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必须弘扬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辉煌成就说明,老区精神是最深厚的动力源泉,始终鼓舞和推动老区人民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老区巨变是奋斗得来的。没有老区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英勇奋战,艰苦努力,老区是不可能巨变的。没有奋斗精神,没有实干精神,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老区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过去条件艰苦,需要发扬老区精神,现在和将来,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老区精神永远要发扬。

  ——必须立足老区实际。老区人民大都生活在山高路陡的偏僻乡村,由于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经济欠发达,总量小,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不容置疑,老区的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从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难度大,农民人均收入低。种田“乏人”,村财“空壳”,卫生教育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为突出,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时至今日,老区仍然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老区人民仍然是最贫困、最需要帮扶的群体。因此,必须面对老区实际,既要看到成就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方针政策。

  山头村新貌

  ——努力争取政策扶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因此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饮水思源,回报老区是我们的庄严使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富民”的政策,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全社会支持老区”的力度。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国务院文件,也是2020年后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给老区发展送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老区要充分贯彻党的好政策,抓住机遇加快振兴发展。

  (榆林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