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用老区精神改变老区面貌,三十四年顽强奋战成正果——革命老区宣汉县脱贫摘帽纪实

2022/02/23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刚刚过去的2021年,四川省宣汉县脱贫摘帽后第一年,定下5年创建全国百强县目标。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由402亿元增长到50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5亿元增长到27.0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增长1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大步跨上一个新台阶,位居西部百强县第24名,走进四川省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县行列。

  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跨入全面高速发展崭新时期的宣汉人民,忘不了艰苦奋斗34年的脱贫摘帽历史。

  2020年,革命老区宣汉县自信地宣布:正式摘去戴了34年的“贫困县”帽子,迈上坚实的小康发展大道。

  这是宣汉人民自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之后,所创造的新的辉煌,是宣汉人民发扬老区精神,继承老区光荣传统,锲而不舍、坚毅奋战34年所书写的壮丽史诗。

  一、宣汉县创造过辉煌历史伟绩,新中国成立37年之际却戴上一顶“贫困县”帽子

  宣汉县地处川东北大巴山南麓,幅员4271平方公里,海拔277米至2458米,低中山区面积占90%。山高坡陡,沟深谷狭,立体地貌突出。世代宣汉人以艰苦劳作、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大山的刚毅和磅礴铸就了宣汉人不屈不挠、顽强拼争的性格,不断追逐新的希望,创造美好生活。

  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消息传来,宣汉儿女看到了民族新生的曙光,产生了救国救民的力量,义无反顾地扑进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洪流。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宣汉县组建,四川省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川东游击军及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在宣汉县建立。宣汉县成为川东武装革命斗争的中心,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0多万宣汉儿女投身革命,5万多人参加红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3万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滋润着这块红色的土地。宣汉县,中国革命史上一块耀眼的红色根据地,中国版图上一个闻名的革命老区县。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宣汉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一穷二白”面貌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仍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贫困依旧笼罩在宣汉县头上。

  

  1986年5月,时任县委书记杜自明(左二)、县长廖杰文(左一)率领机关干部徒涉凉彻刺骨的前河,深入最边远的樊哙山区调查山村贫困状况

  1986年5月,时任县委书记杜自明、县长廖杰文带领县19个部门负责人,跋山涉水走进全县最贫困最偏远的樊哙区,深入鸡唱、龙泉、自由等乡(俗称“上三乡”),穿行悬崖险道,走进岩洞窝棚,调研贫困状况。山区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不遮风雨的情景,给书记、县长及一行干部以强烈震撼和刺痛,止不住声哽泪涟。返回县上,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山民眼前生产生活困难。确立樊哙山区“以经济林木为主的林业,以牛羊兔为主体的畜牧业,以中药材为骨干的多种经营”治穷三条路。对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教育难、发展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六条”解决办法,由各部门负责实施。书记、县长各负其责抓落实。派调查组深入各区乡调查农村贫困状况。根据调查情况写成材料实事求是反映全县贫困现状,提出对贫困山区的帮扶措施。这份以县委、政府名义,由书记、县长署名的调查报告报送上级党委、政府直至中央,得到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当年10月,宣汉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许多上级领导、机关干部、新闻记者走进樊哙,深入山村。“樊哙”一时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也成了检验宣汉县脱贫致富成效的主要阵地。成立“宣汉县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展开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迈开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脚步,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大幕。34年来,国务院多次调整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单,依据脱贫标准水涨船高的变化,宣汉县均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受着国家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扶持。贫困县帽子戴了34年。

  二、九任县委书记连续承包同一块“责任田”,一步一步经营出丰硕果实

  按照国家扶贫开发规划要求,经过调查确认,宣汉县1986年100多万人口中,处于“二六”(人均年收入200元、粮食600斤)温饱线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万户31.7万人,贫困发生率31.95%。

  县委、县政府决定以解决温饱为目标,改救济输血式扶贫为开发造血式扶贫。县上领导和机关单位分片对口帮扶各区(乡),到1993年告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挡风雨”的历史,越过“二六”温饱线。县委书记杜自明主动承担樊哙区的对口扶贫工作。樊哙由此成为县委书记联系帮扶的“责任田”,一茬接一茬传接下来。至2020年,九任县委书记初心不改,义无反顾地接过联系帮扶樊哙脱贫的接力棒,选准主打项目,重点突破,做出实效,带动全县发展。

  杜自明定下“一年走遍全县74个乡,三年走完767个村”的计划,每年不少于3次深入樊哙各乡。当时全县尚有12个乡(其中樊哙区6个乡)、绝大部分村不通公路,深入乡村全靠两脚行走。悬崖峭壁上的羊场小道,行走艰难。为给山区人民寻找温饱之路,杜自明带着农业和交通部门人员爬上老黄山,登上大寨子,穿越天平梁,夜宿灵官庙。实地考察和掌握不同高度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习俗和生活现状,指导山区人民科学种植玉米、洋芋,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居住条件,解决行路困难,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收入有所增长。他随农科人员到山村推行盖膜种植玉米技术,科技人员讲授种植要领,县委书记操作示范,乡村干部当学员。从寒意料峭到炎热酷暑,半年时间5次进出鸡唱乡。几片不同地块的玉米亩产由百斤左右提高到316—452公斤。海拔2000多米的老黄山里的农民,第一次收获到亩产300多公斤的干玉米,告别了喝“酸浆子”的生活。盖膜玉米的推广被赞为“白色革命”,樊哙区人民不再靠吃救济粮度春荒,破天荒向国家卖了余粮。与此同时,修通了穿越悬崖绝壁通往4个乡的人行山路,架通了9座铁索桥,缓解了行路难、过河险问题;2703户山民搬出岩洞,离开“窝棚”,结束了“衣不蔽体”“冬无棉被”的生活。山区的药材、生漆、林木、山羊等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成为山区人民的生财之本。樊哙人民记住了县委书记杜自明,深深感激他让山区人民吃上了饱饭、住进了好房、找到了挣钱门路。1992年杜自明不幸逝世,山区人民悲痛欲绝,洒泪痛哭,不少人自发前往县城哀悼,表达对杜书记的敬重怀念之情。

  

  1989年,时任中共达县地委书记孟俊修徒步走进拼块山区,探索山区脱贫致富道路,途中与山区农民交谈

  

  1990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深入樊哙山区考察,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

  王吉安接任县委书记后,第一次下乡便走进樊哙山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温饱成果。他深知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提升人的素质是关键,治穷先治愚。针对山区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低下、校舍简陋等情况,改善山区教育现状,提升山区人民科学文化素养,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他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契机,以改善樊哙区教育现状为重点,提出并实施整合山区教育资源、优化山区教育环境、定向定额培养山区教师、放宽山区学生升学条件、办好寄宿学校、国家财政扶持等一系列举措。王吉安只当了一年书记,但这些举措,对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提升山区群众文化知识,增强山区脱贫致富内力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李明宗接过县委书记重担,继续坚持前任书记确立的扶贫措施,以移民搬迁和交通建设为抓手,加大帮扶力度。他走进“上三乡”农家,向群众讨主意,跟老百姓算细账,稳定农民种植盖膜玉米信心,确保粮食丰足。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321户5031名山民实施异地移民安置。切实解决搬迁户“一怕无钱搬不起,二怕生疏难立足”的顾虑,确保移民农户“搬得出、安得下、住得稳、富得了”。同时,进一步改善留住农民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交通、能源、田土、饮水等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建设,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林业、药材、畜牧等产业,打牢脱贫致富基础。在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带领樊哙人民以老区不折不挠的精神修通了贯穿5个乡的 “新城(口)开(县)”公路,打开了山区对外交流的通道,拓展了山区脱贫致富的门路,铸造了“不向困难低头,誓要悬崖让路”的“樊哙精神”,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一笔宝贵财富。

  姚庆林任县委书记,坚持对口联系帮扶樊哙山区的责任不变,加强山区公路建设,组织山区人民集思广益、出钱出力,开展公路建设大会战。狠抓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造乡村学校危房。积极鼓励农民走出大山,到沿海去、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务工挣钱,既改变家庭贫困现状,又开阔眼界,掌握先进理念和生产技能,为加快山区发展积蓄能量。全县外出务工30多万人,年务工收入30多亿元,不少务工人员成长为拥有上亿资产的企业家。1999年实现了“五八”(人均年收入500元、粮食800斤)脱贫目标。

  三、跨入新世纪,开启新征程

  2000年,进入新世纪。到2012年的12年间,宣汉县经历了熊清明、肖雷、张礼忠三任县委书记。

  2000年2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熊清明调任宣汉县委书记。按照当时标准,全县贫困人口为301143人,贫困发生率28.1%。面对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农民负担加重、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矛盾突出等挑战,熊书记继续对口联系樊哙区。他带着机关干部下乡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立了“富民兴财为基础,努力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思路,实施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宣南公路改建、城镇建设、白岩滩水库、洲河大桥等为龙头的37个开发项目。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缓解农村矛盾为抓手,转变干部作风,解决农村突出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任不到3个月,通往“上三乡”交通主动脉宣(汉)南(坝)公路改扩建就正式开工,一年后建成通车。连接樊哙山区的大通道 “南(坝)樊(哙)路”的改扩建上马。确定以旅游开发带动山区脱贫,开展了被誉为“川东第一漂”的百里峡漂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漂流节”。山里的船工、农民转向旅游服务行业,有效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活动模式,收入大幅度增加。被视为老大难的县城官仓沟片区拆迁、建设工程,涉及126户居民、68家门市,仅30多天就完成拆迁。一年后,“东门广场”展现在人们眼前,给宣汉人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针对农村突出矛盾,熊书记带领机关人员深入黄石乡金竹村、东乡镇插旗村调查研究,摸清基层组织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实事求是地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使这两个农村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被视为“老大难”的村,一跃而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有力推动了全县基层组织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肖雷担任县委书记期间,重抓提升老区文化品位,加强对宣汉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和利用,开辟宣汉县红色旅游经典线路,《王维舟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山红军公园》得以有效修缮和品质提升,《红三十三军纪念馆》被确定为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为宣汉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军精神,战胜贫穷落后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战斗活力。抓住“扶贫须扶智”的内涵,拓宽人才培养路子,改建乡村学校,修建占地300多亩的宣汉中学新校区。每年升入大学人数节节攀升,成为省级重点示范高中。开发山区优势资源,通过精诚努力,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进驻宣汉,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安家普光镇。“川气东送”从宣汉出发,输往长江沿线至上海8个省市。农民获得做工、补偿、服务、经营、建房的良好机遇。广大农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支持国家重点建设,舍家离土再创业,开创了崭新的农村建设局面。一大批农民借天然气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之利摘掉贫困帽子,跨上小康之路。

  张礼忠继任县委书记,突出乡村公路改造升级和向村组延伸,有效改变山区行路难、运输难的闭塞状况。重点抓普光、柳池工业园区建设,筑巢引凤,开辟工业强县途径。初步形成了公路通村,乡道硬化,大部分村民小组通公路,山区行路运输得以通畅便捷,增强了山区发展活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拓宽了宣汉县工业振兴门路。

  四、迈进新时代,全面脱贫攻坚摘穷帽

  1986年到2010年,宣汉县委七任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实现了各阶段扶贫脱困目标。1986年至1993年,6万多户30多万人越过“二六”温饱线;1994年至2000年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五八”脱贫标准(年人均收入500元,粮食800斤);2001年至2010年,按照时定标准的贫困人口301143人,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启动,按照新定脱贫标准核查,全县贫困人口为33.36万人,贫困发生率30.6%。

  2010年,不到39岁的时任县长赵波接任书记,提出发扬“奔跑精神”,使宣汉县“一年大突破、两年大变样、三年大提升”。到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减少到211个、建档贫困户降至58521户2094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21%。

  2015年春,唐廷教接任县委书记,市教科局长冯永刚任县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宣汉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组成部分,红军革命烈士人数居四川各县之首。2014年全县建档贫困人口20.94万人,绝对数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要在五年内彻底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艰巨程度可见一斑。

  党中央确立了目标,吹响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勇于攻坚克难的宣汉人民不会含糊,不会掉队,一定能在这场特殊战斗中再展英姿,再创辉煌。

  县委制定脱贫攻坚奋斗目标,到2019年,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普遍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全县整体脱贫。2020年接受国家验收,彻底摘掉贫困县帽子。

  县上领导分片承包全部贫困村,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一至两个贫困村,下派211名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支部第一书记,3万多名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对口帮扶41028个贫困户及141034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单位和干部年度目标、工作能力和绩效考核。县委紧抓机遇,专注发展、蓄势发力、铆劲实干,汇聚全县人民智慧,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首战告捷,精准减贫9741户36117人;2016年再接再厉,55个村11244户40153人脱贫摘帽;2017年再传捷报,脱贫摘帽65个村11145户38629人;2018年74个村退出贫困行列、45279人减贫。剩下17个村1.59万人于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04%。提前一年达到全县脱贫摘帽标准。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斗中,宣汉县以实施“三大战略”、聚焦“七大”重点为抓手,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

  县委书记带领一班人弘扬老区精神,排难创新、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开发扶贫、全域旅游”三大战略,精准发力推进精准扶贫,彻底改变老区贫困面貌,把宣汉这片红色土地建成繁荣富裕的美好家园。

  建设“一区四园”,兴工强县大跨越。抓住国家两大石油巨头入驻宣汉开发天然气之机,县委、政府果断决策建立普光经济开发区,布局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柳池工业园、南坝工业园和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为农民创业、就业拓宽门路。到2018年底,引进企业56家入驻投产,主营业务收入4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近2万个,工业税收占县总税收入50%以上。基本形成了天然气能源、微玻纤、冶金、机械、建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收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效果。目前,经济开发区发展到30多平方公里。其中锂钾综合开发园区规划20平方公里、投资400亿元、产值1200亿元,打造以锂、钾开发为核心,兼顾钠、溴、硼等资源综合利用的长产业链。为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稳定实现现代化宣汉县夯筑牢固基础。

  

  2018年,时任县委书记唐廷教(左三)、县长冯永刚(右一)陪同市委书记包惠(女)考察文旅扶贫项目巴山大峡谷建设情况

  以建设“巴山大峡谷”为龙头,全域旅游注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汉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各具风情、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要求,根据县域风景、文化、民俗、产业优势,立足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培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等旅游新业态。以旅游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文化展示、资源开发中融入旅游要素,提升旅游价值,使之成为山乡人民脱贫致富门路,支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产业。到2020年,建成以自然资源和农业开发为主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AAA级旅游景区6个。各式各样的种养殖产业园、旅游休闲场所星罗棋布。2020年接待游客1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多亿元。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被评为“四川省旅游十强县”。成千上万农民就地旅游创业。改变了山区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习惯,造就了花果飘香、山青水绿、生态优良、空气清爽的悠闲娱乐环境,奠定了农民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厚实基础。

  为建设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唐廷教上任不久便带领相关人员深入樊哙(百里峡)山区,爬越悬崖峭壁,蹚过深水险滩,走进乡村农户,实地考察自然风光、乡土民俗,探寻稳定脱贫致富之路,决定以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全力建设,带动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多群众脱贫,辐射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

  巴山大峡谷景区面积575平方公里,由生态观光、民俗休闲、养生养心、体验度假四大区块组成。2016年始建,2018年8月即开门迎客。建设期间带动景区3.8万余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兴办宾馆、饭店、商店、山庄、电商等实体,或受聘景区驾驶员、保安员、售票员、保洁员、炊事员、导游员等岗位。6300多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年收入18000元以上。广厦行动惠及景区13365户45169人。土地、山林等折价入股,年人均固定收益600元以上。门票收入按保底10%的标准分红。山区药、果、茶、蕈、豆等土特产品就地销售,身价大升。

  

  地处渡口土家族乡的文旅扶贫景区——巴山大峡谷游客接待中心

  

  贫困山区深处的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通过扶贫攻坚不仅提前一年摘掉贫困帽子,而且跟随文旅扶贫项目建设成一个崭新的民族风貌村寨,吸引着各方游客

  

  农业产业规模开发卓有成效,庙安脆李、方斗蓝莓、明月荷藕、茶河猕猴桃及其白马、君塘、塔河等地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绿化了山岭,改善了环境,美化了生活,富裕了农民。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为夺取扶贫攻坚全面胜利,宣汉县委、政府汇聚全县人民智慧,聚力“七大抓手”,明晰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抓落实。一是目标任务落地见效。通过签订责任状、立誓言、表承诺等形式压实责任,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脱贫奔康。二是针对扶贫对象特点抓措施制度。坚持完善制度与狠抓治理、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抓点示范与整体推进、效益扶贫与感观扶贫四大结合。出台各项扶贫方案,认真落实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产业发展、小额信贷等政策;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法律道德水平等全方位发展。三是万众参与,着力扶贫扶智扶志。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主题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争做扶贫攻坚排头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找准脱贫致富产业,依靠群众主体作用,增强群众脱贫自觉性。广泛动员民主党派、群团组织、民营企业、社会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攻克贫困堡垒强大合力。四是注力区域开发带动,提高整体脱贫成效。坚持全域旅游发展观,重推普光经济开发区和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五是强化社会责任,构建上下协同攻坚格局。分别联系帮扶贫困村的主要领导及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信贷员下沉到村,扶持到户。形成领导带头、进村入户、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帮扶力量实打实,用上劲。六是振兴乡村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强特色乡村建设,铸就稳定致富、实现幸福生活目标基础。七是一切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专合社、家庭农场带动3万多贫困农民就业增收;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普遍保障和优化升级;农村民众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4年痴心不改,34年接力奋斗,一步步走来,一层层递进,宣汉这个昔日的国家贫困县终于彻底摘掉贫困帽子,跨进小康生活新天地。新时代的宣汉人民可以无愧地告慰当年用鲜血染红这块土地的红军先辈、革命先烈们。明天的宣汉县将更加美好灿烂!

   (宣汉县老促会 王顺模)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