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福安溪柄镇:党建引领动力足 “五大振兴”有底气

2022/03/09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溪柄镇位于福建省福安市东南,距离市区20多公里,全镇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3个自然村总人口3.6万人。近年来,溪柄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确立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核心,以生态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先导的五大发展战略,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紧扣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两大主题”,聚焦“强党建”“高优精”“美宜居”“农文旅”“兴人才”五大板块,以点连线、串珠成链、致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长廊,走出一条具有福安风格溪柄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抢占“制高点”筑牢“红色堡垒先锋前哨”党建长廊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溪柄镇坚持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把党建引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党建+”模式。

  ——构建红色堡垒先锋前哨“主战场”认真组织实施“红色堡垒、先锋前哨”两大工程,按照地域相通,产业相近的原则,以素有“闽东延安”之称的柏柱洋为轴心,串联斗面、楼下、坑口、曲濑、立峰五个村,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积极探索“村村联盟,村企联建,村民联动”的模式,打造融合式党建新格局。

  ——打造党建领航聚力赋能“主阵地”创新“组织相加、双雁齐飞、党员示范”工作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双向融合,相互赋能,构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产业链催生经营链,经营链带动致富链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链条。

  

  ——奏响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主旋律”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驱动筑牢堡垒,以党员示范引导群众,以机制创新点燃引擎。楼下村突出“党建+示范”,围绕“一引领两增收五美丽”目标,激励全村50名党员争做有信仰、有本领、有业绩、有担当、有规矩的“五有党员”,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之路。斗面村坚持“党建+阵地”,按照阵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实施组织“目标管理”和党员“设岗定责”,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形成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立峰村立足“党建+治理”,坚持党支部统领,党员干部带头,让“软约束”成为“硬杠杠”进一步发挥“党带群建”的优势,有力促进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村民自治等工作齐头并进。坑口村探索“党建+产业”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农户参与”的模式,走出“特色葡萄+高优茶叶”的产业振兴之路,促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曲濑村坚持“党建+人才”,通过“内挖+外引”模式,汇集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二、瞄准“绿特优”打造“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长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溪柄镇坚持乡村振兴产业为先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效优质农业发展路子,在茜洋溪沿河两侧打造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示范走廊,通过实施一批产业园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经营主体“三个一批”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服务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产销链“四链共生耦合”,实现“一村一品一特色”和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自觉扛起绿色发展担当,重视对绿色的呵护涵养,锁定绿色和发展的融合共生,将绿色优势向效益优势转换,将绿水青山“兑换”成金山银山。该镇在“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长廊”的坑口、斗面、楼下、立峰、曲濑5个村大力发展新品种茶叶、特色葡萄、紧俏花卉等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共富细胞,促进农民增收。

  

  ——“土里刨食”变成“特色生金”想要农民富起来,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够的,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终究要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立足优势、紧盯市场,不断推进产业转型高效优质发展,让特色产业发新芽,抽新枝。一方面在示范长廊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另一方面跳出农业做农业,给农产品赋予更高的价值,通过抓标准、建基地、办园区、树品牌、强带动、铸链条、促进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将“好品质”转化为“好价格”。楼下村立足生态禀赋优势,确立“产业支撑、融合提升、园区引领、品牌驱动”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特色农业。让土地“用起来”“活起来”,“好产业”催生出“好经济”。

  ——“产业之钥”打开“致富之门”以特色产业为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在示范长廊的5个村先后成立了以聚丰、汇农、云之富、恒祥、贝牛、怡春、润农、东正、百卉园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实力主体,创办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水果、有机茶叶、太空草莓、园艺花卉、中草药材等新兴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布局规模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农户增收多元化,让农民“粮袋子”“果袋子”“茶篮子”变成了“钱袋子”。特色产业成为“硬支撑”带动村强民富,2021年楼下、斗面、坑口、立峰、曲濑、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51.15万元、51.52万元、20.38万元、20.19万元、20.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呈现出特色产业底色愈发鲜亮,农民腰包愈发厚重的良好势态。

  

  三、彰显“美宜居”建设“气质颜值宜居宜业” 生态长廊

  生态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溪柄镇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生态、宜业生态、文明生态”美丽家园为目标,创建宜居村庄、绿美村居,特色田园生态示范长廊,奏响生态立镇之歌。

  ——“串点成线”与“连线成景”以全国“四好”农村公路为脉络,以立峰、曲濑、楼下、斗面、坑口5个组团为重点,以农田林水网建设为辅助,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宜居宜业美丽村庄的信心与决心,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通过修一条路、造一线景、惠一方群众,打造绿成线、树成荫、花成景的生态格局,呈现一幅村在绿中,房在景中,乐在民中的“醉美生态长廊”。

  ——打好“生态牌”与吃好“生态饭”坚持惟有生态优势与民生为重相匹配,让绿色发展释放更多红利的理念,以沿线整治、沿线美丽、沿线旅游、沿线富民“四部曲”为重点,创新“党建引领生态长廊”新模式,注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山水路林村一体打造,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与提升,以“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为原则,充分挖掘沿线村落特色亮点与资源优势,打通村与村的联结通道,打造富有柏柱洋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体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可养眼二可养心三可宜居四可宜业,让美丽“盆景”变为广阔“风景”,让沿线群众既可“靠山吃山”亦可“靠景吃景”。

  

  ——“常态化治理”与“长效化管理”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村容村貌美,生态环境美,服务设施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美丽底色“增亮工程”。坚持常态化治理与长效化管理相结合,发挥标杆示范村带动效应,以“春夏秋冬四季战役”为抓手,实现村洁、街净、道整、灯亮、树绿、花红、人欢、民乐。立峰村坚持做绿一条线,做清一条溪,做美一片园,通过建设茜洋溪安全生态水系景观美化,全国四好农村公路提升,行道树绿化和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完成屋顶平改坡45户,房屋立面整治63户,建成马厝新村联排别墅21栋。楼下村坚持治标与治本并重,重点整治与常态化治理并举,落实资金1200多万元对500多栋房屋屋顶及墙体立面进行改造,“动真格”换来“高颜值”呈现一幅“气象新、村庄美、活力足”宜居宜业、和谐安宁新景象。

  

  四、注入“新活力”搭建“产业聚才环境兴才”人才长廊

  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溪柄镇锚定乡村振兴人才优先的战略定位,坚持党建引领,实施“雁阵齐飞”工程,引导各类人才聚拢乡村振兴第一线,充分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夯实富民强村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挖掘一批人才,回引一批人才,打造一批人才,储备一批人才的模式,激励种殖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生产致富能手等发挥资金、技术、经营优势、通过“能人+农户”“能人+合作社”“能人+基地”的模式,引导和鼓励经营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携手帮扶群众共同创业,让农村实用型人才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商物流产业发展,促进示范长廊多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凝聚返乡大军人才合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归巢行动”,建立人才台账,让有知识、有能力、爱农村、既懂农业生产又善于借智借力的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各类人才回得来留得住,使“返乡大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依靠人才振兴乡村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返乡创业人才既带来人气与活力,同时也给乡村新型业态发展带来更多新希望,2021年该示范长廊的5个村共有25支创业团队260多人从事各种新型业态,年创收600多万元。

  ——搭建人才施展才华舞台实施人才回引政策,以曲濑村“百卉园”为基点,引进刘茂梅、杨建斌、陈春森、陈振光等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并指导培训当地30多名村民从事花卉种植生产,人均年收入达36000多元。楼下村引进根雕大师刘解放带动村民发展根雕产业致富,把“指尖工艺”发展成“指尖经济”。

  

  五、留住“乡土味”构筑“红绿相映文旅相融”旅游长廊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顺风车”,溪柄镇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以红色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导、打造田园风光秀丽、红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淳朴、人居环境优美的“红斗面”“绿坑口”“古楼下”“花曲濑”“美立峰”农文旅示范长廊。

  ——突出“主题”红色品牌响该示范长廊中心的柏柱洋斗面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现有保留闽东苏区革命旧址10余处。近年来,斗面村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文化主题产品,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色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吸收大批中小学生和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注入“元素”古色品牌亮楼下村位于柏柱洋西南麓,风光旖旎,名胜蝉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现保留有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狮峰寺以及3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民居,雄浑壮观、格调典雅。近年来,该村注重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峰寺”和32座古民宅,创办“五云书屋”“乡村私塾”“摄影沙龙”“篆刻艺术室”,开办“汉服秀”“开蒙礼”等传承活动,注入“文化灵魂”;开辟“历史体验”“休闲观光”“生态文旅”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古色古香的民俗体验,地方特色的精品美食,琳琅满目的观光乐园让游客流连忘返。

  

  ——融汇“五味”特色品牌旺斗面、楼下、坑口、曲濑、立峰村坚持走“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之路,充分发挥各村的自然景观、农特产品、民俗风情优势,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普”“农业+文创”等新业态,重点打造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品赏精美小食的“1+3+4”农文旅融合新路子。推出了自然风光观光游,民俗美食体验游,自驾徒步健康游,康养休闲度假游,文创科普趣味游五类产品,使该农文旅示范长廊充满“农味、原味、戏味、书味、禅味”,受到省内外游客的欢迎与追捧。乡村旅游方兴未艾,2021年该示范长廊旅游人数突破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0多万元,助力乡村从“富起来”“美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王梓树)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