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延吉市革命老区建设志愿者踏查寻访王隅沟革命遗址遗迹

2022/04/13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2022年4月9日,吉林省延吉市革命老区建设志愿者考察组一行27人,前往王隅沟踏查寻访王隅沟革命遗址遗迹。

  

  延吉市革命老区建设志愿者抗联文化研究组一行踏查寻访王隅沟王隅沟革命遗址遗迹

  王隅沟距离延吉市约40公里,位于延吉市依兰镇柳菜村西侧,沟深13公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有3个自然村,人口近1200人。王隅沟是东北抗联第二军诞生的摇篮之一,1932年10月,东满特委机关迁移到此,同年11月20日,成立延吉王隅沟区苏维埃人民政府,建立延吉游击队。1933年12月,日军组织600余人的“讨伐”队,在飞机和炮兵的掩护下,对王隅沟疯狂扫荡,经过王隅沟军民奋力抵抗,日军伤亡惨重,狼狈撤兵。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隅沟尚有部分抗战遗迹和延吉市政府竖立的纪念碑牌。

  

  

  1957年10月1日在原王隅沟苏维埃政府遗址北山脚下,由牺牲的六位烈士家属集体立此碑

  踏查寻访途中,延吉市老区建设志愿者抗联文化研究组负责人何云敏对王隅沟进行了详细介绍。

   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中最大的根据地之一。王隅沟位于原依兰镇所在地九龙坪以北约2公里的地方。当时,根据地的范围包括王隅沟和九龙坪西面依兰河上游一带的北洞(现古城村)和南洞(又被称为莲花洞)等地。

  1930年,中共延吉县委王隅沟支部成立。1931年秋,改称中共王隅沟区委,下设王隅沟、柳菜、松林洞、北洞和南洞支部,领导当地群众开展了1931年的“秋收”斗争和1932年的“春荒”斗争。1932年,日本侵略者“讨伐”依兰沟和王隅沟地区,先后制造了“五·一”惨案、“三户村”惨案、南阳村“下村惨案”、“李医生沟”惨案,依兰沟遭受严重损失,依兰沟一带的抗日群众全都迁移到王隅沟和依兰河上游地带。“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夏,中共王隅沟区委选拔优秀党员、团员成立了突击队和游击队,以王隅沟为根据地展开游击战。当年秋天,中共东满特委和中共延吉县委机关搬迁到北洞来领导全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于是,创建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正式展开。

   1932年11月2日,在中共东满特委和延吉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于王隅沟中村召开了王隅沟区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来自北洞、南洞、王隅沟附近的各村代表和作为来宾的其他地方的代表共600余名出席了大会。大会宣布成立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并以民主选举的方法,选举了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和委员。苏维埃政府的创立,宣告了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在北洞,政府主席下设土地、军事、经济、教育、法庭等部门行使政府职能。

   1933年1月,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王隅沟游击队编入延吉县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王隅沟,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1月26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根据中央的指示,王隅沟根据地撤销了苏维埃政府,代之以人民革命政府。

   1933年春,日伪军自卫团近两千人,对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进攻,王隅沟军民利用埋伏战和运动战,粉碎了敌人的“讨伐”。但王隅沟上村遭到了敌人的践踏,王隅沟党政机关只好转移到北洞古城村。同年8月,驻守在小依兰沟的游击队250人在此地伏击了日寇讨伐队,参加战斗的有元金山、金明八率领的四连,崔贤、金洛天、金学哲领导的六连,并由安凤学团长、金顺德、柳兰恒参谋指挥了这次战斗。战斗先后持续4个小时,消灭了数十名敌人。

  1933年冬,敌人采用“焦土战术”,向王隅沟古城一带发动了进攻。王隅沟抗日游击队,采取转移群众、避敌主力、各个击破的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讨伐”。在根据地人民大众的支援下,延吉县抗日游击队先后袭击了八道沟、五凤金矿、老头沟等地,消灭了许多敌人。到1934年初,游击队已经发展到了300余人,于3月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团部设在古城北洞,成为装备好、战斗力强的武装队伍。

  湾湾沟在根据地腹地,易守难攻,敌人要进沟,只能从沟膛中的山道通过,两旁的山峰离公路最远不超过400米。日伪军“讨伐”队曾在这里多次遭到游击队的痛击。群众夸赞:“好占的东三省,难打的湾湾沟。”

   1934年秋冬,敌人采用更加野蛮的“堡垒战术”和“焦土战术”向王隅沟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讨伐”。敌人进入根据地后,烧毁了全部房屋,在古城村、莲花洞等地建立了“集团部落”,切断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残酷地杀害了数百名无辜的群众。敌人的“讨伐”和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群众,他们转移到四方台一带坚持对敌斗争。1934年12月在和日寇作战中,因敌我力量悬殊,放弃了四方台,于1935年1月转移到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不久又转移到安图车厂子。

   革命军第一团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于1936年3月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一师(后又改编为第四师),活跃在东北地区的南满和北满一带,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1年4月,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吉林省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自1932年11月创建到1935年1月末撤出,仅存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它的形成和发展为东满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延吉各族人民抗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考察组在王隅沟徒步往返10多公里,考察多处遗址,在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遗址附近,发现一座1957年树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边刻有6位烈士牺牲的地点简述,对于研究1931年至1934年王隅沟革命历史意义重大。志愿者虽然经过几个小时的探访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对下步深入研究王隅沟抗战历史奠定了基础。

  (延吉市老促会 康伟)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