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绥德:开启非遗保护新模式

2022/05/13  浏览量:   作者:《榆林日报》记者 任惠 马露露  来源:中国老区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在陕西绥德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留存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石雕、剪纸、民歌、秧歌、唢呐等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将绥德人的智慧、坚韧与勇敢彰显得淋漓尽致。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他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绥德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让非遗精彩地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初夏的陕北大地生机勃勃、繁花竞放。近日,记者走进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首先被独具陕北特色的剪纸造型墙所吸引,石雕,唢呐,秧歌等元素嵌入其中,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些饱含人民智慧的宝贵财富。陈列馆分上下两层,一楼集中展示绥德石雕,绥米唢呐和陕北秧歌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楼则是绥德剪纸、泥塑等12个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整个陈列馆展室内面积近300平方米,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展示展演,是传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打造‘非遗+’,加入旅游、数字化、文化产业等,这样就把非遗和物质生活、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活’起来、‘火’起来。”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闫慧告诉记者。

  绥德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3人,王文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王文瑜就开始进行陕北泥塑的创作,他是土生土长的地道农民,祖辈也是农民艺人。作为泥塑传承人,他将陕北农民的朴实、善良、沧桑、豪爽与浑厚大气、粗犷的性格特色在黄土的泥质中表现出来,既接地气又颇具独特,因此被很多人喜欢。在他看来,民俗泥塑是地地道道的生活创作,因此必须要生动且变化万千,要在作品的表情、面部、体态上把人物内心的想法展现出来,用泥塑的手法把人的神韵“做”出来。王文瑜的作品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和肯定后,今年,他又以陕北说书、陕北石雕等更多的民俗、民风、民情为题材,创作出了新的泥塑作品,更加突出展示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

  “土到极限、雅到极致,说的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泥塑。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可以用泥塑来再现,让更多的的人了解陕北民俗文化,更多的人喜欢上、爱上这个泥塑,把泥塑好好地传承下去。”王文瑜说。
 

  让传统非遗“潮”起来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舞蹈,也是我国汉民族传统舞蹈代表性流派之一,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绥德秧歌不仅是每年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成为人们平日里强身健体的一项群众性活动。

  4月22日下午,在绥德县远竹中学的操场上,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踏着铿锵的鼓点舞动着秧歌操。绥德县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和校园体操结合创作秧歌操,广受中小学生喜爱。“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忘记了烦恼,抛却了忧愁。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锻炼了身体,也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绥德县远竹中学八年级二班学生刘奕男说。

  “新鲜有趣是它的初体验,因为有了优秀文化的加持,从孩子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舞动的优美身姿,也能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感受到陕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绥德县远竹中学教师朱艳说。

  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这段时间,绥德剪纸传承人武燕,她以省十七运会徽、镇北台、骆驼为主要元素,用剪纸创作出省十七运剪纸作品,全面展现出三秦运动健儿形象。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创意,让古老的非遗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近年来,绥德县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融入人民现代生活为导向,先后命名了三批代表性传承人123名,命名县级非遗传习所(基地)共55个,每年开展传习活动400多次。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每年多达600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让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好资源优势,继续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深入开展‘非遗四进’,启动非遗数字化平台和非遗产业园建设,开启非遗保护的新模式,进一步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非遗资源。”绥德县副县长李光辉表示。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