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汉源县红色文化进校园工作纪实

2022/06/14  浏览量:   作者:汉源县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四川省汉源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年,红军在这块土地上曾经“三战汉源”。佯攻富林镇、智取飞越岭、激战黑崖关,还在宜东镇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红军的足迹踏在汉源这片热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红色故事。近年来,汉源县十分重视弘扬传承革命传统,县老促会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等部门,紧跟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四举措一打算” 把红色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举措之一,红色读物普及到全县中小学校

全国和省老促会办了两本刊物,一本是《中国老区建设》,一本是《四川老区》。两本杂志刊发的文章,书写的全是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发展变化,输送给读者的是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汉源县老促会每年征订《中国老区建设》500多份,其中 230 份分别送到了全县中小学校,成为有益于同学们心身健康的一种课外读物。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汉源、走进汉源、热爱汉源,汉源县老促会编写了《汉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大美汉源》两本书,并将《汉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320本分发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汉源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讲述了汉源从1910年的早期革命运动到2017年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奋斗史,特别是经历十万移民大搬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汉源人民发扬红军精神攻坚克难,浴火中重生建起一个崭新的美丽家园。《大美汉源》采写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汉源县从水、电、路基础设施到各项各业突飞猛进,从农村发展到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图文并茂展示出汉源一幅幅的美丽画卷。广大学生读了这两本书,激发起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汉源、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情怀。

传播红色文化,红色书屋是重要的载体。汉源县从城镇的高完中、单设初中到乡村的中心校、村小,都建起了红色书屋。学校红色书屋,成了同学们课外时间阅读最好的去处。汉源县第一中学挖掘学习资源,打造了270余平方米的红色教育基地,并编撰《汉源一中红色教育基地读本》,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汉源县第二中学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思政、班会课,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和日常教育,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内容涵盖“百年历程”“红色足迹”等7个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

举措之二,红色故事宣讲到每个学生心里

在学校讲好革命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进校园行之有效的做法。汉源县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汉源之声”宣讲团走进百年汉中,给同学们讲解红色历史和战斗故事。老战士胡树林,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中的作战经历,结束时高喊:我要一生永做党的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宋帮贵,和同学们分享了他戍边守敌的动人故事。英烈军属曹晓红是拥军先进个人,她的父亲曹启东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凉山剿匪,大哥曹刚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她讲述了亲人血染战袍、壮烈牺牲的故事,还讲道一定要秉承烈士的遗愿,继续为建设我们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县作协在“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中,走进汉源县第三中学的所在地宜东,为三百多名师生讲解了发生在宜东的一段红色历史。1935年5月,红二师四团攻打下飞越岭乘胜追击,占领宜东镇成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热血沸腾。县老促会先后深入到富林、清溪、万里、三交、河南、宜东、马烈、安乐、富泉、唐家等乡镇学校看望慰问贫困学生。每走进一所学校,老促会领导都要给同学们讲上一课,或是汉源的革命历史,或是红军长征在汉源的故事。

县上做出了表率,学校也不甘落后。汉源一中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崃山红宣讲团”,成员均为初三、高三学生志愿者。“崃山红宣讲团”在学校宣讲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不断丰富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汉源二中邀请胡树林、宋帮贵等老战士进校讲述革命故事,引导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网络学习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凝聚青年力量。富林镇第二小学开办“二小之声”小主播。“二小之声”辐射其他学校,通过学生自己编辑红色小故事,原创学生担任当期小主播,采取微视频录制方式在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家长群等广泛推送,让大家从中汲取营养。

举措之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

汉源二中组织全校学生走进宜东镇苏维埃政权遗迹、大树镇红军广场等红色旧址,在实践中追寻红色记忆,深化对革命历史的学习掌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开国大典》《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透过镜头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开展知识竞赛,通过接龙出题形式,提高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021年:汉源二中组织红色研学之旅500余人次,观看红色影片200余场次,开展党史答题接龙300余班次;汉源一中开展“崃山读书会”师生读党史90余次、“崃山大讲堂”党史研学3次,制作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黑板报90余班次,同上“四史”大课100余节次,播放红色影片20余场次。

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中,河南乡中心小学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全校300余名师生前往“红军墙”“平夷堡”等当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聆听、参观、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汉源历史文化、红色故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九襄镇幼儿园以看、识、画、演开展“红色育苗”教育:观看建党百年主题红色电影、微动画和短视频,以“看”弘扬革命精神;认识党旗、绘制党旗和红色亲子作品,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将发生在四川的红色历史故事进行创编表演,通过歌声、舞蹈、朗诵等形式,以“演”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童心向党 献礼建党百年”“红色故事我来绘”主题绘画活动,以“画”描绘爱国热情。

举措之四,德育工作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

通过在全县各中小学校门口张贴悬挂红色宣传标语、摆放图文并茂的展板,校园内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奋发高上的标语、知识,营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和意义。持续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知党史、感恩党、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读书活动、“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研学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思政教育红色研学”活动。大力倡导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会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让德育教育、红色文化、兴趣爱好融入各种活动,把各级各类学校少年宫办成中小学生的“幸福乐园”。汉源少年宫学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有品质的第二课堂,以少年宫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为重点,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文化,在活动中进行熏陶和积淀,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定时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做到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迹,桌面无划痕,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做到课堂有秩序,课间有纪律,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差生有进步。

今后打算,红色文化传承振兴还任重道远

挖掘红色遗迹,搭好“硬件平台”。设立宜东苏维埃政权纪念馆,选址在原宜东区公所所在地,对飞越岭战斗遗址、大相岭草鞋坪战斗遗址、十全会遗址等县域内14处红色革命遗迹进行扩面增容和复旧;推进完善大树红军广场红色教育基地后续建设,争取资金对河南乡五里牌红军标语进行维护;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及时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革命遗物等,进一步丰富县域内红色教育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

整合人才资源,保证“软件力量”。整合两新组织、史志、科协、老促会及其他民间团体力量,组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研究队伍,对全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深度研究;从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讲解员后备人才库中挑选培育一支红色教育基地专业讲解员和党史宣讲员队伍,积极开展讲解员培训和解说词的修改工作,通过以点代面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宣讲;把组织学生参观红色资源基地引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保证学校的理论讲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设红色课堂,打造“特色品牌”。依托党性教育基地、大树红军广场、省级爱国教育基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展览馆,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以“红军长征在汉源”为主题,开发红军“三进汉源”特色教育课程,打造《红军佯攻富林》《激战飞越岭》《鏖战清溪城》三段红色微党课,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增加党史学习代入感,形成一批汉源精品红色教育品牌;探索形成党委政府、部门单位、乡镇与村(社区)、学校和社会红色教育网络体系。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