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湖北黄梅小池冯圈村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增收4000元

2022/06/15  浏览量:   作者: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棚内嫩苗绽放满棚绿意……6月13日,雨后放晴,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冯圈村向阳桥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生态图映入眼帘。
 

抱团发展让土地生金

“土地流转给向阳桥种养专业合作社之前,有的地自行种植小菜园难有经济效益,有的地仅限亲戚之间小规模流转,流转均价亩地100元都难以达到。现在通过合作社带动,按照全镇流转均价亩地800元的价格,我村土地都已得到流转。”在向阳桥种养专业合作社务工的地块主人之一冯圈村村民张求林喜上眉梢。

蔬菜大棚
 

小池镇冯圈村农田大多分散,小的地块一分不到,1000多亩地,有几千个地块,由于地块分散,无法集约化种植,土地要不低价转租要不被抛荒。

改变源于该村村党支部书记毛民安的出现,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向阳桥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民安原本在外地做蔬菜种养生意,有着20多年的经验,去年村委换届,毅然回到家乡。

看着村里的抛荒地,毛民安心痛不已:产业振兴不能靠单打独斗,要改变现状只有抱团发展。

说干就干,毛民安用几个月时间成立向阳桥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小田变大田,我们得以统一品种与技术,实现种植即插苗、灌溉、施肥等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黄梅县冯圈村党支部书记毛民安说。目前,合作社种植辣椒、冬瓜、茄子等蔬菜面积1060亩,其中建设温室大棚80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合作社年产优质蔬菜5000吨。
 

发展订单农业帮蔬菜找好“下家”

眼下,本地的辣椒、冬瓜和茄子卖得正俏,但是冯圈村合作社的本地蔬菜还在成长中,作为基地的负责人,毛民安一点都不担心销路。

村民在田间忙碌
 

原来早在3月初,合作社就与深圳良土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农业订单。“签了合同,已经打了50万元的定金过来。”毛民安喜笑颜开地说,1060亩的精品辣椒、冬瓜和茄子将于7月成熟,预计合作社可实现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农产品销售难是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过去,不少农户重产轻销,遭遇销售渠道不畅、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有时甚至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毛民安说,我们与企业签订订单,有针对性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能够实现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多赢。

种有方向,销有定向,价有保障。“原本在收购价上面是有顾虑的,但良土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诚意十足。”毛民安说道,我们是先销后种,而且是采用保底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方式定价,让合作社种植蔬菜,有保障、零风险进入市场竞争。

当然,要想做好订单农业,可不是那么简单。“辣椒要15公分左右,上下不能超过3公分,茄子一个要300克以上。”毛民安一边比划一边将收货要求细细说来。

“现在耕地、移栽、浇水、施肥等环节,我们都加强了管理,以此提高蔬菜的品质和颜值,产出的蔬菜在市场上被看好。”毛民安展示着从北京、广州等地发来的合作意向书说道,为保障蔬菜的新鲜度,我们还打算投资300万元,建立2000平方米房的冻库。
 

“四金模式”让村民有钱赚有盼头

村民接过秧苗
 

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头戴草帽,在松土整地、地膜覆盖,一张张流着汗水的脸上挂满笑容。“在这里务工,他们能流一分汗赚一分钱。”毛民安的底气来源于“四金模式”。

“四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每户土地流转后,每年可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合作社从当地农户中聘用农民工,优先聘用脱贫户到基地务工,以工代赈,让他们一边拿工资,一边掌握蔬菜种植管理技术。托管得“酬金”。蔬菜秧苗栽下后,合作社将蔬菜基地反向承包给农户管理,每亩每年保底4000元,超产提成得“奖金”。在反向承包管理中,对超出基本产量的部分,按斤两折算。

40多岁的冯圈村村民张淑娟独自一人在家带着一岁多的孙女,平时在家种植棉花和蔬菜,8亩地一年可以收成16000元。“现在不仅有了稳定收入,关键还学了种植技术。”张淑娟算了笔经济账:8亩土地流转一年得6400元,在这里托管了5亩辣椒地,每亩每年至少4000元。

“以往卖菜,是蹬着三轮车拿到集市上自己吆喝,卖不起价格不说,更愁卖不出去,菜糟蹋了。”张淑娟回忆起以往种菜买菜的经历,不禁感叹,“现在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种多少收多少,比自己种菜省心省事多了。”

当前,该合作社基地带动农户300多户,户均增收4000元,其中脱贫户26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