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阳新县岩泉村——“红绿融合”换新颜

2022/07/28  浏览量:   作者:阳新县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宽敞刷黑的公路通湾达户,块石护坡的水港宛若长龙,红色遗址庄严肃穆,绿色景点生机盎然。”走进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岩泉村,不仅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当年的军民鱼水情,还能体验山乡野趣,看到绿色发展的灿烂前景。

岩泉处龙港集镇以西1.5千米,南北高山夹峙,中镶狭小盆地,林深树密,地方人稀,是藏兵蓄锐的极好去处。

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抵达龙港,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岩泉因处根据地腹地,易守难攻,鄂东南石印局、红十六军电台等直属机关相继移驻岩泉。同时在此设红五、红八军留守处,负责扩建红军纵队,统筹管理龙燕地区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被服厂、保障红军供给等工作。

从此,红军与岩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彼时久旱无雨,留守处官兵在上边湾挖井济民,解決了军民吃水难问题。当年的“红军井”至今保存完好,仍在福泽一方。岩泉人民父送子、哥送弟、妻送郎,踊跃参加红军队伍。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或到村口站岗放哨,或去营地桨衣洗裳,或荷锄攀崖为红军采药,或到前线帮红军抬担架、运伤员。彼时根据地日渐收缩,红五军后方总医院、鄂东南红军后方总医院、红十六军后方医院相继转入岩泉,一时间部队给养非常困难,又时值“青黄两不接”,岩泉人民倾其所有,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把家里最后一把干薯丝送给部队当军粮,杀掉最后一只老母鸡给伤病员补充营养。彼时名义上是总医院,实际上只有一个手术室,病房全都设在老百姓家里,喂饭、换药、洗漱等日常护理工作全靠村民来做。当时的岩泉村可谓是“屋屋有病房,人人是护理,户户有红军,家家有烈士”。

1932年10月4日,龙港苏区沦陷,原驻扎在岩泉的红军机关及部分伤病员奉命撤离,其中千余伤病員伤愈归队,董自羊团长等132位重伤员不治身亡,长眠在岩泉的西山脚下。随后,国民党郭汝栋部对岩泉实施疯狂报复,将陈新南等六位乡村干部和赤卫队员当众宰杀于灯嘴路旁。解放后,岩泉村经民政部门认定抚恤的烈士多达59人。当時有一首《挖青莲》(莲湘调)的红歌传唱甚广——“打起莲湘唱起声,岩泉山里驻红军,日夜守护老百姓。红军是我骨肉亲,伤病如同在我身,挖来青蓮救亲人。红军负伤为抗敌,舍了家来舍了命,我来支前理应承。”(1979年9月10日由原红军医院护士长时年78岁的曹金蓉老人亲口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岩泉人民将原本零星散葬的烈士墓集中移葬一处,又自筹资金为每冢坟墓立碑刻名(部分只有编号),并在每冢墓前植一翠柏,以示纪念。每到春节、清明、中元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自发地去烈士墓群上坟扫墓,祭奠亡灵,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解放后党和政府不忘初心,十分关心老区的发展。1981年12月,省政府将红五、八军留守处、岩泉红军烈士墓群、鄂东南石印局、红十六军电台、红军井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黄知真为岩泉红军烈士墓群亲笔题名。2012年省委党校把岩泉列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2021年省委组织部又将岩泉列为阳新唯一一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建国以来,英雄的岩泉人民化悲痛为力量,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治山治水,植树造林,依托资源,招商引资,相继建成了岩上氡泉、宝蓮胜景、陌上桃园、唯美林业、怡波渔钓、驾云栈道、非遺油榨、红色讲堂等八个“红绿”深度融合的八个景点,使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深度交融,相得益彰。经过多年的接力奋斗,当年的“红岩村”现己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景点、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民居以2-3层钢筋砼结构楼房诸多;村小学、卫生室、文化礼堂、村民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2017年岩泉村精准脱贫,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前,岩泉人民正高举鲆红的旗帜,抢抓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当年红军为其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行!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