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中央红军入陕第一站——定边县张崾崄镇铁角城村的变迁

2022/10/24  浏览量:   作者:定边县老促会 艾 君 滕仲龙 甄之剑  来源:中国老区网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时光已经过去了80多年。

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看似羸弱不堪实际上却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革命队伍,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跨越重重关山。87年前的1935年10月17日傍晚,已经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右路军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二、三支队的指战员长征到达这里——陕甘两省都叫同一地名的铁角城村。

当时这个村仅有不到30户人家住在两边山坡旁的土窑洞和川道上的几栋土胚房里。据88岁的铁角城村村民贺成秀回忆,他哥哥贺成美当时12岁,亲眼见过红军吃的是黑豆配燕麦,装有干粮的褡裢就放在路边,经过的红军战士谁饿了就抓一把吃。当地缺少饮用水,有的红军战士拿来一个葫芦,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水,一群红军战士都接过抿一口。

就在这种又饥又渴的情况下,红军战士面对当地群众送来的粮食,还是坚决谢绝,实在推脱不掉的,就拿出银元买下。到了晚上,红军战士就在路边、草垛旁、打谷场上歇息。即便有的群众不在家,红军战士也绝对不会进屋,最多睡在院子里。66岁的铁角城村村民董玉飞回忆,出去“躲兵祸”的村民曾经说过,回家后发现院子被打扫干净,水缸添满了水,屋里的粮食也没有任何缺少。

董玉飞说,红军要离开时,他爷爷董发太给3名红军战士的褡裢里装满了黑豆。红军战士推辞不要,他爷爷坚决要给;红军战士见执拗不过,就拿出一个白瓷茶壶作为答谢。这个白瓷茶壶就在他家妥善保存。董玉飞说:“这是很宝贵的财富。我会当成传家宝,一辈辈传下去。”

在铁角城村北边,靠近陕西这边大约300米的半山坡上有一个用方石头砌成的庙宇(药王洞)小石窑,彭德怀的指挥部就设立在这里。据部分村民讲,第二天一早有村民看见药王洞崄畔的大杨树下拴着两匹马,其中一匹是白马。他们坚信,毛主席就住在这里。

实际上毛泽东率领的左路军一纵队于10月16日就进入了陕西的木瓜城,沿着北边的山梁至距这儿20多公里的牛圈圪坨宿营。

无论怎样,87年前的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在这片30公里范围的土地上活动了三天两夜,在这里留下了革命遗迹和许多感人故事。

今日的铁角城村一角

张崾崄镇由原来的一个山村小乡,通过撤乡并镇而成为一个辖区较大乡镇。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规划,张崾崄镇合并了原罗庞塬乡、白马崾崄乡,总面积由原来的184.7平方公里成为现在的512平方公里;总人口由过去的4000人变为合并后的12700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虽然人口增加,但依然改变不了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密度稀少的总体现状(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4.8人)。

作为原白马崾崄乡的一个行政村的铁角城村,在撤乡并镇中也同时成为张崾崄的一个行政村,铁角城行政村合并了原方西沟、史闫涧、贺渠三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由原来的11平方公里成为合并后的71平方公里,总人口由合并前的500多人成为现在的182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5人,人口密度略高于全镇平均人数。

铁角城村,在陕西定边县和甘肃华池县都是一个很特别的村子。一条走向南北长900米的街道,在街道的中心由两地省政府树立一块界碑:北方写着陕西,南边写着甘肃。以街中心为界,村南边属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管辖,界北由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崄镇管辖。

但村民不以界碑为限,基本上一起居住一起生产,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相互称兄道弟、呼姑唤姨。铁角城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甘肃华池县那边的铁角城村确定了以文化旅游为发展目标,以提升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点,在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建立了红军长征宿营地纪念广场1处、战国秦长城、千里盐道1处、千年驿站文化墙1处,微景观3处,便民连心桥1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公共区域进行了硬化和绿化,改造提升二道街居民住房11户,硬化入户道路700米,配备了垃圾收储拉运设施。维修了两层地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发展设施养羊15户,发展黄谷种植13户、1500亩,黄酒酿造大户20户,人均纯收入7500元。而陕西定边县的铁角城村则是20年前修建的旧房子,最近修建房子都是10年前。村民也没有新建住房,显得有些破旧。街道两边有几家烟酒门市部和做米酒的作坊,据说这个地方的米酒别具风味,过去用粟米酿酒,现在用软黄米酿酒,一斤售价15-20元,当地称为黄酒。

铁角城是千年村落。现在村落西边的山丘上就有铁角城古城遗址。据了解,铁角城古城修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即公元1098年。当时宋钦宗赐名宁羌砦(寨)。铁角城,宋时称萌门三岔,洛河支源北沟河、西沟河、东沟河交汇于此。一说是康熙私访至此把脚跌伤故名“跌脚城”,又一说,当时修建城堡时有一城墙角低于其他三角,叫“跌角城”。还有说是红军长征至此一年转战2500里,是真正的“铁脚”。不管怎样,这是一个远古村落,离村3公里有秦长城遗址。

几十年来,小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过去偏僻贫穷缺粮少衣的小山村,至今已成为一个较有盛名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铁角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定边县委按照“12356”发展思路,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通过建设三大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实现三大目标:红色强村、产业兴村、生态靓村。

目前,该村由张崾崄镇党委在村党支部住地建了红军入陕红色教育展览室三间,作为全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在镇政府驻地修建了红军长征在境内牺牲的红军烈士陵园,县委、县政府在铁角城村街道旁边修建了“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纪念碑”和贺渠村民自发修建的红军烈士陵园。硬化的水泥路可直达。

经济建设方面,2022年,原来难以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山地,通过坡改梯、退耕还林、振兴乡村建设等初步实现机械化作业,25度以上无法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坡地,以退耕还林为主。家家户户发展畜牧业,常住人口142户已经发展标准化养殖户61户,养羊6312只、养猪185头,有规模化经济组织15个,种草面积1200亩,种植3800亩,其中玉米地膜玉米2000亩,洋芋800亩,小杂粮3000亩,中药材2000亩,饲草2000亩(苜蓿、青储玉米、青燕麦),退耕还林3000亩。同时,铁角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1.生产生活道路畅通无阻。过去的羊肠小道,已被穿越整个行政村的两条宽6米的水泥硬化路取代。过去行政村共有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合并后的18个自然村有15个村通水泥路,3个村通石子砂砾路。2.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红军长征到达这里的时候,生活用水是村子边沟里的泉水,靠人担畜驮方可吃到,离水源远的农民则是土窖蓄积的浑浊肮脏的雨雪水,现在全体村民家通了自来水并装置了净化设备。原来取沟里泉水的用水泵抽到村子山坡上蓄水池里,再压管道通村民家里,饮水安全得到保障。3.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全村的成年人村民,无论年纪人手一部手机,实现了信息自由和便捷。4.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1987年全村粮食产量人均只有200公斤,至现在粮食产量翻两倍达800公斤。5.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过去的贫困,人均收入仅800元,现在人均收入达16000元。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孝介绍,他和老伴在村里居住,通过种植、养殖和村干部工资补助,每年两人收入也达7、8万元。6.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据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孝介绍,他家有三个儿子,两个考上大学已经参加工作,都在县级以上城市工作生活,年收入10万以上,都有单元房居住,一个儿子没有考本科,但也大专毕业,在县城打工,年收入6、7万元,也有单元房住,生活尚可。铁角城村现有大专以上毕业的村民近60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70年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带着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张崾崄镇铁角城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孝说,铁角城村近几年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用养羊带动玉米种植。现如今,村里群众都发了“羊”财。同时坡地改梯田、退耕还林、土地流转都得到长足发展。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08户,经过大力实施各项扶贫措施,至2018年,铁角城村群众人均纯收入10150元,一举实现了整村脱贫、摘掉了“穷帽”。2021年,农民人均收入近16000元。

80多年过去了,铁角城,早已天翻地覆,过去的铁角城村只留一个依稀可辩的轮廓,千年小村发生千年巨变,“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成为现实。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