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英山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迈向法制化轨道

2022/12/26  浏览量:   作者:金汉  来源:中国老区网

12月23日,湖北省英山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召开。会上,听取审议通过了《〈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县人大常委会关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这是继今年7月26日县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首次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来的第2次,标志着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依法开展专项监督,使这项工作迈向了法制化轨道。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湖北省东北部,1932年从安徽划入湖北管辖,与安徽金寨、霍山、岳西、太湖四县毗邻,国土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13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红色苏区、一类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英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山就有一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相继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或同盟会,纷纷走在辛亥革命斗争的前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八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先后以大别山为游击根据地,转战英山,建立地方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全民抗日战争时期,英山既是抗战前线又是后方根据地,是新四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四次解放英山县城。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革命战争年代,10万英山儿女参军参战,为革命输送5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7400多名英雄儿女英勇献身,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为孕育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作出了英山贡献。经县老促会、史志研究中心、退役军人事务局、文物局等部门调研统计,初步认定全县革命遗址遗迹200处(不含1208处烈士墓),其中,重要纪念设施47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为更好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英山县人大常委会将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作为2022年重点监督事项。7月26日,在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英山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以英山县红色资源基本情况、保护利用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4个方面作了具体报告。此次会上,与会委员进行了认真讨论审议,并提出意见建议。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审议意见,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县人民政府〈关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审议意见》,共5条。县政府收到审议意见后,极为重视,进行逐条研究,作出专题部署,制定措施,积极落实。

英山县人常委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于12月23日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审议《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县人大常委对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本次会议上,县政府就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人民政府关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按5条审议意见逐条报告了办理情况。在强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作责任落地见效上,明确三方责任,落实“一处一策”保护机制,多部门联合开展检查;从加强宣传力度,营造革命文物保护良好氛围上,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宣传,开展文物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宣传,制作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宣传片;在加强规划设计,深度推进红色资源利用上,加大革命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开展全县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专题调研,利用红色项目建设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革命文物利用工作实效上,建立健全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革命遗址遗迹产权确认;在发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上,全面加强革命文物征集,深入挖掘革命史料等方面作了详实报告。本次会议上,与会委员进行了认真审议,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了表决,一致通过了县政府专项办理工作情况报告,标志着英山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迈向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编辑:韩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