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丽水:以“红绿金”融合发展推进革命老区人民共同富裕

2023/02/13  浏览量:   作者:叶瑞胜 陈中志  来源:中国商报网

红色潮涌,青枝绿叶,这里是浙江蓬勃发展的革命老区丽水。

碧水蕴金,生态富民,这里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共富故事。

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的“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丽水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在这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最鲜明的精神地标。过去,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因“山多地少”而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山还是那片山,人们的生活却早已今非昔比。

承载着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老区人民深知,当致富的“火种”点燃后,“产业兴旺”便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在弘扬革命之“红”的同时,丽水人民携力共赴发展之“红”,实现了从“红绿融合”的创新到“红绿生金”的生态价值转化,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镌刻新时代的标高。

“红绿”融合助推革命老区多彩蝶变

只有矢志不渝地传承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方能夯实精神之基,阔步于发展之路。丽水在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充分发掘利用老区所独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优势的同时,以“红绿融合”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融合振兴发展,坚持硬核守护和资源转化两手抓、两手硬,把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走实走深,以创新激活绿水青山。

遂昌县王村口镇那条革命先辈们走过的古街,如今成了“1935文旅街区”,串联起蔡相庙、宏济桥、天后宫等革命旧址,前来参加红色研学、培训的人们络绎不绝;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新陶村村干部集体垫资建设南乡红色旅游基地,并依托红色资源,开辟红军丛林闯关、真人模拟野战、滑索速降等体验游玩项目,成为丽水全市进行红色教育的优先之选;松阳县安民乡组建了红色讲解员队伍,带火了当地农家乐民宿产业,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大大增强了红色乡村的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精心打造,丽水市目前已有针对学生群体的红色研学路线103条、针对干部群体的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全域都成了“就地学党史”的生动教材,更让各地的“红绿融合共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截至目前,丽水9县(市、区)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成功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特色发展范例,打响了“红色浙西南 绿色新丽水”区域品牌。

“红绿”融合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在春笋上市的时候,乡里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上门收购,根本不愁卖,一天就能挣1000多元。我家60多亩竹林,一年下来挣十五六万元没问题。”庆元县隆宫乡隆宫村农民吴必荣告诉记者。

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的隆宫乡,是庆元竹木产业的发源地,在全乡的7.8万亩林地中,有5.3万亩毛竹林,85%的农户从事毛竹及相关产业,像吴必荣这样的农民比比皆是。

隆宫乡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土地。走进黄坑村,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块雕刻着“革命老区村”的石碑。1941年8月,中共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以游击战应对敌人的“清剿”,次年3月进入庆元边境隆宫一带战斗。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如今,隆宫这片红色土地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引领下,凭借着丰富的毛竹资源,不断做大做强竹产业,制定出台全市首个乡镇人才(劳动力)回流“十条”奖励政策,吸引乡贤、人才回流,结合多元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3.4亿元,帮助4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640余万元。

今年初,“庆元毛竹特色产业园”和“双枪隆宫小微园”在隆宫开园。园区不仅吸引了浙闽两省的竹木加工企业纷纷入驻,还引来了上市企业——浙江双枪竹木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两个园区今年的年产值可达2亿元。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唤起了人们对浙西南革命岁月的深切追忆和情感共鸣,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则激活了革命老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正在谋划竹产业供应端和需求端数字化应用,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数字竹笋示范园区、‘毛竹价格指数’等平台建设,同时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对5.3万亩竹笋种植基地进行抚育,全面普及笋竹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持续提升农民收入。”隆宫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海坚告诉记者。

隆宫的路径选择并非个案。当下的丽水正以“名特优新”为核心,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做精做优茶叶、食用菌、高山果蔬、竹木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用现代技术撬动特色资源,把时代元素融入传统农耕,发展康养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非遗农业等。

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的景宁毛垟乡,曾是闽东红军独立师二纵队的游击区。从景宁县城驱车前往该乡的60余公里路途虽迂回曲折,青山绿水却一路相伴。在毛垟村村口,一眼就能看到田野里20多亩苔藓基地。再走进位于毛垟乡的红色遗迹“忠勇洞”内,还能看到60多台智能苔藓栽培箱依次放置。

“这是利用洞内利于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建设的苔藓工厂化栽培基地,目前正在培育一批白发藓。”60岁的党员毛玉荣在村里带头种植苔藓,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毛垟苔藓产业发展了如指掌。毛玉荣告诉记者,他投入6万元种植的一亩苔藓,只花了一年多就收回成本并实现了盈利。

据了解,目前毛垟乡的苔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亩,去年基地忙碌的时候,有100多名村民参与了苔藓种植和生产,不仅增加了留守村民的收入,还为村集体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从村庄的蝶变到县域、市域的巨变,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新动能蕴藏于革命老区的青山绿水间,顺势而为,厚积薄发。

山海同行,挺进共富

创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是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丽水发展的崭新定位。

在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奔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淳朴的老区人民将目光投向了大山之外,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向“海”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高水平开放发展。

青山巍峨,碧海浩瀚。“山”与“海”的牵手,由来已久。通过山海协作工程,一个个地处偏远的红色乡村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携手唱响“山海之歌”,寻找到缩小差距的密码。

隐匿于青山绿水间的莲都区丽新畲族乡马村村,近些年凭借古码头、古河床、古街和天然草坪,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村”。

作为当地有名的革命老区,马村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1928年5月,马村村在赖家古宅成立了党支部,是莲都区最早的三个党支部之一,当时仅有10名党员,革命烈士郑和斋曾在这里主持召开支部党员会,明确了筹集经费、购置武器、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这个支部为莲都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村支部筹集260元资金,悉数用在了农民武装上。

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文化底蕴、鲜红的革命底色,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马村村被列入宁波—丽水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经过规划设计,一个总投资超1000万元的马村振兴计划开始实施。目前,村入口节点、村滨水公园、滨水游步道、古环村绿道等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

无独有偶。在同样以红色文化闻名的缙云县五云街道周村村,装饰一新的旅游接待中心已经投入运行。村党总支副书记胡楚瑶告诉记者,在缙云县与富阳区共建周村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之后,当地引进300万元资金推进了婆媳岩游步道、旅游接待中心等8个项目建设,周村发展规划蓝图变成了真正的美景图。

先富带后富,“问海借力”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是关键,也是核心。2020年以来,根据浙江省《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指引》要求,“山海协作”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丽水市呈多点开花态势,截至去年年底,已有“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36个,均已启动项目建设。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发展项目不断落地……在省内发达市县的帮扶下,无数红色乡村开启强劲的发展动能,引燃了农民创业致富的高涨热情。平湖市援助的青田县东源口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近年来,当地实施“一粒种子”计划,从平湖引进蔬菜和中药材种子,而当地农民和种植大户种植的农产品也全都由平湖包销。2021年以来,村里发展了50亩水果玉米、15亩浙贝母种植基地,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万余元。

乡村振兴,要输血更要造血。山区县与结对的沿海县市共建“消薄飞地”,为山区村集体经济输送了源头活水。每年,丽水有1200多个村会同时收到来自省内结对帮扶地区的“消薄飞地”分红基金。

据了解,高山远山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成为“飞地厂房”股东后,每年可稳定获得5万元至10万元的收益,未来所有“飞地厂房”产生效益后,年分红总额将超亿元。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丽水最宝贵的“红色”。绿色生态,是丽水最大的本色。在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交相辉映,一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奔富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