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福安市穆云乡创新“相融相加联建联动”工作机制 促进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2023/02/20  浏览量:   作者:福安市老促会 王梓树  来源:中国老区网

乡村振兴谋新篇,新征程上再攀登。近年来,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短板弱项,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把准方向,找准路径,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五好”目标,确立“兴产业、优生态、聚人才、重文化、强组织、善治理”工作思路,创新“相融相加联建联动”工作机制,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多点突破,扎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具有畲乡特色的乡村振兴“穆云样本”升级版。

“升级+融合+项目”产业兴旺活力迸发

产业是引领农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增收的助推器。穆云乡以“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突出“绿色、特色、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主线,按照“特色优先、科技支撑、政策扶持、主体带动”的总体思路,板块化布局,协同化推进,园区化承载,链条化延伸,做大骨干强,育优新精特,有力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上档次。坚持“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不断探索创新“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多渠引水,多轮驱动的增质增效产业升级新路径。聚力高标准打造水蜜桃、刺葡萄产业升级版,全面推行土壤改良,绿色防控“五新”集成新技术,全力打造“智慧果园”。启动穆阳水蜜桃原产地优质果赋码溯源地理标志管理系统,建设福安市水蜜桃产业馆并投入使用。举办特色产业技能培训21期,开设“田间课堂”30多次。受训农户1300多人次。2022年全乡水蜜桃面积达12000多亩,产量8300多吨,年产值1.5亿元。刺葡萄种植6000多亩,年产值7200多万元。“2+N”特色农业总产值2.52亿元。

延链强链步履坚。按照“三产融合”“三链同构”的工作理念,采取“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保障,全利益链联结”的推进模式,坚持做精短线产业,做大中线产业,做优长线产业,围绕“企业+合作社+基地+金融+党建”的发展模式,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紧密型、订单型、直营型形式,促进“三产融合”为产业振兴增加“关键变量”,充分发挥“1+1+1+1+1>5”的产业发展成效。2022年全乡实现招商引资7600万元,电商销售2.1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6000多万元。全乡从事水蜜桃,刺葡萄产品系列开发和烤肉、线面、茶叶精加工的农户达500多户,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年增收1多万元,走出一条“村村有特色,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财源,人人能增收”产业发展步履强劲之路。

项目推进后劲足。按照“产业更旺,质量更优,效益更高,后劲更足”的产业发展总体要求。启动乡村振兴重点特色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该乡已完成乡村振兴重点特色项目24个,实现投资1104.4万元;实现乡村振兴试点村突出村项目10个,实现投资908万元;完成产业强镇项目19个,实现投资1369.4万元。项目的推进为该乡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差异化发展特色之路,形成“一体两翼多点”发展格局。出台《穆云畲族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农垦+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各方利益牢牢嵌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2022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4758元比2020年增10%,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至30万元的行政村17个,20万元至50万元的行政村9个,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7个。

“整治+提升+构建”美丽乡村颜值倍增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穆云乡以实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乡村新面貌,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释放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高位推动强整治。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聚焦群众关注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农房整治等问题,2021年以来整治拆违面积2544平方米,完成14个村庄737栋农房22110平方米立面改造,启动虎头、溪塔、下逢3个垃圾分类试点村工作,清理垃圾1100多吨。全域广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和“最美庭院”评比活动,推广“积分制”“清单制”,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来,变“旁观者”为“主人翁”,争做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全域提升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程度。

生态提升不松劲。持续开展“护河爱河·美丽家园”行动,以河道沿线、道路沿线、山体沿线为重点,全力打造“山因水而秀美,水因山而灵动”,“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生态品牌。启动黄兰溪穆云段流域环保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了该流域水体黑臭脏问题达到三类水质标准。重点清理全乡村内沟渠3.7公里,村内脏水塘10口,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行政村13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治理村4个。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开展村庄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30处。打造景观提升,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视觉廊道11条,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移步换景,争奇斗艳”的别样风景。“三分繁花、二分清风、一分烟火”让美丽乡村不仅有颜值而且更有气质。

乡村建设有品质。坚持高起点绘就发展蓝图,优化生产生态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明确乡村特色风貌和发展定位。按照“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乡村建设思路,以“聚要素,促提升,改旧貌,换新颜”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工作,推进高质量绿盈乡村创建,创建中级版绿盈村庄4个,高级版绿盈村庄3个,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干什么?怎么干?”和“无序建设,盲目发展”等问题。如今的穆云:“青山有绿花含笑,溪水无声鸟作歌;茶海碧波随风起,处处闻到桃花香;白墙青瓦幸福房,村民燃起新希望”。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美丽画卷渐次展开。

“传承+创新+文旅”文化兴乡特色彰显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穆云乡立足畲乡独特禀赋,挖掘畲文化、红文化、桃文化、茶文化、古文化等文化元素,让鲜艳的红色,满眼的绿色,浓郁的古色,厚重的底色充分释放,唱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文化塑形重传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盘活畲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典故,集体回忆,地域特色与富民产业融合创新,将富有的畲族特色文化符号提炼出来,传承出去,推广开来,努力实现“把年头酿成酒,把日子过成诗”。留住乡风乡韵。逢年过节开展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讲畲语、盘畲歌等独具畲乡特色的乡风民俗活动,让每一个村民永远留住传统生活方式,找到乡土情结精神寄托。唤醒文化记忆。对浓郁乡情的古宅,百年以上的古树,残存至今的古庙,硕果仅存的古作坊,凝聚记忆的古农具,进行整理保护开发,让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古建遗存、民俗活动、手工技艺等蕴含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成为承载乡愁乡恋,构筑精神家园的新场景。已启动的与省工信厅投资1000多万元联合共建的穆云畲族乡民族融合示范街项目,将建成集畲族文化、畲族茶艺、畲族传统美食等多功能展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步行街,让文化沉淀出乡村振兴的更强底蕴。

创新引领显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血脉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 汲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历史智慧并结合实践要求加以拓展。创新思想教育引领模式。开展“三个自觉”(感党恩情感自觉,听党话思想自觉,跟党走行动自觉)主旋律教育活动,通过激发正能量,坚守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创新打造畲乡特色乡村大舞台。创办“乡音秀出新生活,携手同心奔小康”乡村大舞台,建设桂林、溪塔、王楼3个对歌台已投入使用。让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用乡音乡情传承乡土文化,展示家乡独具特色的风俗,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传人文历史、讲红色故事,悟奋斗精神主题活动和创意文化显“村味”,文化供给明“村礼”,乡愁乡音见“村艺”,村史铸魂传“村节”,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饱食深情的“精神灯塔”,引导群众从丰厚的乡村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创新乡村文明阵地建设。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标识的“五有”标准,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文明实践阵地。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持续开展道德积分活动和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在“道德讲堂”声声宣讲,于“乡间巷佰”口耳相传中,大力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见贤思齐,向上向善”文明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以文促旅有品位。围绕“一中心,三个带,四片区”空间布局,充分挖掘独特畲族风情和良好生态景观资源,全力打造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强镇。成功举办福建省农民丰收节,畲乡桃花节和畲乡刺葡萄采摘节,促进虎头村、溪塔村、翁洋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竹洲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历史展陈馆和三湾革命遗址修复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白云山水人家”景观带,福穆公路“畲族风情”景观带,形成以虎头、溪塔、下逢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发展的“两日精品游”路线,推动乡村旅游从景点游向全域游,民俗游向红色游,观光游向研学游,粗放游向精品游方向发展,实现年游客量50万人次,旅游总收达6300万元。2023年初该乡又启动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包含畲家酒坊,大众茶馆,沐村民宿在内的“穆云人家·溪塔民宿园”项目,乡村旅游蓄势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提升+提能+提振”党建引领赋能加力

融合式党建关键在“融”根本在“合”。穆云乡聚焦组织功能强,人才队伍强,治理能力强,要素保障强,集体经济强“五强组织”创建,实现从“相加”到“相融”,从“引领”到“共赢”转变,着力构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样板地。

组织提升党建强。坚持“党委统揽、乡村一体、党建铺路、支部引路、典型带路、党员行路”党建新模式,实施党支部标准化,组织区域化,发展融合化,治理精细化“四化兴乡”提升行动,探索建立组织联建,发展联动,产业联姻,区域联治,人才联育“五联”工作机制。按照党建联合体“建有标准,创有标尺,抓有方向”的要求,由乡党委牵头联合挂钩单位(企业)、产业协会和金融服务机构组建6个“产业党建联盟”和“产业共享联盟”。实施强企带弱村提升行动,引进福安市农垦集团与6个产业薄弱村联合成立“福安市农垦穆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6个乡村提供“种植——收购——农副产品精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现已完成500亩茶叶基地建设,1家地级市产品体验店开业,2家茶叶加工厂投产。实施“先进引领、后进转化、中间提升”三项工程,成立乡村振兴连片村大党委1个,组建区域党建联盟9个,组织6个挂钩联村单位与村党支部结对联建,有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

治理提能招数多。构建“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双轨并进机制,创新“支部+网络+服务” 层级共治,“自治+德治+法治”联动共治,“党员+群众+积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推行“四事同堂”工作法。建立“民事民议,民事民提,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协商治理体系,通过公开说事、党群议事、务实办事、阳光督事、把会开到农户家里,把话筒交给群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不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构建“3+1”结对挂联治理模式。采取乡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主干与网格群众结对挂联,推动乡村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全域联动”。开展“堂里堂外”系列活动。开设“振兴讲堂”“睦邻课堂”“文明学堂”“百姓理堂”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共同缔造美好愿景与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有效破解乡村治理短板问题。

队伍提振作风硬。精神状态就是奋斗姿态,没有等出来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在全乡40个党支部956名党员中开展“亮晒比评”争先创优活动和开展“一季一主题”现场拉练观摩活动,对标对表“勤快严实精细廉”的要求,引领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六问”促工作比达标。开展“职责履行了没有?措施落实了没有?问题解决了没有?任务完成了没有?心里有底了力打造善学善思善谋,想干会干能干的干部队伍,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不松懈,不走样。“扛旗争先,对标夺星,整体创优”。按照“五强堡垒”“五星党员”的标准,以扛旗“一盘棋”,争星“一条心”,创优“一股劲”的势头,强化“争抢拼实”志气,坚定“行成能进”的底气,让“干一事成一事”和“干就干成,做就做好”的工作作风成为穆云干部的闪亮标签和鲜亮底色。2020年以来该乡先后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福建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乡镇”和“第二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等称号。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