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兴起

——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纪实

2023/03/01  浏览量:   作者:汉源县老促会 汉源县农业农业局  来源:中国老区网

近年来,汉源县革命老区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推动粮食产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稳步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
 

兴起:天时地宜的条件是根本

汉源县依托特殊的温光水气条件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历来效益较好,耕地一直是“种满种尽”,不存在耕地撂荒现象。

之一,土肥水美通八方。

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汉源县“花海果乡”4A级风景区的九襄镇、瀑电移民安置前域等乡镇,距雅西高速公路出口3公里、汉源县城22公里,通过雅西高速公路联结成都、乐山、西昌、康定等重要城市,交通便利。园区规划总面积3万亩,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0.6万亩,位于九襄、前域两镇的新阳、木槿、清泉、堰沟、前域社区、全合、白鹤等村,主导产业为水稻与大蒜水旱轮作;辐射区主要位于九襄、前域、唐家、富庄等镇,辐射面积2.4万亩。按照生态优先及“有利于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统筹布局作物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试验示范、创业、旅游服务等功能板块,形成“一带一核一心六园”的功能布局。一带:流沙河流域沿岸粮经复合产带;一核:农业现代化示范核心区;一心:公共服务中心;六园:山泉梯田-山地稻蒜轮作粮果间作示范园,蒜市米仓-粮食、蒜薹大蒜加工、交易、物流园,清泉田园-稻蒜水旱轮作高产示范园,白鹤稻乡-稻作农耕文化体验园,汉源粮仓-稻蒜水旱轮作与小型宜机化示范园,花海果乡-产村融合示范园。

之二,粮菜瓜果多丰产。

流沙河沿岸区域以“水稻+大蒜+水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稻米、绿色大蒜、早市樱桃、优质桃梨等名优农产品生产,采用稻蒜轮作、粮果菜间作的高效粮经复合模式,带动全县稳粮增收,积极引导土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聚集,推动汉源县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天府粮仓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为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供应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之三,人勤春早广耕作。

园区核心区海拔高度在950-1100米之间,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与水资源丰富,历来就是传统农区。当地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少,农民千方百计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逐步形成了耕地水旱两用,主导产业稻蒜轮作的生产方式。同时在田埂上栽培各种伏季水果,形成了“稻-蒜-果粮经复合发展”立体种植模式,呈现出了春季可看万亩花海、四季可闻果蔬飘香的新农村画卷。2021年,园区成功创建为雅安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也是全市目前唯一的粮经统筹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兴起: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关键

在“十四五”期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所作出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之一,坚持提档升级,建设绿色园区。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园区建设全过程,切实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统一标准。制定了《汉源水稻种植技术规范》《汉源大蒜种植技术规范》《汉源金花梨种植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并把全县规模经营主体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管理。建成水稻IPM示范基地5000亩,水稻、大蒜、金花梨等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二是建强基地。园区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已成为四川全省各水稻育种单位验证水稻新品种高产潜力的试验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达800公斤以上,最高达1040公斤。小春在田里种植大蒜,蒜薹平均亩产75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900公斤以上;蒜头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利用田埂种植水果,每亩可产桃、李等伏季水果约800公斤。园区土地每亩综合产值一直稳定在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与省内水稻主产区与在建粮食园区相比,粮食单产与稻田综合效益都非常突出。

之二,坚持延链补链,建设高效园区。

聚焦产业短板,强化链条延伸,切实提升农业发展质效。一是做强精深加工。以甘溪坝食品工业园区为支撑,引导龙头企业入园发展,扩大以精制大米为主的粮油系列产品生产规模。目前,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家,产值达20亿元;年加工(含烘干)稻米3万吨,年加工(分级包装)蒜薹2.1万吨,年加工大蒜(分瓣打包)1.35万吨,年分级包装金花梨15万吨。二是做深产品研发。不断延长粮油产业链条,已经形成挂面、大蒜油、泡蒜头(薹)等以大蒜为主加工产品10余种。三是做好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建设花卉节观赏点、果蔬采摘园、农事体验园、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建设“4+N”乡村旅游环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标识标牌,通过“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之三,坚持数字驱动,建设智慧园区。

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园区发展“技术含量”。一是科技变“新农具”。推出阿牛农事APP,安装数字农业物联网监控设备,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智能系统,以3万亩蒜稻轮作产业基地为带动,着力解决机械化率低的问题。二是数据变“新农资”。与阿里云合作成立阿牛农业科技公司,应用大屏幕显示系统、固定网络专线、可视化VR场景等技术,建设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实时数据分析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智慧”种地。三是电商变“新农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打造全国首个山区农业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全市首个电商生态产业园。培育各类电商企业192家、网点372个,覆盖全县90%的乡镇和85%的行政村,被评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之四,坚持品牌引领,建设开放园区。

紧盯品牌营销,持续擦亮汉源农产品金字招牌。一是强化品牌塑造。深入推进公用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成功注册“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获得农产品品牌认证34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0家、产品27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产品2个;另有全县注册涉农商标568件。二是讲好品牌故事。依托富林文化、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和金钟山寺庙等佛教文化,包装策划创作影视、歌曲、诗文等品牌故事。创作汉源双椒IP形象,开发汉源花椒、汉源水果等系列文创产品,提高品牌差异化程度和吸引力、附着力。三是聚力品牌营销。连续举办赏花旅游文化月、贡椒采摘节等会节活动,积极承办青年赛艇冠军赛等全国性赛事,通过《中国推介》《解码中华地标》栏目推介汉源特色农产品。“汉源红”品牌价值逐步体现,汉源地方品牌知名度不断攀升。

之五,坚持完善机制,建设活力园区。

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动力活力,形成共建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 ”负责制,制定《汉源县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完善园区建设管理长效机制,高效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系列扶持政策,奖励扶持、以奖代补相结合,带动园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参与园区建设。三是强化资金投入。2021年,园区建设总投入2930万元,开展项目建设17个,其中整合省、市、县财政项目资金投入1300万元,撬动企业等自筹资金1630万元。2022年,园区建设总投入省市财政资金3100万元,开展园区补短板建设项目11个。


 

兴起:未来发展的谋划是保障

汉源县将持续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天府粮仓建设,持续贡献汉源力量。

之一,现代农业园区上档升级。

重点推进汉源县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五星级园区,为创建国家级园区打下坚实基础。扎实推进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和汉源高山区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之二,强化科技支撑补齐短板。

瞄准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冷链烘干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企业补链、强链,提高数字农业实效性和覆盖面,真正发挥数字农业惠农利农强农作用。

之三,深化产业融合培育精品。

在现有4+N产业环线基础上,以环线提升为重点,围绕环线布局节点,支持鼓励采摘体验、民宿、休闲度假等业态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构建产业美、民居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大美田园新格局。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