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巴中市巴州区兴文小学积极探索红色校园建设

2023/05/25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四川巴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首府,是中共川北地下党的摇篮。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地区,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创建了疆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

巴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先后有12万人踊跃参加红军,其中4万多人血洒沙场,记录在册的巴中籍红军烈士有22369人,其中巴中县8500余人。

巴中,是一块红色的沃土,红色革命旧址遗址、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场馆众多,是名副其实的“红色露天博物馆”。巴州区兴文小学就是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成长起来的红色学校,其前身为,巴中第一个党支部创立者苟寿南(巴中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于1926年开办的“辅仁书社”,是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先进思想,传播革命火种的重要阵地。

解放后,学校更名为兴文小学,走过了近百年风雨历程。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红色校园建设路径,逐步形成了独具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校园建设、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打造红色校园,浸润红色精神。环境是一种物化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有机载体,能够启迪师生的历史记忆,促进价值认同,历练精神气质。让“每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景物都传情”是学校环境育人建设的指导思想,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家园,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是学校环境育人的目标诉求。学校确立了“让每个生命都灿烂”的办学理念,凝练了“红星照我星,颗颖亮晶晶”的至臻校训,定位了“红之魂·巴之韵”的红色文化主题,不断挖掘校园环境的育人潜力,将红色文化巧妙地嵌入其中,打造了“红色记忆、红色引领、红星律动、红星灿烂”四大板块的红色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了“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红色文化氛園,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从小汲取先辈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力量,打下深深的红色烙印。

实施红色课程,培树红色理想。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植根课堂,红色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遵从循序渐进的育人规律,将“红色文化”立体分层,开发实施涵盖各年级的“红色教育课程”。一年级“唱红色歌谣”,二年级“讲红色故事”,三年级“诵红色诗篇”,四年级“进红色军营”,五年级“炼红色本领”,六年级“做红色少年”。每个年级编写一本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补足理论之基、精神之钙,让学生萌发“红色”理想信念,树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开展红色活动,培养红色品行。学校将“红色文化“基因渗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之中,积极开启“四个一”特色活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优良格局。具体做法是:每天10分钟--红色教育天天讲。 每周一课时--红色教育定期评。每期一主题--红色活动长期抓。 每年一军训--磨砺意志不松懈。丰富多彩的“四个一”特色教育活动,逐步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聚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诠释了“在活动中成长”的育人理念,凸显了红色教育强大的育人功效,传承了红色基因,擦亮了生命底色,培塑了优秀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铸魂。

创新育人模式,成就红色少年。学校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主题,不断树立新思维,构建新机制,创新新举措,创新探索出了“红色文化陶冶人,先烈英模激励人,军体活动塑造人,行为习惯培育人,特长培训发展人”的“五大育人模式”,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五星教师”“五星少年”“五星家长”评比活动,形成了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助”的风尚,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练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红色少年。

在红色教育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德育教育红”、“科研教育新”“艺术教育特”的三大办学特色,先后荣获“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 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报道,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学校跨越发展。

继往开来,兴文小学红色教育始终注重发展和创新,激发生机与活力。面向未来,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红色文化为学生“培根铸魂”,把校园建设成红色文化的传播地,把学生培养成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巴州区老促会 、巴州区兴文小学)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