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加快发展是老区自然村的必由之路

2012/06/15  浏览量:     

  五月下旬,福建华安县老区办、老促会根据市老区办、老促会关于开展《漳州市老区自然村发展情况调研》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共同商定对湖林乡吉土村暗格自然村、新圩镇玉山村鹅山自然村、高安镇平东村坪斗自然村开展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从调研的材料再次证明:鉴于种种原因,目前,地处偏远山区的老区自然村农民仅仅过上温饱生活,只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解决“五通”中的通路,通水问题;只有不断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只有把各级的扶持向自然村倾斜,才能使老区自然村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赶上“大村”的经济发展,才能过上较为宽裕的日子。

  一、三个村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

  1、暗格村:一村一品,加快发展。

  湖林乡吉土村的暗格自然村位于吉土村的南部,与华丰镇绵良村接壤。该村距村部12公里,仅有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土路可行。全村土地总面积1万多亩,其中山地面积1万亩,耕地面积330亩,生态林面积7150多亩。暗格平均海拔650米,村民大都居住在分散的深山老林中,现有2个村民小组,44户187人。外出务工52人,占全自然村总劳力的1/2。

  长期以来,地处高山僻壤的暗格农民延续着老祖宗的农耕传统,他们不是种稻上山、养猪放牛,就是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村民收入低下,日子过得紧巴巴。新世纪以来,暗格村民与大村村民同步,实施“兴茶富民”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把原来种薯种稻的梯田改种优质铁观音茶叶。由于天时地利,适合茶叶生长,尽管只卖“茶青”,仍可获得此种水稻高出几倍的收益。因此,他们逐年改种逐年发展,由几十亩发展到数百亩。同时,还逐步发展新品种金观音。至2011年底,全村种植铁观音630多亩,实现人均3亩多,仅茶叶一项年人均可收入2000多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5560元,超本村人均纯收入有7户。

  2、鹅山村:多种经营,有所发展。

  新圩镇玉山村的鹅山村位于玉山村的山脚下,上距村部5公里,下距九龙江1公里,平均海拔为150 米。全村土地总面积3.6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4万亩,耕地面积260亩,生态林面积4500亩。该村现有2个村民小组,63户278人。外出务工68人,占全自然村总劳力的1/2。

  多年来,鹅山村坚持科技兴农、多种经营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本村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优势,大搞“田里种稻种蔗,山上种茶种竹,剩余劳力外出”的增收模式,全村种蔗150亩,产量1050吨,产值50.4万元;种茶150亩,年产茶叶66担,产值40万元;加上外出务工68人的收入,全村年总收入10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4510多元。超过本村人均纯收入有8户。

  3、坪斗村:产业老化,发展缓慢。

  高安镇平东村的坪斗自然村位于平东村北部的深山老林中,村民居住各分散在上山、山口、高墘、大片等山谷中。该自然村距村部9公里,平均海拔65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1.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7560亩,耕地面积2580亩,生态林面积4430亩。该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156户589人。外出务工98人,占全村总劳力1/2。由于外出打工人数较多,以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该村还是老红军邹天水、邹天宝的家乡。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们就先后到龙岩参加红军闹革命,为党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0年至1957年间,他们主动献出保存了多年的十几件革命文物。其中“红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的旗帜、大印,现陈列展出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大厅里。存藏革命文物的“红军洞”(大石洞)也在该自然村的山林中。

  地处偏僻山区的坪斗村海拔较高,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原因,经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村民们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水稻、柑桔、烟叶和竹木等传统农业、家庭饲养业和外出务工。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安镇政府因地制宜,大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柑桔、美蕉种植之时,坪斗村开山种柑桔830亩,产量达100多万斤。由于当时柑桔价格较高,产值达100多万元,加上烟叶、竹木等收入,村民生活有所改善。近年来,由于柑桔价格低下,村民管理柑桔的积极性受挫,加上柑桔树枞老化,产量下降,收入相对减少。虽然村民引种茶叶,但由于资金缺短,又无制茶技术,有的收入不够成本。至2011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仅3569元左右。超过本村人均纯收入有10户。

  二、三个老区自然村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老区自然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给经济发展带来“瓶颈”。

  三个自然村的村道都未硬化,其中暗格村12公里,鹅山村18公里,坪斗村9公里。特别是鹅山村,尽管山下有铁路和九龙江,但有铁路无车站,走不出大山,有江无桥过不了大江。鹅山村民要走出大山,就得修一条鹅山——长泰坂里——华安利水的公路,与利水电站的跨江坝头桥衔接,通过华漳公路即可通行天下。

  另外,不仅三个老区村饮用自来水未能解决,就连老区自然村的饮水问题也至今未能解决。村民们各自饮用山泉水或山涧水,一遇暴雨山洪,致使村民饮水十分困难。

  2、人均收入偏低,生活质量急待提高。

  由于交通、区位环境、农业结构和思想等多种原因,三个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偏低,各自比本行政村相差2000-3000元。特别是坪斗村是平东行政村6637元的一半,村民仅能过着温饱的日子。

  3、农业结构传统,增收发展缓慢。

  三个村除暗格村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大,近年来引种、扩种效益较好的优质铁观音茶叶外,鹅山村以种糖蔗为主,坪斗村以种柑桔为主,其效益相对较差。村民们普遍认为:“地处山区,要做无步(办法),要行无路,只好出门找出路”。因此,三个村外出务工人员均占本村总劳力的50%左右。

  4、村财收入0型,公益事业无法发展。

  目前,三个村都是“空壳村”,村里要开展集体活动、修建公共设施等都十分困难。

  三、自然村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华安山区,要想实现老区村的跨越发展,必须同时解决好分布在偏远山区自然村的加快发展问题。如何加快华安老区自然村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为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开“绿灯”,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用足用好政策,乘势而上,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老区自然村群众收入更快更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六个方面对老区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它的贯彻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全市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县提出的优惠政策与具体措施。保持对老区倾斜扶持的连续性,省、市、县三级领导、部门挂钩和选派得力干部帮扶指导的制度,要继续实行。建议挂钩或扶持要向纵深发展,即挂钩要挂到自然村、到贫困户,帮扶要帮到自然村、到贫困户。

  2、发挥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老区干部群众思想再解放,尽快转变落后的小农经济观念。各自然村应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引种产值较高的作物,如铁观音茶、仙草、胶股蓝、药材和反季节蔬菜等,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继续做好外出劳务,拓宽增收渠道。暗格村在科技种茶、制茶和创造高山茶品牌等方面加大力度,走创建“绿色、无公害茶园”的路子,促进自然村村民加快增收。

  3、解决好老区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当前,仍然要围绕着路、水、科技问题来解决。村民们说:“路通了,一切就有希望了”。三个自然村道路硬化和饮水问题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建议各级扶持修路资金应向自然村倾斜,尽早解决老区自然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同时,帮扶自然村村民修好饮水工程,确保村民饮水安全。老区自然村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实际,有重点地开展科技培训,掀起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4、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促进村财增收。三个自然村的调查材料表明,目前山区老区自然村的村财十分脆弱,难于支撑或应付村里的公益活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扶持老区自然村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应帮助老区自然村探索、解决村财增收问题。应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要在当地选贤、下派挂职、大学生当“村官”、探索村级管理等方面加强老区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也应把老区自然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本行政村的议事日程。

  总之,鉴于目前山区自然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各级各部门在挂钩帮扶时应向贫困的自然村与贫困户倾斜,促进自然村加快发展,让它们与老区村实现同步跨越发展。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