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北国好风光

——老区现代化建设在路上之榆林篇

2023/06/19  浏览量:   作者:本刊记者 周义力  来源:中国老区网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陕北榆林清涧县袁家沟村,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期间,挥笔写下《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陕北榆林清涧县袁家沟村,为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作准备。2月的袁家沟,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鹅毛大雪,整个陕北高原和黄河晋陕大峡谷笼罩在一片皑皑白雪中,毛泽东主席踏着厚厚的积雪,登上高家洼勘察渡口地形,目之所及,群山环抱,沟壑纵横,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让毛泽东主席触景生情,挥毫写下雄视千古、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1945年9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将该诗题赠柳亚子。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晚刊》首次公开发表,一石激起千重浪,当即震动中华。

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被迫转战陕北,在一年零五天里,行程2000余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其中包括榆林的清涧、子长(1956年划归延安)、绥德、子洲、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吴堡9个县、33个村。转战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力转乾坤,在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有力推动了各解放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了基础。

今年5月,记者有幸参加本刊与延安市老促会、榆林市老促会联合开展的“重走转战陕北路, 砥砺奋进跟党走”主题学习调研活动,沿着先辈的足迹,山一程、水一程,追寻党的根脉,一路前行,一路感动,见证老舍先生笔下长街十里、城扁街宽的微观北平,见证不断焕发新生的塞上明珠,见证红土地上的竞相风流。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行军路线图

只见公仆不见官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陕北、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抵达榆林靖边县吴起镇(今延安吴起县吴起街道),到1936年2月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榆林清涧县袁家沟村备战东征,再到1948年3月毛泽东主席从榆林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从李子洲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榆林建党,到刘志丹等在榆林闹红,再到榆林葭县(今佳县)翻身农民李有源唱响《东方红》……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在陕北的13年,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人才,积累了治党、治政、治军的一整套丰富经验。这其中,榆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他还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没有陕北那就下不得地”。

毛泽东主席把革命要有根据地比作人要有屁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立身之本是老区,是老区人民。习仲勋同志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则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为民宗旨。

1943年2月,刚上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今天的绥德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张报纸,刊载的是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所作《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的讲话,他强调,“一、把屁股坐得端端的;二、不当‘官’和‘老爷’;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并指出,不仅对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门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为了推动绥德分区生产运动,习仲勋同志带领工作组在郝家桥村进行了44天蹲点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培养、树立了劳动模范刘玉厚,总结了郝家桥经验,在全区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学习竞赛活动。毛泽东主席曾先后5次盛赞习仲勋同志,称其为“娃娃主席”“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比诸葛亮还厉害”,并为其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绥德县委书记杨文慧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讲红色故事。刘志强/摄

遥想昔年,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演讲,强调“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党的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946年,朱德60岁生辰之时,董必武写下《祝朱总司令六秩荣寿》夸赞朱德同志:“要作主人不作客,甘为民仆耻为官。”朱德对诗曰:“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从此,“甘为民仆耻为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二字进一步深深地融入了党的血脉,“公仆”已经成为榆林这片红色沃土上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

——榆林市老促会张自明会长,退休前任榆林政协副主席,1984年到2005年在榆林地委组织部任职。21年间,经他考察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连他自己也数不过来,记者转战陕北路所到之处,只有张会长眼熟叫不出名字的干部,没有叫不上张会长名字的干部,红色星火在陕北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延安市老促会杨霄会长,榆林定边人,曾任绥德县县长,1999年10月交流到延安市延长县任县长,在县、市级领导岗位上任职21年,足迹踏遍了陕北大大小小的沟壑梁峁,如今仍在革命圣地传承着党的根脉。

——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追随祖辈足迹,传承红色家风,从祖父开始,三代人同为延大学子,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下,向阳而生。不管身居何位,始终不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

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为调研观摩人员讲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程

——乡村振兴“老黄牛”高永东,曾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5年退休后回到养育自己的赤牛坬村,担当起乡村振兴的“总设计师”,靠老窑洞、老物件、老农民实现了乡村振兴。近年,赤牛坬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不得不提的是邂逅“老黄牛”的过程。记者一行到达赤牛坬村后,见讲解员是一位年近70的老村民,延安市老促会杨霄会长说起村里有他一位“老相识”——高永东,解说员告知高永东就在村里。杨霄会长便想请他给调研团一行讲解当地的发展经验,不料电话未能接通。

遗憾之余,只得按原计划进入一壁连排窑洞参观。进至窑洞深处,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一间窑洞的角落里,蹲坐着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穿着朴素的老人,正费力地搬起一层层堆叠的砖块,打算给窑洞里的“老物件”砌一个舒适的新家,他的衣服、双手上沾满水泥的灰土,面容掩映在帽子下,让人看不真切。杨霄会长第一个认出了这位老朋友,将他请到人群中介绍道:“这是我要找的老相识,退休前是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永东。”转而激动地对高永东说,刚刚还在给您打电话,想让您给我们介绍介绍呢,都说您是赤牛坬村乡村振兴的“智多星”,没成想您在窑洞内干活。

高永东(左一)为榆林市老促会会长张自明(右一)、延安市老促会会长杨霄(右二)一行介绍赤牛坬村的发展经验。褚海艳/摄

眼前的这位老人,内敛而含蓄,低调而朴实,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无法把他与一位地市级领导干部划上等号。他拍了拍沾满泥土的双手,在衣服上努力擦拭,不失敬重地与调研团每位同志握手。记者问他“您哪年退休的?哪年提升的县处级?”高永东沉默良久,缓缓说道:“记不清了,两年前我曾煤气中毒,很多事情已不再记得了……”

但是,他却牢记着村里每一位村民的困境,牢记着全村有355户1008人,常年留守人口不足200人;牢记着自己“三参与三不参与”的行事原则:参与村庄的总体规划,参与村庄的各项建设,参与村委的相关议事,不参与村企的运营,不参与村民的分红,不参与村街的口角;牢记让村里留守的每一任村民都有事做、有钱赚,老农民解说一场可以赚50元,演一场节目可以赚25元。

不禁感慨,高永东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本可以安享余生,他从农民中来,却又把自己变回“老农民”,他干着比普通村民更多的事,对自己却有着比普通村民更严苛的要求。除了“公仆”,何以称其位、匹其为?

陕北是个好地方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从榆林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回望黄河西岸,深情地感叹道:“陕北是个好地方!”

榆林之于陕北是老区,之于陕西则是“特区”。在这里,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交织,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交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一孔孔窑洞、一道道沟壑、一个个乡村,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发展模式,无不秉承着历史的荣光,诉说着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气象。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无定河东岸,总面积4平方公里,由40座山峁、21条冲沟组成,平均1平方公里有10个山峁、5条冲沟,总耕地面积4553亩,现有人口196户600人,党员35名。”高西沟村书记向记者一行介绍道,千万别小瞧这4553亩地,原来村里只有1969亩耕地,且80%的耕地坡度在20度以上。

变化的不止是耕地。翻开米脂县志发现,米脂历代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频发,“大旱三年”“大水雨雹”“霜杀禾”等字眼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元代建县以来,米脂境内有86年发生过重大旱灾,有24年遭受严重霜冻,有34年遭受洪涝灾害,有52年遭受雹灾侵袭。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

如今,记者站在龙头山山顶,举目凝望,郁郁葱葱的树木交相掩映,白色、紫色槐花抖擞着精神尽情地绽放,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芳香。这得益于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矢志不渝60载,团结带领全村群众,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还草,共建成淤地坝126座、水库2座、高产农田777亩、林地3300亩,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愿景,高西沟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穷山沟蜕变成“陕北的小江南”。

在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也有一个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山村——郝家桥村。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手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牌颁发给郝家桥村。同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郝家桥村考察,在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后,勉励郝家桥党支部“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乡村振兴的楷模”。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到新时代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再到总书记殷殷期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乡村振兴的楷模,这一切离不开郝家桥村党支部对红色革命初心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时光流转,初心未改。近年来,郝家桥村立足村情实际,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创新“红绿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红色教育+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打文化牌、做培训业、吃旅游饭,制定《郝家桥村农户精准增收实施方案》,按照“九个一批”因户施策,对症下药,2022年共解决村内各类自主创业、长期就业和临时就业岗位510户1267人,游客达15.7万人次,干教培训人数3.5万人次,帮助群众增收163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132万元。

如今的郝家桥村,正在向“第三个楷模”全力奋进。

中小学生在郝家桥村开展“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王思题/摄

榆林市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岸边,坐落着被誉为“陕北的布达拉宫”的赤牛坬村。游走在古韵悠悠的小径,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老窑洞,似乎诉说着黄土地过去的故事,一幅极具陕北特色的“窑洞布达拉宫”山水画,在眼前缓缓展开。走进赤牛坬村的民俗博物馆,浓厚的乡土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一条长长的套洞将各个窑洞有机串联起来,馆内共设有工匠器械、度量衡、传统饮食、服装鞋帽等10个展馆。各展馆陈列的民俗物品,如纺线车、土布衣、犁杖、旧木桶、打火器等,都是曾在农村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全面呈现了陕北源远流长的黄土文化和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佳县赤牛坬村博物馆一角。 李能飞/摄

2023年,榆林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好巩固衔接振兴“组合拳”,以“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创建为牵引,启动662个村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建设市级示范镇35个、示范村236个,统筹打造100个美丽乡村,以乡村振兴为老区现代化建设奠基铺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转战陕北这段光荣历史已过去70多年,但“转战陕北精神”却在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报告描绘出的未来美好前景,也正是榆林人民正在努力描绘的新时代画卷。

路遥知马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可以让城市散发迷人的气质,让民族迸发沉积的力量。

路遥,无疑是生长在榆林这片黄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代表。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光荣称号,授奖词是:“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又入选了“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名单。

这一切荣誉的到来,比路遥离开我们晚了近30年。人们甚至只知道他叫路遥,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路遥,原名王卫国,一位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榆林清涧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困难、弟妹又多,为了让他上学读书,父母将他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从小与苦难为伍,以笔耕为生,以最底层人民群众生活状态为养料,以其不凡的追求,写就了《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伟大的精神世界,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他是延安大学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初入路遥纪念馆,诗人海波为故友路遥题写的藏尾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哭山笑水黄土路,魂系父老入梦遥。平凡世界乃隽永,天声地籁赞人生”,简单的四行小诗,概括了路遥简单而又伟大的一生,深情地缅怀“路遥永生”。

最近,以路遥《人生》为蓝本改编的《人生之路》影视剧爆火出圈,更是带火了路遥的故里清涧县。在榆林市清涧县牛家湾村,一座还原20世纪80年代传统陕北建筑风格及老街风貌的“人生之路影视城”拔地而起。在整个影视城中,小说《人生》中的省文化培训中心、省委、县委,县城的百货商场、图书馆、供销社、火车站、古城墙等一一被还原。走进景区内,道路中央悬挂着的横幅上写有“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的口号;路旁的宣传栏里,贴满了80年代的《中国文化报》;供销社门口的墙上,赫然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标语;巧珍家的拖拉机、拐弯磨出“火星子”的二八大杠,都静静停放在道路两侧。在这里,不仅是路遥的《人生》得到了再现,更是定格了几代人的岁月芳华和青春记忆。

据了解,五一期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5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8050万元,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是去年“五一”假期的16倍。

清涧县牛家湾村《人生之路》影视城

一个人传承一份情,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人生之路》的热映,《人生之路》取景地的爆火,不仅在当代具有激励意义,更在未来、在人类文明进步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一生的真实写照,是路遥精神的高度概括。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亘古未有的大事业,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大事业,同样需要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路遥”。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前路虽遥,棒棒接续。榆林,这座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已经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着老区作为、提供着精神滋养。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