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黑龙江明水县通肯河稻谷专业合作社撑起老区一片天

2012/06/18  浏览量:   作者:白云 韩志文  

  通肯河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伴着农村改革的旋律,于2004年在黑龙江明水县老区乡树人诞生,沐浴科技兴农的春风,踏着现代农业的脚步,由小到大,由松散到密集,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勃发强势,蕴育着无限生机和后劲。

  ——产业开发搅活一方土。稻谷开发源于合作社发起人姜继志。姜继志是一名有头脑、善于琢磨事的党员干部。他看到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周而复始,增收幅度慢,经济处在徘徊状态。心里不是滋味,现实的警醒,责任的驱使,理念的差遣,坚定了开发产业创新路,干事创业帮民富的决心,离开办公室,走出村屯,进都市、跑市场,扑捉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了新大陆。看到在粮食市场中,优质小米价格好,卖的俏,不但城市人喜欢吃,就连农村想吃小米也要出钱买,这个发现,使他豁然开朗,感到开发这个传统产业很有潜力和“朝阳价值”。因为树人乡土地资源,生态优势,种植习惯,管理经验都很优越。但必须引进市场受宠,种得住、产量高、质量好、卖得俏的品种,为此,他先后多次到省农科院,齐市、绥化农科所拜访咨询,了解谷子品种质量和种植技术,多次亲临省农科院的示范园区,安达、肇东等市县谷子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在省市谷子专家、权威人士的指点下,经过实地参观博览,选中了“刀把齐”。从宣传诱导到示范种植;从党员干部带头种到小范围小面积落实;从群体发展到大规模推进,使谷子种植辐射到4个老区村,在开发谷子产业的同时,他积极提升水稻这个主导产业经营水平,采取良种良法全覆盖,科学推进大换血。合作社已拥有水稻30000亩,谷子基地2000亩,从而使稻谷产业在这片红色大地上红红火火发展起来,成为富民强村的优势产业。

  ——浇筑龙头撑起一片天。在兴起稻谷产业中,姜继志清醒意识到,稻谷原字号出售,大米小米提蓝小卖,不仅效益低,而且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壮大,只有走产业化路子,在精深加工上作文章,才能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扩张化。于是合作社精心考察,充分运筹,2007年建起了开天辟地第一家稻谷深加工企业——通肯河米业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引资、筹资、融资的办法,总投资160多万元,建起厂房标准、厂区规范、加工设备先进配套,真空包装机、抛光机、色选机、电子称一应具全的龙头企业。年可加工优质大米1.5万吨,精品小米0.15万吨,年可实现产值700万元,创利税60万元,为农民增收315万元。产品不仅定了型,而且起出了名,大米为“明水银珠”,小米为“明水金珠”。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按绿色食品要求标准推进,“银珠”、“金珠”均获得了绿色食品市场通行证,汇入了黑龙江、飘洋过海,走向全国,产品供不应求,成为馈赠佳品。为了保证“龙头”的不断昂首,合作社十分注重第一车间的生产质量,严格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监控生产过程,做到统一筹措生产资金,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插秧,统一收获、收购、加工、销售。技术指导零距离,全程服务无缝化,保证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优质合格原料,从而打响了寒地黑土品牌。

  ——合作共赢致富一群人。合作社坚持以诚信凝聚人,以效益吸引人,做到以强带弱,不嫌贫爱富,一视同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均摊。由于公开、公正、公平,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合作社怀抱,合作社已由一个村扩展到4个老区村,由几十户增加到1840多户。合作社科学化经营,市场化运营,产业化推进,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不适应的问题,破解了想富没出路,想干不会干的难题,遏制了重复投入,盲目投入的误区,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实现产品高价值,促进了农民增收,入社农户的年均收入比分散经营户增5250元。合作社真正收到了兴起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理想效果。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