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塘马村在市委市政府和别桥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的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塘马乡村振兴之路。
一、以红色文化引领文明乡风,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2017年以前,塘马村只是一个普通的苏南乡村,村庄建设密度高,田园风光景观单调,人居环境一般,基础设施配套缺乏,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导致村庄邻里关系日渐疏远。自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以来,塘马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联合村民、新乡贤和设计师,就地取材,保留原味,打造集乡村振兴学堂、如意小食堂、美音梨园、百合文苑、睦邻体验馆、走过咖啡屋、“本乡本土”屋等为一体的 “睦邻原乡 文艺塘马”农村新风貌。如今,乡村振兴学堂和如意小食堂已成为塘马百姓交流、交心、交往的“睦邻”空间,村里的大小矛盾都在这里得到化解;“美音梨园”成为锡剧名家的创作基地和戏曲爱好者的展示平台,塘马村联合田园原乡公司每年不定期组织戏曲表演,给塘马村民奉上一顿丰富的戏曲文化大餐;“百合文苑”是溧阳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孩子们阅读的宁静空间和写作学校,每年的寒暑假,这里总少不了塘马小朋友们朗朗的读书声。不管你是谁从哪里来,在这里你都能找到一份归属感,正所谓,来的不是客,都是塘马人。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塘马村结合自身特色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塘马战斗敢打能胜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睦邻体验、红色研学、农耕实践、感恩思源等特色活动,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和百姓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自2017年以来,塘马村连续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二、以红色为底拓展乡村产业链条,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红色文化是塘马的灵魂,塘马村始终坚持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租用村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设计,植入特色业态,设置“一茶一饭一宿一厅一坊”(茶馆、饭店、民宿、土特产展示销售厅、油坊),如村民毛金凤开的“原乡面馆”是塘马的“网红面馆”,回乡创业的村民徐惠英经营的“看菜吃饭馆”,以及用改造的旧屋建成的“走过咖啡屋”等都有着较高“人气”。如今,塘马的这些点位已经成为省内外亲子游、老年游、青年游的网红打卡地。另一方面,村委联合专业企业共同对村庄南部闲置低效的40亩自留地进行重新设计,打造成蔬菜种植田——“我家自留地”,并聘请当地菜农为田园管家,与其签订聘用协议,建立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但解决了村内20余人的就业,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据统计,2017年到2022年,塘马村的乡村旅游收入从0增长到200余万元,塘马村人均收入从1.5万元增长到3.5余万元。同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就业百余人,承接乡村建设培训千余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90%以上,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91.5万元。
三、以保护为主加强红色资源利用,走好乡村生态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塘马村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结合乡村全面发展,打造“一村一故事”“一村一品”,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一方面,通过整合塘马战斗广场、十六旅旅部旧址和塘马烈士陵园等红色场地,利用乡村振兴学堂创办“铁军红色学校”,精心打造了“战塘马”红色文化党建套餐。每年都会有数万名的党员、群众和学生来到这里瞻仰烈士、纪念英雄,开展支部党建活动,接受红色教育。这里已成为人们纪念革命先烈、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采用土地入股,即“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鼓励村民入股,发展特色百合种植,依托“红色塘马”知名度和“别桥原乡”区域公共品牌效应,同时,引进互联网营销模式,大力推广销售塘马百合,着力做出市场知名度。如今,塘马百合更是以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和特有的口感享誉常州市内外。
在别桥,除了塘马,位于别桥镇最北边的黄金山村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历史村。1941年的“黄金山三战三捷”就发生在这里。老一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需要用心用情去耕耘,更需要科学规划与发展。近年来,黄金山村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努力打造苗木、红薯、西瓜等产业,农业经济效益和村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塘马、黄金山利用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努力实践无不述写着守住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下一步,别桥镇将持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动力,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别桥镇老促会会长、镇党委宣传委员 吴湘琴)
编辑:王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