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年农民团结起来力量也很大

2012/06/19  浏览量:   作者:杨建民  

  山西省临猗县三管镇丁家庄老区村是王家庄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由于位置偏僻,地瘠水缺,产业单调,耕作传统,经济落后,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2010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曾在王家庄村规划23亩地为新村选址,实施整体搬迁,但由于多数家庭不富裕,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建新宅,仅有4户迁建。

  丁家庄村只有一口人畜吃水井,还不能正常出水;只有一条出村土路,还坑坑洼洼,雨天根本不能行走。村民没有娱乐场地,连电视都看不上。2011年4月l8日,村民代表李金奎来到县城恳求县政府解决这些问题。

  2011年4月20日,笔者与老龄委、老促会、民政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第三次深入丁家庄村,与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决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成立老年协会,由老年协会负责解决丁家庄村面临的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7天之后,丁家庄村老年协会正式成立,全村43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参加。

  近一年来,在村两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老年协会一班人积极发挥作用,使偏远穷壤小山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决民生问题

  针对村民多年来一直反映的出行难、吃水难问题,老年协会一班人立下了“豁出老命解大难”的军令状,老年协会会长李金奎和群众代表,不怕苦累,不要报酬,多次赴运城,跑临猗,寻求市、县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的苦心良言感动了各级领导。县政府专门为村里下拨了5万元修路补助资金,县水利局资助了价值2000元的引水管道。与此同时,老年协会组织村民捐款4万余元,用于村里修路、引水。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1000米的管道埋设,把水引到了各家各户;用沙石修好了长达1300米的出村路,用水泥全部硬化了全村巷道。

  村里没有医疗所,村民看病很不方便,村民的健康状况在老年协会成立之前也从来没有人过问。老年协会成立后,在县老龄委、老促会的关怀下,邀请县骨科医院的专家到村里为全体村民进行了免费体检;结合体检情况,老年协会又为每一个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为了彻底解除村民看病难的后顾之忧,做到有病即医,李金奎又和县中医院建立了“农民看病电话约好医疗协定”,即,只要村民患病需要住院治疗,县中医院承诺,免费专车接送,免挂号费、诊断费;每年体检只收半价,合作医疗报销高于同等医院的5%。

  老年协会还专门建立了扶贫济困登记簿,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63岁的村民邹淑琴,下肢瘫痪近10年,常年卧床,走不出家门,李金奎主动到县残联反映情况。县领导和县残联的同志为邹淑琴赠送了轮椅。邹淑琴感动得流着眼泪说:“县领导能来到这山沟看望我,残联还送来轮椅,没想到,多亏了老年协会的帮助。”

  促进经济发展

  老年协会不仅把关注民生作为服务宗旨,而且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助村两委带领农民致富的一项根本任务来落实。

  会长李金奎和副会长宁玉堂为改变村里传统单一的种粮模式,组织村民到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好的村参观学习,到运城市农展会和县有关部门学习科学技术,获取致富信息,收到了明显成效。一年时间全村新栽果树250亩,新种西瓜60亩,新栽大葱20亩。

  通过老年协会的推动引导作用,去年全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生了历史性突变,告别了传统落后的“种了麦子种豆子,年年收入效益低”的历史,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创历史新高。

  最近,由县老龄委、老促会牵头组织山西晟哲鑫房地产开发公司、临猗县青年眉户剧团、临猗县地方税务局联合捐资1.5万元,为村民唱了三天五场大戏,圆了村里历史上没有唱过戏的梦望。唱戏那几天,偏僻的小山村热闹非凡,村民们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欢庆自己的第一个“文化节”。

  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路平了,巷净了,水好了,收入增多了,也有戏看了,老年协会使穷山庄变成了幸福窝。”(本文作者系临猗县人大副主任、老龄委名誉主任)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