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回家吧,去造福桑梓

2012/06/19  浏览量:   作者:许建启  

  为了加快老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尽快改变老区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共同富裕,山西省大同市一些先富裕起来的老区优秀儿女,饮水思源,致富不忘回报老区,在大同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区老促会的支持下,谱写了一曲曲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造福桑梓的动人乐章。

  让山川绿起来

  张连印,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的家乡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村17754亩土地中,就有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回到家乡。面对家乡光秃秃的荒山和肆虐的西北风,张连印决定致力于家乡的绿化建设。

  张连印说:“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我要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几多风餐露宿,几多含辛茹苦,丢下钢枪拿起头的将军又结出了累累硕果:修水泥路3.5公里,打机井8眼,平整河滩、荒地建苗圃300亩,种樟子松、新疆杨等200多万株,绿化荒山3000余亩。

  原先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黄鹂鸟飞来了,杜鹃飞来了……

  大同市老促会会长、原雁北行署专员王善到此调研后,题词赞扬道:“将军征战岂止在疆场,绿化家乡仍堪显神威”。

  同张连印一样,从解放军202医院药厂工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休下来的崔雪荣曾经有一段时间心里很纠结:退休后,是在大城市过清闲的生活,还是继续为群众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当年的北京知青想到了曾经插队工作过的老区浑源县。

  大同市浑源县可以说是崔雪荣的第二故乡。她曾经在这里生活与工作了8年。恒山的壮丽、浑源的清水和老区人民的深情令她永生难忘。而现在,浑源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许多地方仍是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

  崔雪荣决定二次到浑源,绿化荒山荒坡,帮助老区人民增收脱贫。

  2001年的一天,崔雪荣在浑源县南榆林乡北紫峰村的一座荒山上支起了一顶简易的帐篷,开始了她艰难的拓荒之旅。白天,她从五六公里之外的地方背水上山栽种树苗,晚上睡在帐篷里,孤独而恐惧地听着凄厉的风声……

  10余年过去,如今北紫峰村2000多亩荒山荒坡已是片片盎然绿意。崔雪荣在这里建立的茂源农场已经成为浑源县集生态建设、科学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景区。

  在绿化荒山的同时,崔雪荣帮助北紫峰村安装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全村人畜吃水难的历史;为养殖户提供了优种羊120只,带动他们致富;架设高压线路5000米,修建水泥路5公里……

  崔雪荣和张连印绿化荒山、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经大同市县老促会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后,大同市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让更多山里娃受更好的教育

  左云县山屯乡黄村的刘栓平高考落榜后,慕名来左云技校学习了两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后开起了汽车修理厂,三年后就成为左云县家喻户晓的“汽修大王”,每年收入20多万元,同时还解决了十几名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

  像刘栓平一样,虽未考上大学,却因在左云综合技术学校学有所得而成材者不胜枚举。

  左云综合技术学校的创办者为马文有,原籍怀仁县。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的马文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很少,但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孩子出路何在?他认为:一技之长才能让他们脚下有路可走。

  为了让更多的山里娃走进学校,马文有付出了罕见的艰辛。为办学筹集资金,马文有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给煤矿修路,到林场栽树,为化肥厂烧砖。

  “栽一棵树、做一块砖坯只挣2-3分钱”。就这样,马文有以50把铁锹、8辆小平车起家,带着师生们,挖掉百万立方米土石,平整出500亩的土地,建立了一所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包含小学、初中、职中的综合学校。

  20多年来,马文有创办的学校为老区培养汽车驾驶、煤矿勘察、财会等各类技术实用人才2.5万余名。2008年,马文有还为贫困老区小京庄捐资100多万元建了一座教学楼。

  马文有说:“建设新农村,关键是从根本上振兴农村教育,培养新农民。”他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农村孩子都能有书读,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挖掉农民世袭的穷根。

  与马文有有同样梦想的,还有灵丘豪洋公司的董事长张永俊。

  张永俊创办的豪洋公司最先涉足的是建材、矿业行业;创办近20年来,累积上交各种税收2.6亿元。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永俊了解到,灵丘县每年高考达二本线以上的学生只有30~50人,连续多年居于大同市末位时,意识到,作为党和政府扶植起来的企业,有义务、有责任为改变这一状况尽一份力。

  2000年2月,张永俊投资创办了豪洋中学。目前在校生已达4500多名。2003年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以来,达线率连年稳居大同市农业县区各学校第一。

  近年来,大同市先富裕起来的优秀儿女参与捐资助教活动业已成风:浑源县民营企业家李建国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浑源县老区建国学校”;民营企业家、灵源厂厂长郭珍出资100万元为小学新建教学楼一座;石工水泥公司董事长赵登云出资40万元为其家乡东庄村新建了小学校舍……

  大同老区儿女的捐资助教活动,为大同老区人民强智力拔穷根奠定了文化基础。

  推进农业产业化

  左云县地处塞北,无霜期短,种植的传统作物是马铃薯和杂粮,尤其适合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全县粮田面积的1/3,但产量不高,一般亩产只有500公斤左右。

  左云县店湾镇石虎沟村人李永才在煤矿整合之后,“不搞煤矿了,心又回到了农业生产上”。他先后到陕西、天津、内蒙古、甘肃等地了解马铃薯的种植情况。在甘肃省定西县,他发现这里的种植条件远不如左云,但旱地亩产马铃薯达到了1500公斤,水地亩产高达3500公斤,原因是采用了马铃薯脱毒技术。

  李永才决定投资种植脱毒马铃薯。

  2009年,李永才与三屯乡大堡村30户农民达成土地流转协议,承包了大堡村的1000亩低产田。2010年7月,李永才的脱毒马铃薯科技示范项目第一期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如今,已完成投资5700万元,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7980平方米,培雾生产微型薯车间1000平方米,组培室1000平方米,同时还配套了1000亩的原种生产基地和4000亩一级种薯基地,年可繁育脱毒微型薯(原种)1000万粒,辐射解决周边地区200万亩马铃薯用种,按亩增收500元计算,可增收10亿元。

  李永才投资兴建的高科技马铃薯育种基地为大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斤马铃薯八毛钱,一亩地起个三四千斤很平常,而且不离地头就卖了。好的农户一亩马铃薯能卖上万元钱呢。”左云县张家场乡的农民告诉记者。

  左云是煤炭大县。多年来,这里的农民没有把种地当成增收致富的正当营生。煤炭形势不景气之后,农民从种植脱毒马铃薯中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目前,全县40%以上的耕地种植了脱毒马铃薯,人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亩。仅此一项,全县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在左云,像李永才这样把先期赚来的钱投于农业,致力于带动农民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援助建设新农村

  浑源县下韩乡麻庄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地下地上没有任何资源。2007年,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郭忠、郭世贤、郭存仁回乡为村民建设了村委办公楼、室内游泳馆、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以及150套两层居民小洋楼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村民们出资三四万元即可住进造价十几万元的新楼房,但怎样解决增收致富的问题?民营企业家郭世贤于2008年在麻庄村建立了“万吨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让农民到基地做工赚钱,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郭存仁投资50万元建起了鸡业责任公司,为村民种植玉米无偿提供鸡粪,村民玉米丰收后按市场价再卖给公司作为鸡饲料,实现循环发展,公司和村民获得了“双赢”。

  刘家窑村位于左云县三屯乡西南隅老龙山下,原为一个破落的小山村。2007年,曾在该村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民营企业家常占明为回报家乡,主动承担了新村建设任务。

  经过两年的苦干实干,由常占明捐资2600万元建设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气势宏伟的仿古门楼,精巧美丽的砖雕照壁,整齐划一的砖瓦结构民宅,绿树葱茏的休闲公园……刘家窑村真可说是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常占明在让家乡的父老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时,还在新村对面的山坡上投资建起了林场,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大同,“回家吧,去造福桑梓”已经成为老区优秀儿女的一种共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