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浏览量: 作者:扶沟县老促会 李伟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迎来《拂晓报》今年9月29日创刊85周年纪念日,更好的传承拂晓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拂晓报社组织开展“重走拂晓路”采访活动。8月30日,拂晓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王志新和记者一行六人,莅临扶沟县革命老区姜鸿起烈士纪念馆,缅怀《拂晓报》老编辑、记者姜鸿起。周口日报社王锦春副总编,扶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金贵陪同。
在姜鸿起烈士纪念馆,他们首先在姜鸿起烈士铜像前敬献花篮,肃穆而立,默哀三鞠躬,缅怀往昔峥嵘岁月。随后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慢步走进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展厅,听取讲解员讲姜鸿起烈士的故事,认真观看展厅的实物和图片。
姜鸿起(姜心启),18岁参加八路军,在彭雪枫将军的推荐下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第四师“拂晓报”工作。那时的办报条件极为简陋,工作人员更少,一个人身兼多职,采、编、校、刻、印、发,样样都干。1939年,姜鸿起来到拂晓报社时,加上他,整个报社才七八个人。姜鸿起任一版主编,一干就是6年。
通过《拂晓报》报人的回忆录,我们得以还原新闻战士姜鸿起的战斗人生。我们仿佛看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拂晓报》的前辈们走过来了,有人背着钢板、铁笔、蜡纸和稿件,有人挑着油印机、油墨。纸张和书籍由一头牲口驮着,没有牲口时,就变成一副副担子。有时日夜行军,人们非常疲惫,昏昏欲睡,边走路、边打瞌睡,可一住下来,编、刻、印等报纸的工作照样精神振奋地进行。一次,报纸刚刚印好,敌人打了过来,需要马上转移。报社生活组的组长钱申夫迅速进行分工。刘秉衡挑油印机和已经印好的报纸;姜鸿起和单裴抬煤油桶;庄方、陈阵扛资料箱;杜百根、冯国治抬白报纸;李朴人扛切纸刀……大家快速转移,一气走了30多里路,到达宿营地后,又一刻不歇地把报纸分发出去。姜鸿起写了一篇《行军——从新兴集到滕家湖》的文章,完整地记录了这次转移和分发报纸的情景,刊登在第300期的《拂晓报》上。
1939年12月5日,《拂晓报》百期纪念,报纸在新兴集出版了四开十二版纪念专刊。在第一版正中,用红色通栏套印毛主席为《拂晓报》的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的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谭震林的“一声惊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一文唤醒了豫皖苏边的青年,一笔催动了全军的艺术,一战吓破了日寇的肝胆”,和滕代远“拂晓报是敌占区内广大人民的灯塔”的题词。在二、三版,刊登了王稼祥、张闻天、左权、谭政、徐海东、曾希圣等领导人的题词。同时在第十、十一、十二版刊登报社工作人员王少庸、李朴人、庄方、陈阵、钱申夫、单斐、刘秉衡、姜心启、杜百根等的画像和自传。百期纪念专刊给全体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1946年2月,中共扶太西县委和县政府成立,强烈要求到一线参加战斗的姜鸿起,被派回家乡直接参加武装斗争。1948年6月5日,在扶沟县小何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参观结束后,他们又邀请扶沟县原文联主席唐贵知等有关人员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姜鸿起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表示,几十年前,新闻前辈们以笔作枪,从战火硝烟中诞生,在血火淬炼中成长,及时把党中央的声音、党委的指示传达到革命根据地的各个角落,把新闻事业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重走拂晓路”,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推动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牢记初心使命,把从革命前辈身上汲取的力量转化为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拂晓报社向姜鸿起纪念馆敬赠“鸿起拂晓 浩气长存”。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