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张家界:传承红色文化 讲好老区故事

2023/12/08  浏览量:   作者:陈美林  来源:中国老区网

张家界现代当代的历史,是一部壮阔、雄伟史。历史的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成为时代的公共“富矿区”。因为自然地理和矿种分布不同,“采矿”的收获也不一样,有人采到了“煤”,有人采到了“铁”,有人采到了“铜”,有人采到了“金”。然而,在张家界这片“露天矿场”上,踊现出了一批默默奉献的“红矿”采掘人。这批“红矿”采掘人,就是张家界文学艺术界的一群人。他们为抢救珍贵的红色文化历史遗产,辛勤采掘,努力耕耘,获得了丰硕成果。《心中永存那抹红》,就是这群人采到“红矿”丰收的结晶。

我看了《心中永存那抹红》这本精品力作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当前,正值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可以称之为一本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乡土气息的张家界红色文化教材。书中运用张家界市大量生动、鲜活、翔实的红色文化史料,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雕琢,匠心打造,成为了这样一部厚重的红色文化大集,它从多维角观察红色的张家界,多变手法的写作,富有纪实性,言语劲美,文史哲贯通,情感交融,学养深厚,可读性强,是一本难得的地方文学志。作者对本土红色文化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们既让一些闻名中外的历史事件如《两把菜刀劈盐局》《永远的英雄》等可作专场演出,也可让许多鲜人未知的《渡口的儿女们》《藏在农家的红军医院》《一家八口人当红军参加长征》《长征路上的姊妹花》《父子当红军一起长征》等得以抢救、粉墨登台。这些宝贵遗产,激发着张家界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奋力进取。

“红色土地,绿色家园”。张家界不仅是一流的风景名胜区,而且是底蕴非常厚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张家界两区两县,都属一类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三大苏区之一,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区的核心区、中心区,是新时代国家确定的全国20个重点革命老区城市之一,是东部地区南京结对重点帮助的城市。

从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到1936年2月黔西会议止,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湘鄂边、湘鄂西、黔东特区、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张家界地区是重要的策源地。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三军、红二军团,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摇篮。在长达10年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张家界先后有20多万人参加革命,2万多人参加红军,6万多人英勇牺牲。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从这里走出了一个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2.1万人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这支人民军队成长造就了208位共和国将帅,任弼时、贺龙、廖汉生、王震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做党和人民的骆驼”“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能联系群众”的忘我奉献、坚韧不拔精神,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财富,他们怀着崇高理想,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新中国建立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张家界这块红色土地,处处青山埋忠骨,寸寸土地染鲜血。我们在全市举办“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影视征文大赛并将获奖作品汇编成书,是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老区抢救挖掘珍贵的历史史料,寻找最真实、最直接的素材,发现鲜人未闻的红色故事。这是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大普查,对红色故事的大调查,对老区精神的大宣传,对红色历史的大传承。此次大赛虽然结束了,书也编印出来了,但我们张家界老区人民“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把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方向,继续深入挖掘张家界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张家界老区故事,推出一系列红色题材的精品力作,为张家界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就是要高站位扛起红色文化宣传的使命和担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我们必须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讲好老区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要在中国历史、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的全局中宣传张家界革命老区,发扬老区精神,宣传张家界红色文化,讲好张家界老区故事。

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就是要高起点谋划红色文化宣传的重点和节点。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励志的作用力。宣传红色文化既需要全面推进,形成声势,振奋人心;也需要突出重点,细致入微,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引导人们学史明理、以史励志;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的丰厚内涵,帮助人们把握精髓、领会实质;大力宣传张家界红色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启迪人们不忘来路、继往开来,不望初心,牢记使命,让全市人民在新时代大舞台上,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让张家界的红色文化永立时代潮头,永葆生机活力。想长远,抓当前。2025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从张家界桑植刘家坪长征出发90周年;2026年,是贺龙元帅诞辰130周年;2027年,是南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这些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老区故事的重大节点,也是重大题材。我们应该在挖掘中创作,在传承中把握,浓墨重彩的歌颂。

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就是要高水平打造红色文化宣传的阵地和平台。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阵地建设,注重巩固现有平台,不断拓展新的渠道,积极探索新的载体和形式。深化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研讨,丰富研究宣传成果;重视融媒体的影响力,发挥大众传媒如微电影、短视频、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网络的作用,形成舆论宣传强势;用好自身现有的传播平台,善于借助大型媒体的力量;依托老区红色资源,进行生动形象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宣讲活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红色资源是红色文艺创作不竭的源泉。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深深崇敬,继承先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赓续党的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去挖掘、去创作,不负先辈之志,不负时代重托。

传承红色文化,讲好老区故事,就是要高效能释放红色文化宣传的动力和能量。张家界地区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还有339处革命纪念地,这些革命纪念地保存着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历程,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也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教育阵地。把革命文物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既能够持久释放强大的红色力量,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扛起的历史责任。要将张家界革命历史、红色资源和传统节日相结合,在青少年中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五四”青年节,开展“我把青春献给党”等主题演讲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日、集中入队仪式和诗歌朗诵、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走访老党员、老模范,听老党员、老模范讲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八一”建军节,参观湘鄂川(渝)黔苏维埃纪念馆、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看望老军人;“十一”国庆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礼赞新中国”活动,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文学,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在我看来,如何赓续张家界红色文化,增强新时代张家界红色文化的张力,这是值得张家界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狭小、落后、封闭、偏远的张家界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中建立了红色政权,建立了一大片苏维埃根据地,建立了一个方面军,成长了一大批将帅,贡献了一首送别红军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等,这是张家界儿女用生命用鲜血的写照。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天门山的《新刘海砍樵—天门狐仙》,武陵源的《魅力湘西》,七星山的520玻璃观景台、72奇楼的灯光、大峡谷玻璃桥的蹦极、《魅力湘西》的歌舞、宝峰湖的山歌、吸纳了民族地域元素的超豪华五星级宾馆等,张家界各族儿女正在为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实施乡村振兴,谱写现代化建设张家界新篇章。

孟晚舟有一句名言:“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掩卷暇思,我心潮起伏。我想,张家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张家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张家界市慈善总会、张家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张家界市委、张家界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正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无比的使命感组织这次“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老区故事”活动,正是编辑出版者心里对红色张家界眷眷深情,挚着的爱,才有《心中永存那抹红》。这种爱,其实就是骨子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欣慰之余,写下这段话,历史留下的一片红云,心中永存这片红,是为序!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