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湖南省会同县:盘活红色资源 推动文旅融合 奋力谱写会同老区发展振兴新篇章

2024/01/27  浏览量:   作者: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民政局  来源:中国老区网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县,这里诞生了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革命烈士贺琼,是红军长征重要的集结地。革命战争期间,会同人民掀起工农革命运动浪潮,建立抗日游击队,组建“中华民族先锋队”,会同青年从军奔赴抗日前线2000多人,抗日阵亡将士有名有姓78人。近年来,我县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协调推动县域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破区域壁垒,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红色资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精生态文旅,擦亮红色品牌,助推老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讲好老区故事,形成红色文化活力区。作为粟裕大将故里,近年来会同县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讲好老区故事。编撰红色书籍。编纂印刷出版《会同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印刷5000份,分发至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开展红色演出。粟裕同志纪念馆联合县文化馆,精心策划编排《粟裕让药》《黄桥烧饼见证军民鱼水情》等情景剧和《大山之子》《最后的告别》等诗词朗诵节目,配合驻会部队创编《战神粟裕》等大型舞台情景剧,每年开展演出200多场,惠及党员群众3万余人;大型舞台情景剧《战神粟裕》赴市展演,生动展现了粟裕同志投笔从戎、投身革命的光辉岁月。粟裕故居用“百姓视角”开展微宣讲,开展《粟裕让药》《粟裕家风故事》等十个红色故事微宣讲,已为全国15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近20万党员群众提供服务;深入挖掘红二、六军团经过地等历史遗迹,先后举办“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红色中国”等特色专题展览;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共同举办《纪念共和国第一大将诞辰110周年——战神粟裕》精品展,让红色资源跨省共享。开展党性教育。以“弘扬粟裕品质,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组织教育系统粟裕故事会、剪纸展、绘画展等活动;开展退役军人进课堂系统活动,让家门口的“红色”元素“活起来”。依托粟裕同志纪念馆、粟裕故居等县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每年开展党性教育活动1500余次,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搬进粟裕同志纪念馆;每逢“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生平业绩陈列》图文展、红色文化故事汇等主题教育活动,并送展送故事下乡镇、入社区、进校园;每年聘请非遗传承人为“红色文化使者”,借助竹编、根雕、剪纸等非遗技艺,在党性教育中注入文化艺术的“活性因子”。县委组织部制作了以粟裕大将忠诚、谦让、担当、善战、坚毅、朴素为故事主题的《沧海一“粟”》书签2万余套,免费赠予外来官商游客和各级党员干部。

二、保护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文化开发区。建强工作队伍。会同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文物保护事业现实需要,将人才队伍发掘与整合放在关键位置,积极发掘系统内旅游管理、新闻传播、建筑规划、考古修缮等专业对口人才扩充至文化保护队伍。着力打造基础性研究、展览设计制作、研究型解说员、策划应用研发、经营管理、社会活动组织策划等六支纪念馆专业人才队伍,每半年组织一次人员到省市参加培训,并聘请专家学者到馆辅导讲解技巧、语言仪态等,通过双向通道,进一步促进专业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壮大宣讲力量。会同县面向社会招募多批次志愿者,创办“粟裕红色故事讲解员”培训班,培养百余名青少年和“五老”红色故事讲解员,参与展览讲解和文明劝导活动;每年在粟裕希望小学选拔20名“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由纪念馆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再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上岗”。

三、研发红色文旅,打造红色文化引领区。做好顶层设计。2023年5月出台《加快建设湘黔边区红色文化引领区三年行动方案》,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文旅深度融合为主题,以文旅招商为抓手,以高椅村、宝田茶旅、连山神农大健康产业园生态医药康养、堡子镇“五村联创”乡村旅游、粟裕故里景区为核心资源,加快建设湘黔边区红色文化引领区。为推动《方案》顺利实施,每年,会同县将安排8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紧抓项目建设。2023年完成粟裕故里景区扩容提质项目建设,粟裕故里红培基地主体完工,后续将建设经典战役VR虚拟体验馆、应急救援中心等设施,建成后能完成接待约1000人次/天的研学培训任务;高椅古村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西楼村入选怀化市和美乡村“十大网红打卡点”;全年接待游客2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实现跨区域发展。近年来,围绕融入张家界至桂林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会同深化武陵山区域旅游与经济协作,积极主动对接怀化旅游产品;融入雪峰画廊、古城商道、侗苗风情、红色记忆等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大湘西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县域内乡村旅游区点的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大湘西精品旅游线路节点村8个、其他乡村旅游点近60家。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1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8%、5.35%。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