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足迹 希望文山

2012/06/29  浏览量:   作者:朱法飞 付治钦  

  盛夏的滇东南文山,大地一片葱郁,无限生机。

  透过繁花似锦,穿越厚重的历史文脉、红色的文山精神、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特产资源、耀眼的名人效应、优美的山水生态、饱胀的城市张力、科学的发展强势、和谐的边疆安宁……,“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文山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31456平方公里的文山大地,在阳光雨露下,在燕子的追逐翻飞欢鸣声中,春潮涌动,熠熠生辉,新鲜亮丽,大地飞歌。

  一

  展开祖国的版图,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形如硕大的“金葫芦”、又如被赞誉为“金不换”的三七,横置在祖国西南边陲。从古至今,这里都闪耀着五彩缤纷的光芒。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块古老、神奇、红色和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曾谱写过不少辉煌的篇章,因而亦留下了不少令人凭吊缅怀的史迹。

  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文山经历了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世纪三十年代发掘的文山州丘北县黑箐龙洞穴堆积场里找到了人工打击火石、烧骨等化石,距今20万年。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文山州西畴县仙人洞中发掘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和丘北县曰者镇狮子山“鸟图腾”古岩画,证明在远古时期,至少是5万年以前,即有原始先人在此生息繁衍。各种不同时代不同人类活动的遗迹,生产生活用具以及文山州砚山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大各大铜鼓、战国时期的丘北草皮铜鼓、广南县出土目前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和战国时期的羊角编钟、鞋形绒、铜剑、龙虎金腰扣等兵器以及广南句町古国古墓、麻栗坡县大王岩画、富宁县归朝土司衙署石柱、广南县昊天阁和孔庙、丘北县彩云观、马关县芽坪国门和抗法堡等等,均在文山大地多处留存,它们无不折射着古代先民创造历史的艰辛和睿智。先秦之时,这里伫足着句町、进桑部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西南置郡设州,文山州就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的数千年朝代更迭,风雨变幻,文山人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息息相关,须臾不离。汉、壮、苗、彝、瑶、蒙、回、傣、白、布依、仡佬等11个民族兄弟,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用勤劳和智慧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文山的历史,又一代代地不断哺育出新的民族英杰。宋皇祐年间,侬智高反叛朝廷,几至震惊全国;清康熙初年,十八土司造反,涉及三迤全滇;清光绪时,抗法捍边,威慑敌胆;继而于宣统三年,革命志士于月明三五之时,兴开城响应之师,结束了封建统治;民国时期,经过七村九弄“闹红”、八寨暴动,以至滇桂黔边纵四支队的叱咤风云,摧毁了蒋家王朝。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沐浴着党的恩泽,文山州各族人民走过了星星之火的艰辛与曲折,走过了燎原烽火的热烈与豪迈。

  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在祖国边陲的文山,有一批像王有德、楚图南、柯仲平、李杏锦、李国定、向镇藩、向镇清、陆丕臣等热血青年,为拯救民族存亡,改变人民被压迫的命运,走出了大山,革命先驱在探索、思考、分析、比较中,最先接受了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0年3月,文山州砚山籍北大学生王有德等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系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学说研究的革命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1927年起,云南地下党组织不断将党员骨干李国栋、向镇弼、严英俊等派进文山这片红色的红土地上开辟工作。1927年3月,开天辟地地在文山成立了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洒戛竜支部,严英武任第一个党支部书记。1930年2月12日,中共八寨支部组织1000多农民手持长矛、大刀、斧头、火枪等举行暴动,围攻文山、西畴、马关三县联合团驻地。这是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各族人民对反动派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为今后深入开展武装斗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简称“红七军”,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此后,红七军及右江地区党的组织先后派出出数批党员、干部进入文山州富宁县七村九弄等地区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为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播下了革命火种。富宁籍女青年李否锦参加了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文山第一位女党员。1934年7月,红七军21师副师长、右江下游党委书记黄松坚率一批干部进入七村九弄地区。于10月举行武装活动,11月先后在九弄多立寨、谷留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会暨边区劳农会、赤卫队大会,成立中共滇桂边区临时委员会和边区革命委员会、边区劳农会,逐步形成了以富宁为中心,红军游击队和党的活动遍及了省边区28个县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

  8年抗战中,文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积极抗战,20000余名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先后有1152人血洒疆场。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各抗日团体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踊跃捐资献物,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8月到1948年5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出党员干部进入文山,1947年7月,建立了中共开广工委,1948年6月,云南省工委领导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一纵队进入文山,攻丘北、陷广南、战里达。同年10月又相继取得了拉沟塘、兔董、芹菜塘“三战三捷”的胜利。1948年10月,成立中共滇东南地区工作委员会。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先后有麻栗坡、西畴、广南、丘北、砚山6县建立了县级党的组织。1949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砚山县的阿猛成立了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1950年1月7日,文山全区解放。1950年10月2-14日,文山地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58年4月成立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此,苦难深重的文山人民,在党的恩泽下,当了家,作了主,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山人民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时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然而,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处边疆的文山人民,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完整和边疆和平安宁,积极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付出了沉重代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山”自卫还击战创造了“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老山精神”,举世瞩目,声泽寰宇。

  文山人民为了祖国和民族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和捍卫民权的仁人志士、喋血男儿留下了永不泯灭的印迹。

  山川钟灵毓秀,必然人物辈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奔流中,文山各族人民创造了多资多彩的民族文化。壮族的长诗《幽骚》、彝族的古歌《木腊米腊》;壮族的铜鼓、壮锦和苗族的蜡染、芦笙及敲响铜鼓、踩山舞云、坡芽歌书……是各族民间文学和工艺的精华。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花脸节”、瑶族的“盘王节”……一个节日一个传说,一个传说一种向往,体现着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清代抗法英雄项崇周、李应珍;文学家方友石;辛亥革命时期云南代理督军、省长刘祖武,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黎天才;近代中国新诗民族化、群众化的杰出代表,原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狂飚诗人柯仲平;著名作家、翻译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教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等。都是在这块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哺育出的人中英杰。

  二

  文山是一片古老神奇的红土地,处处物华天宝。

  巍巍峻秀的山川流河,壮乡苗岭相连,彝山瑶寨相依。“三七之乡”、“七都文山”、“金不换”、“南国神草”的美名从这里播散四方;“云南小椒”的香艳从这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八角、草果、阳荷、八宝米的馨香从这里飘往神州大地;众多的地下宝藏享誉着“金属王国”的美名;无尽的林海占据了全国最大的人工杉木林基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为文山雕琢出了众多风光旖旎的秀丽山川;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普者黑,被誉为人间休闲度假天堂;还有世外桃园坝美、三腊瀑布“白链腾空”,薄竹山云海日出、老君山莽莽古林、柳井溶洞的地府洞天、天生桥猿啼绝壁、八宝的“桂林山水”、巍峨峻秀的西华胜景……一处处似夺目的珍珠,把文山的山川点缀得俊美灵秀。有诗云:“四围青山万亩荷,百卉争妍潮天碧。欢歌荡湖人欣愉,普者黑美赛桂林。鸟啼林深花沾露,桃花源在广南寻。返璞归于自然美,民风民俗清又醇 ”。自治州首府——文山市政府所在地更是四围苍黛,巍巍文笔塔矗立东方,东文、西华两山拱卫,盘龙河萦绕其间,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拱桥横跨其间,使文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城。但见:“盘水回波东流去,九桥飞架引人来;两岸垂柳漾春意,百花不谢四时开。”古城新貌,宛如一绝代佳丽,迷人心魄。北回归线橫贯全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春。文山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云南省东大门,素有“洪桂走廊”之称,是云南进入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东临广西、南壤越南、西邻红河、北接曲靖,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前沿,也是泛珠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文山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山是新中国成立来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全国内地都在热火朝天的搞改革开放时期,文山人民仍饱受战争之苦,但文山人民不甘落后,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敖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勤为本,勤劳勇敢的文山人民度过难艰岁月,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边疆的和平与安宁,文山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族人民的生产状况和生活冷暖,随时牵挂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和省委、省政府许多领导,都先后到文山视察指导工作,198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家主席杨尚昆、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等等领导亲临文山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给予了文山人民许多温暖和关怀,鼓舞和支持。胡耀邦总书记还为文山作了“开拓前进,建设边疆”的题词。199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文山召开现场会,拉开了战区恢复建设的序幕。这如同一声春雷响彻文山大地,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恰似给古老封闭的壮乡苗岭开了一道天窗,山外大千世界里的风都呼啦啦吹了进来,文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州改革开放,确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这是文山结束了一个“穷苦时代”开辟了“崭新时代”的分水岭。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崭新世纪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山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立州、工业强州、城镇富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和谐稳州“六大战略”,加快生物资源开发、新型冶金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步伐,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以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壮乡苗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全州上下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科学发展、开放和谐、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崭新的“文山精神”引领全州人民建设美好家园。

  三

  跨越时空,情境多么相似。

  时至“十一五”末“十二五”初,文山州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一个响亮而崭新的科学论断:“把文山建成面向泛珠和东盟的新高地”。这一论断不仅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在云南考察时提出的“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将云南建设‘桥头堡’上升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的指示精神,也是文山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这又如同当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抗战一样,举全州之力打响了事关全州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地: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名词。它具有辐射力强、覆盖面广、居高临下、总揽全局、鸟瞰全景、视野开阔、击中目标准确等特征,新高地因地势高、因优势地理位置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谁首先占领了它,谁就掌握了获胜的主动权;新高地:一个切合文山实际的科学定位。文山具有438公里的边境线,边境贸易历史悠久,众多的便民通道和天保、芽坪、田蓬等国家级口岸。数10个跨境民族,山同脉、水同源、民族同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具有与东盟割不断的地缘、族缘、亲缘国际情结;新高地: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推进文山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等利用,建设新高地是实现文山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美好蓝图的必然选择,良机不可错失;新高地:标志着文山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在云南建桥头堡,对桥头堡关乎的一些要素,如边境重镇的建设、国际大通道的提升、边境民族的扶持、边境文化的繁荣、边境口岸的投入无疑会有更多、更优惠、更强的政策扶持;新高地:文山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在重大机遇面前,文山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十二五”规划描绘的“大力实施建设一个城市群、构建三条经济带、做强四大基地、打造七个经济增长点的1347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脉相承。以新高地为标志,文山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如果说文山自1992年以来实施的对外开放是打基础的话,那么,可以说自建新高地开始,文山将进入对外开放和发展建设上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化的鼎盛发展时期;新高地……

  今天,风景这边独好,风景更胜当年。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突破瓶颈,要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文山,突破口就是“新高地”,它就是文山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支点”。从这个“支点”,老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壮乡苗岭各族人民爱唱山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喜抒情怀,他们用山歌表达着自己的期盼,他们用山歌倾诉着幸福的心声。《踩山舞云》、《坡芽歌书》、《祝福文山》……,听,“你是一幅画,挂在那云之南;一条美丽的盘龙河,流过了西华山;你是一杯酒,醉在那云之南;一座崭新的文山城,推开了新画卷……”。一首《祝福文山》唱出了文山令人陶醉的美丽与美好的生活未来。

  91年沧桑过去,文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与祖国大地一样,已物换星移,锦上添花,今非昔比。走进文山的大门,文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将更富魅力,更加诱人。

编辑:编辑部